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文學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文學泉,位於湖北天門市竟陵官池(即前壕,古景陵城的護城河)之濱。井口為成品字形排列的三個圓孔,故又稱品字泉,俗名三眼井,相傳是唐代茶聖陸羽少年時汲水烹茗的真跡[1]。又因陸羽曾被拜為太子文學,故後人稱其為「文學泉」。據《天門縣誌》載,此泉乃晉代高僧支遁開鑿,距今已1600餘年。

1992年,文學泉被湖北省政府公布為第三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文學泉井深約25米,井口直徑1.2米,井口蓋板為兩塊30厘米厚石板,石板上鑿有3個直徑30厘米圓孔打水,井壁為古青磚砌築。

中文名: 文學泉

外文名: Spring of Literature

別 名: 品字泉、三眼井

地理位置: 湖北省天門市

開鑿者: 支遁

保護級別: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著作

陸羽、《茶經》、文學泉,不僅在國內名聲卓著,在國外也享有很高聲望。我國的飲茶習俗傳入東瀛,日本經過吸收改革,乃尊為茶道,而且其飲茶之方式極為考究,精神上尤其至誠。宋代時,日本名僧榮西來到我國,潛心研究《茶經》,收益甚廣。公元1168年榮西返回日本後,結合《茶經》與日本本民族的飲茶歷史經驗,編寫成《吃茶養生記》一書,受到日本國民的高度稱讚,並把榮西譽之為"日本陸羽"。可惜榮西在中國期間未到陸羽故里觀賞文學泉。對此,他深感遺憾。

來源

相傳是唐代茶聖陸羽少年時汲水烹茗的真跡。因陸羽曾被拜為太子文學,故後人稱其為文學泉。據《天門縣誌》載,此泉乃是晉代高僧支遁開鑿,距今已1600餘年。後幾經湮沒,失其所在。直到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68年),因天氣乾旱,在挖荷池時得一斷碑,上書「支公」、「文學」字樣,其下又發現有潺潺泉水,於是當地官員才修復井泉,其旁建亭、立碑,恢復勝跡。

自從《茶經》問世後,陸羽故鄉的煮茶名泉——文學泉,也隨之名重四海。唐代詩僧齊己曾專程游天門,讀陸子傳記,賦詩感嘆。清代名人陳大文也數次赴此憑弔陸羽遺蹟。陸羽亭的文學泉、"品茶真跡"石碑,以及陸羽小像碑,均由陳大文捐石刻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