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杭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武林班)
前往: 導覽搜尋

杭劇又稱武林調、武林班,是中國戲曲劇種之一,發源於浙江省杭州地區,曾流行於杭州及其周邊的嘉興湖州等地。杭劇的代表作品有《銀瓶》、《李慧娘》等[1]。1923年,杭劇正式成形並演出。所唱曲調有「平板」、「大陸調」、「遊魂調」、「大經調」、「小經調」、「杭州攤簧」。2005年5月,杭劇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起源

杭劇,又稱武林調、武林班,是杭州獨有的地方戲,源於宣卷。宣卷始於元明,宣卷調無樂器伴奏,僅以木魚擊拍,一人獨唱,眾人合唱一句尾聲「南無阿彌陀佛」,內容多為勸人為善,至清末民初已成為人們自我娛樂的一種說唱形式,並逐漸在杭城內外流行。

1923年,幾位織綢工人將宣卷演唱搬上舞台,組成民樂社,排演以杭州民間故事改編的《賣油郎獨占花魁女》。1924年1月在杭州大世界遊藝場公演,深受歡迎,人稱化妝宣卷。因杭州古名武林,於是定名為武林班,這就是杭劇的雛形。

杭劇初期沒有女演員,1926年才實行男女合演。1932年,傅智芳等組織杭劇春秋社,開始用「杭劇」名稱。新中國成立後,武林班正式定名杭劇。1968年,杭州杭劇團撤銷,至今失傳了近40年。2005年5月30日公布的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包括杭劇[2]

發展

民國12年(1923年),宣卷愛好者、織綢工人裘逢春、方吉鵬、蔣錦芳、金月紅、趙炳泉等,將宣卷演唱搬上舞台,並組成民樂社,推舉何品三為班主,排演以杭州民間故事改編的《賣油郎獨占花魁女》。曲調除宣卷外,又採用揚州清音中的「梳妝檯」等唱腔,以胡琴三弦小鑼鼓板伴奏。13年1月在杭州大世界遊藝場公演,深受歡迎,人稱化妝宣卷。因杭州古名武林,乃定名為武林班,此即杭劇之雛形。

民樂社誕生後,一些宣卷愛好者也紛紛組織班社。為了競爭,各攻所長。有專攻武戲者,如元元班;有側重唱工者,如德記舞台。表演、化妝、文場、武場均仿效京劇、揚劇程式。民國14年(1925年),民樂社進上海大世界遊藝場演出。隨着武林班影響逐漸擴大,先後有四個班赴上海、蘇南一帶巡迴演出,在江浙水鄉初露頭角。藝人中的有識之士,認為一味模仿京劇揚劇終非正途,蔣寶兒首先從唱腔着手,選「滿江紅」曲調加以改進,並吸收「遊魂調」、「宣卷調」成份,逐漸衍化成優美動聽的「大陸板」。演員爭相學唱,經不斷加工,遂成為富有特色的大陸板基本唱腔。同時,揚劇的梳妝檯唱腔衍化為平板基本腔,而原始的宣卷調則發展為大經調、小經調唱腔,後又吸收一些民間流行小曲,使之更具地方特色。

杭劇演出劇目大多襲用京劇、揚劇,如《狸貓換太子》、《玉堂春》、《鍘美案》、《大紅袍》、《華麗緣》等。雖有藝人整理改編出宣卷傳統曲目《太平記》、《百花台》、《琵琶記》、《失羅帕》,但未能加工成為具有自己劇種特色的保留劇目。演員亦缺乏藝術上獨樹一幟的代表人物。故從30年代後期開始,杭劇便日趨衰落。至杭州解放前夕,僅存杭州春秋杭劇團、流落江蘇宜興的德記舞台和寧波杭劇團3個民間職業劇團。

視頻

杭劇 相關視頻

杭劇《蘇小小》選段(一)
花燈劇《莫愁女》、杭劇《孽海記·雙下山》 【名段欣賞 20160401】

參考文獻

  1. 杭劇,杭州群文網,2009-08-29
  2. 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杭州篇,中央文化管理幹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