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春到基諾山(馬亞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春到基諾山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春到基諾山》中國當代作家馬亞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春到基諾山

最美的春天在農村 ,在春節長假收假的前一天,準備去美麗的基諾鄉政府廣場,融入民族傳統節日「特懋克」節。由於出遊的人多,一路上堵車,一路上聽着美妙的歌曲,車窗一開,迎面春風吹來涼絲絲的,靜靜地欣賞沿途美景。山那邊,到處似春濃的化不開的水,似能捧起又從指尖流過;又似亂的解不開的結,似能解開卻又重新糾結。高高的藍天,無一絲雜塵,任心飛翔;遠方綠油油的田野,任你暇想;或許是那種自在、悠閒吸引我吧。馳騁在鄉村的田野里,映入眼帘的是白的李,粉的桃;春天無處不在,蔚藍的天空中,相嵌着一朵朵潔白無瑕的雲朵,它們沒有線條,就像只用顏料渲染一般,相互混合在一起。

趁未到目的地,重新回顧一下基諾族的歷史吧。1979年,國務院確認基諾族為單一民族,宣告了中國第56個民族的誕生,基諾族成為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 位於西雙版納州景洪市東北部,距市區24公里。基諾山基諾族鄉處於北熱帶、現亞熱帶氣候山區,是雲南省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氣候條件優越,生物資源豐富,民族風情濃郁,境內生長着種類眾多的珍稀動物、植物,適宜種植多種熱帶經濟作物。基諾族原稱悠樂人,「基」為「舅舅」之意,「諾」為「後」之意,基諾意為後代尊敬舅舅的民族,基諾族崇尚大鼓,又以大鼓民族自稱,民族傳統節日為「特懋克」節,(每年2月6—8日)。民族傳統歌舞主要有:大鼓舞、竹竿舞、播種舞。民族傳統技藝主要是紡織、刺繡、編織。

解放前,基諾族生活在重山密林中,處於原始社會階段。解放後,在黨的光輝照耀下,基諾族從原始社會跨到社會主義社會,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基諾鄉得到了飛速發展。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衛生、民族事業蒸蒸日上,近年,橡膠、茶葉、砂仁已成為全鄉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2000後至2001年扶貧綜合開發,加快了基諾族跟上兄弟民族發展的步伐。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厚重的基諾茶文化,據《雲南通志》記載,明朝末期就有漢族商人進入攸樂經營茶葉生意,至清朝時期攸樂茶葉達到了鼎盛時期。壅正六年(1729年),清政府曾在茨通老寨附近設「攸樂同知」,駐兵500人,負責徵收茶稅,攸樂也以茶葉而名列古六大茶山之一。

基諾族信仰原始宗教,相信萬物有靈,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供奉諸葛孔明。男子通常穿無領無扣的對襟黑白花格上衣,衣服背面正中縫上一塊方形紅布,上繡一朵美麗的太陽花,下身着白色或藍色寬大的長褲或短褲。男子服裝上的太陽花來源於基諾族的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基諾山竹類繁多,基諾族男子普遍會竹編手藝。細細的竹片,經他們的巧手編出花紋美觀精巧的各種工藝品和生活用品。用竹筒做的打擊樂器「奇可」是基諾族喜慶和歌舞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演奏起來音色優美和諧。基諾族婦女大多能紡線織布並制有著名的「砍刀布」。女子上身穿無領對襟雜色小褂,下系鑲紅邊黑色開合短裙,現在也有改穿長裙的。基諾婦女習慣裹綁腿、頭頂挽髻。她們頭上還戴有白厚麻布,後披翅長及肩部的披風尖頂帽,顯得既莊重大方又活潑俏麗。每個基諾族少年長到15歲左右就要舉行成年禮,並要改裝易服穿戴成年人的衣飾。舉行成年儀式時,父母要送給兒女全套的生產工具和成年人的衣飾,女孩子還要梳成年人的髮式。成年儀式上,寨子裡的長老要帶領大家歌唱史詩,講述傳統的道德規範,講述勞動和生活的艱辛。

道路終於暢通了,走過了車水馬龍,來到了人山人海的廣場,歌聲片片,笑聲連連,映入眼瞼的是最醒目的「太陽鼓」,太陽鼓是基諾族最神聖的祭器和樂器,每個村寨一般都有兩面,分公鼓和母鼓。他們視太陽鼓為神靈的化身和村寨的象徵。祭祀太陽鼓,目的是祈盼它能保佑全寨人丁興旺、五穀豐登。人們情不自禁地隨着鼓點圍着大鼓跳起粗獷的舞蹈,這就是基諾人歡慶豐收的「太陽鼓」舞。本土的歌手,也獻上了多首美妙的歌曲,相機在熱鬧的氛圍中連連抓拍了多張。午飯時間也到了,來到旁邊的基諾山寨子裡的農家樂,品嘗着生態的新的山谷米、陳酒、鮮肉、綠菜、山螃蟹、芭蕉花、包燒紅尾巴小魚。快樂的人們邊吃邊唱,美味和歌聲交融在一起,充滿着濃濃的節日的氣息,歡樂的歌聲常常可以通宵達旦。

帶着一身的喜悅,我們也踏上了返回景洪城的路上。如果你對這個民族還不了解,那麼可以帶着好奇和好心情來親身體驗最後一個少數民族的熱情,熱情激揚的基諾人民一定在遙遠的美麗的神奇的地方等待遠方的你。[1]

作者簡介

馬亞姍,筆名:慕昭,女,雲南省西雙版納人,大學本科,現居景洪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