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本草求真 |
書名;本草求真 出版時間;公元1769年 類別;藥物用書 作者;黃宮繡 |
《本草求真》,古代漢族藥學著作。共十卷。黃宮繡編著於(公元1769年,清乾隆34年)。本書之特點,正如作者在本書的凡例中說:"余尚論藥性,每從實處追求,既不泥古以薄今,復不厚今以廢古,惟求理與病符,藥與病對",這種求實精神,是非常可貴的。[1]
簡介
《本草求真》(公元1769年,清乾隆34年)是黃宮繡編著本書之特點,正如作者在本書的凡例中說:「余尚論藥性,
每從實處追求,既不泥古以薄今,復不厚今以廢古,惟求理與病符,藥與病對」,這種求實精神,是非常可貴的。
基本信息
黃氏認為諸家本草,對藥物的形質氣味,證治功能,雖然備載,但還存在着「理道不明,意義不疏……況有補不實指,瀉不直說,或以隔一隔二以為附會,反借巧說以為虛喝,義更可通,意難即悟」等問題。因此,他將「往昔諸書,細加考訂」,闡明意義,刪除牽強附會之說,而成此書。分上、下兩編,上編7卷,載藥520種,按品性分為補、澀、散、
瀉、血、雜,食物7類,每類又各分若干子目。對每種藥物,分述其氣味、功能、禁忌、配伍和製法等,下編3卷,就藥物與臟腑病症之關係,六淫偏勝之所宜,作了扼要的介紹。
作者簡介
黃宮繡(約公元1736~1795年),字錦芳,清代江西撫州宜黃人,出身於儒醫世家,學識淵博,精通醫藥。其有感於當時本草書多「理道不明,意義不疏」,況有「補不實指,瀉不直論,或以隔一隔二以為附合,反借巧說以為虛喝」的現狀,乃力糾時弊,集平素之治驗,采百家之精粹,著成《本草求真》十卷,付梓於乾隆己丑年(公元1769年)。該書載藥520味,分上下兩編,上編對藥物的形態、性味、功能、主治以及禁忌,記載甚詳,下編分列臟腑病證主藥、六淫病證主藥和藥物總義三部分。該書於藥物意義「無不搜剔靡盡,牽引混說,概為刪除,俾令真處悉見」,故冠以「求真」之名。
用藥理論
對於藥物的分類,黃氏頗具獨到之處。他沒有採用歷代本草諸書所延用的部屬分類法,亦即將藥物以草木谷菜金石等為編次,而採用藥物功效分類法,按藥物之品性分為補澀、散、瀉、血、雜、食物七類,各類又分為若干子目,如補劑中又分為溫中、平補、補火、滋水、溫腎等;瀉劑又分為滲濕、瀉濕、瀉水、降痰、瀉熱、瀉火、下氣、平瀉等。於每味藥下面註明該藥的部屬和卷首目錄序號,這可謂是本草著作中很有進步意義的索引形式,不僅便於查閱,而且有助於學者辨析藥物的異同,指導臨床遣藥組方。例如,山藥和白朮雖同屬補劑,但山藥為平補,白朮為溫中,臨床運用,自當有別。
在用藥法象方面,黃氏根據五色入五臟的理論,結合自己的學術見解,提出以形、色、性、味來區分用藥。認為「凡藥色青、味酸、氣臊、性屬木者,皆入足厥陰肝、足少陽膽經」;「凡藥色赤、味苦、氣焦、性屬火者,皆入手少陰心、手太陽小腸經」;「凡藥色黃、味甘、氣香、屬於者,皆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凡藥色白、味辛、氣腥、性屬金
者,皆入於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經」;「凡色黑、味咸、氣腐、性屬水者,皆入於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經」,並明確提出藥有「形性氣質」、「氣味升降浮沉」、「根梢上中下」、「五傷」、「五走」、「五過」。這些認識,為藥物的功效和臨床研究起了積極的作用。
黃氏十分重視前人的理論和經驗,對成無己、張潔古、朱丹溪、李東垣、李時珍、喻嘉言等人的精湛論述一一採擷,然卻師古而不泥。如《本經》謂白茅根能「補中益氣」,黃氏卻不以為然,他說:「至雲能以補中益氣,雖出本經,然亦不過因其胃熱既除而中氣自復,豈真補益之謂哉。經解之論,似未可信。」此說頗為成理。另外,對於前賢之言,黃氏也不盲目崇拜。如張潔古、李東垣、朱丹溪咸謂黃柏為滋陰之品,後人遂翕然學之,視為補品。黃氏卻力駁其謬,認為:「黃柏性稟至陰,味苦性寒,行隆冬肅殺之氣」,「奈今天下之人,不問虛實,竟有為去熱治勞之妙藥,而不知陰寒之性能損人氣、減人食,命門真元之火一見而消亡,脾胃運行之職一見而沮喪,元氣既虛,又用苦寒,遏絕生機,莫此為甚。」此精闢的論述,對喜用苦寒,欲通過「堅陰」而收補益之功的醫者,無疑於當頭捧喝。
有些藥物的某些性用十分相似,極易混淆,黃氏通過辨析,力求盡得深蘊。如麥冬與天冬均屬養陰清熱之品,但黃氏強調「麥冬甘味甚多,寒性差少,天冬所主在肺,而麥冬所主在肺,更在心」。半夏與貝母皆能祛痰,但「半夏兼治脾肺,貝母獨清肺金;半夏用其辛,貝母用其苦;半夏用其溫,貝母用其涼;半夏性速,貝母性緩;半夏散寒,貝母清熱,氣味陰陽,大有不同」。另外,辨芍藥赤白之異,赤者能瀉能散而白者善補善收,分當歸有頭尾等,皆予以詳論。凡此種種,體現了黃氏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豐富的實踐經驗。
黃氏在長期的臨證中,還發展了一些藥物的新功能。如對劉寄奴,除點明其具有破瘀通經行血的功用外,還指出該藥用於金瘡出血,可使血頓止。也實為黃氏的經驗之談。對於藥物的來源、真偽和炮製,黃氏也十分重視。如謂「山西太行新出黨參,其性只能清肺,並不能補益,與久經封禁真正之黨參(人參)絕不相同」。防風以「北出地黃潤者佳,泗風車風不堪入藥」等等。對藥物的炮製,強調「製藥貴乎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並把藥物配伍理論引伸為「以藥製藥」的炮製方法。以黃連為例,就有10種製法:「心火生用,虛火醋炒用,膽火豬膽汁炒,上焦火酒炒,中焦火薑汁炒,下焦火鹽水炒或童便炒,食積火黃土炒,濕熱在氣分吳茱萸炒,在血分乾漆水炒,眼赤人乳炒。」這些敘述,對在中藥炮製方面,頗有實踐意義。
總之,《本草求真》的特點在於切合實際,不尚空談,是一部醫藥學緊密結合、內容精簡扼要、臨床實用價值較高的本草專著,值得進一步學習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