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母親用的筲箕和簸箕(居仁堂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母親用的筲箕和簸箕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母親用的筲箕和簸箕》中國當代作家居仁堂主的散文。

作品欣賞

母親用的筲箕和簸箕

母親去世二十年了。

父母留下的東西不多了。

我的陽台上保留着母親用過的筲箕和小簸箕。

筲箕和小簸箕代表着河南南陽和湖北荊州的兩種風格,也是父母在兩省生活過的證明。

筲箕是細竹篾編成的圓型用廚房具。它與一般的筲箕形狀有所不同。荊州江陵家家戶戶所用的筲箕多是一頭窄且直,而另一頭寬且是弧形的。

江陵多竹。鄉村農家幾乎每家屋後都有個竹園。就地取材,很多家具和家常用品都是竹製的,大到竹床,小到刷鍋用的竹刷子。

幾十年前,筲箕是每家必備的廚房用品。尤其是鄉下,沒有自來水,淘米洗菜均在池塘里進行。每到做飯時,主婦們就把米倒進筲箕里,一邊擱在腰裡,一手抓着另一邊向身體一邊用點力氣,使之不掉下去,來到池塘邊淘米。把筲箕和米放進水裡,米上面粘帶的粉狀物即融化在水裡,引來一群小魚在筲箕下面亂搶亂游,爭着吞食那淘出去的米粉,有時會引發一陣不大不小的騷亂。一直把米淘得沒有白色的粉狀物,才算是把米淘淨了。(現在的科學家說,淘米不要淘淨,那粉狀物很有營養)然後再端回家去做飯。洗菜也是如此,所以,家家至少備有兩把筲箕。

竹編的筲箕不怕水,特別耐用。一把筲箕能用幾十年,即是筲箕邊緣散了,用鐵絲擰一下,仍然可用。

這把筲箕從湖北到河南南陽,一直陪伴着母親。雖然現在有塑料製成的具有相同功能的篩子代替了筲箕,但母親一直保留着這個物件。

另一個與糧食相關的是純純的河南南陽風格的小簸箕。荊州所謂的簸筲是用竹子編成的一米多直徑的圓形物品。而南陽的簸箕則是用一種叫簸箕柳編成的前端開口,後端起沿,兩邊逐漸低下去,到前端與開口相合的物品。

小簸箕前端尺寸鄉三十公分,後端略窄小一些。大簸箕則尺寸就大了,前端有約一米寬,一次可簸幾十斤糧食,簸箕這是河南農村家家必備的用品。小簸箕多用來簸糧食,將糧食中的雜物簸出去。或將糧食中的砂粒等通過簸箕篩選出來。比如大米中有砂子,就將大米放進小簸箕中,前端稍低,右手用務將簸箕做半圓型運動,這樣砂子比重大,則沉在大米的下面,大米輕則流下去,最後只剩下砂粒在簸箕里。再如剝下來的苞穀粒中有皮,用簸箕將玉米上下煽動,輕飄飄的苞穀皮就被簸了出去。

母親就用這筲箕淘米洗菜,一餐一餐,一天三餐,煙薰火燎地把我們養大。

母親用這小簸箕一次一次把米里的砂粒和雜簸掉,我們吃到了可口的飯食。

母親去世後,筲箕和小簸箕我保管起來,除了是個紀念,已無實用功能。

筲箕是竹製品,耐保存,而簸箕柳編的小簸箕前端已壞,我卻不知如何去修補它。

這兩件母親留下來的用品,是母親用了多年的東西,它保留着母親的味道。我不會扔掉,但如何保存它,我卻真的不知道。

父母不是名人,不是高官,也不會有紀念館,這兩年東西不是文物,只是一種感情載體。我珍惜,因為母親用它給我們做過無數頓飯,但我的兒子孫子們是不理解其中味的。

我只能對兒子說,這是你奶奶留下來的東西,要保存好。如此而已。

[1]

作者簡介

劉文俊。一九五六年生人,文學愛好者。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南陽市作家協會會員。珠海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

  1.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