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樵夫對自由生活的嚮往(黃宏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樵夫對自由生活的嚮往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樵夫對自由生活的嚮往》中國當代作家黃宏宣的散文。

作品欣賞

樵夫對自由生活的嚮往

偶然間,讀到清朝著名女詩人朱景素的一首詩《樵夫詞》,詩中寫道,「白雲堆里撿青槐,慣入深林鳥不猜。無意帶將花數朵,竟挑蝴蝶下山來。」這是一首特別唯美、還異常浪漫的詩歌,通篇採用了白描手法,通過對樵夫打柴以及下山回家情景的生動描寫,營造了一個特別明淨、清幽的生活意境,成功地刻畫了樵夫逍遙自在的形象,寄託了詩人對「樵夫式」的自由生活的在意和嚮往。整篇詩歌情景交融、詩意濃厚、獨具匠心,具有意境美、人物美、生活美融為一體的特點,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也讓眾多的有心人對真正生活的意義和人生價值有了全新的詮釋。

無獨有偶,在我國十大古曲中,還有一首《漁樵問答》同樣備受人們的喜愛,此曲在歷代傳譜中竟然有三十多種版本,有的居然還被人附錄不一樣的歌詞,經久傳唱。樂曲通過漁夫、樵夫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出高人對追逐名利者的鄙棄。樂曲採用漁者和樵者悠閒對話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調錶示問句,下降的曲調錶示答句。整曲旋律飄逸瀟灑,表現出漁樵相互悠然自得的神態。正如《琴學初津》中所述,《漁樵問答》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歌之矣乃,隱隱現於指下,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時有隱居山林之遐想

南宋時,詩人蕭德藻也寫過一首詩叫《樵夫》,「一擔乾柴古渡頭,盤纏一日頗優遊。歸來澗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謀。」這首絕句同樣寫出山中樵夫讓人仰慕的幸福生活,說他每天只砍上一擔柴,賣完後便足夠了一天的開銷,回到家中,磨快了斧頭,準備第二天再去砍柴。他的自在生活,他的知足常樂,他的思想境界,好讓人羨慕和推崇,尤其是那些陷入思想困境的人,整首詩在表現藝術上也頗有值得讚賞之處。

元代周巽在《漁歌子·樵夫四首》說,「春山漠漠淡煙橫。陰壑丁丁伐木聲。啼鳥靜,落花輕。看棋松下暮雲。」陸游在《樵夫》里這樣描寫,「酸澀澗邊果,青紅巖際花。貪隨狙狖去,風雨未還家……」

百度上一搜,描寫樵夫的文字還真不少,但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與世無爭,遠離都市,嚮往清閒自在的鄉村生活。

樵夫,表面上看是下等人的生活,卻也有上等人的精神享受和做人境界。有一部叫《樵夫·廖俊波》的電影,拍得就特別好,影片根據廖俊波書記真實撼動的事跡進行了加工改編,以記者探尋廖俊波 「樵夫」的微信名由來、廖俊波生前在南平政和脫貧攻堅為民解憂的光彩睿智的工作經歷,兩條故事線索交叉的平行蒙太奇藝術手法,將主人公廖俊波的大愛、永遠的微笑及他的初心和堅守描寫得淋漓盡致,生動地還原了真實質感和樸實情感,親情化的敘事視角一改以往說教式窠臼,人性探索超越以往主旋律電影。既有電影紀實風格,又有傳記片的飽滿人物,加倍了影片的故事魅力。不過,這裡的「樵夫」只是一個外號,一種精神,和真正意義上的樵夫無關。

陸游還說,家住蒼煙落照間,絲毫塵事不相關。曾參也說,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壺百瓮花門口。看來,古代的文人墨客都很追潮天高皇帝遠的樵夫日子?是不是他們都厭倦了朝廷里的勾心鬥角、迫切希望回歸自然?可范仲淹在《岳陽樓記》里卻這樣寫自己,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在我看來,范仲淹憂國憂民的人生境界是最高的,也是最值得推崇的。

人見利而不見害,魚見食而不見鈎。其實,皇帝也好,高官也好,樵夫也罷,更多的時候,他們也都是凡人,有凡人的思想,有凡人的欲望,有凡人的追求。

生活中,你若有愛,哪裡都可愛;你若生恨,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不是這個世界選擇了你,是你選擇了整個世界。既然我們無處可躲,不如時時傻樂。既然無處可逃,不如日日喜悅。既然沒有淨土,不如靜心。既然沒有如願,不如釋然

那樣的話,我們的生活才會實實在在,踏踏實實。

[1]

作者簡介

黃宏宣,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