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氣海 |
氣海 |
中文名稱 :氣海 規 律 :循任脈上傳陰交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充盛的天部之氣 定 位 :下腹部正中線臍下1.5寸處 |
氣海,氣海穴;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下腹部,直線連結肚臍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十等分,從肚臍3/10的位置,即為此穴。
名詞解釋
- (1)氣海。氣,氣態物也。海,大也。氣海名意指任脈水氣在此吸熱後氣化脹散。本穴物質為石門穴傳來的弱小水氣,至本穴後,水氣吸熱脹散而化為充盛的天部之氣,本穴如同氣之海洋,故名氣海。氣澤名意與氣海同,澤指穴內的天部之氣為混濁之狀。
- (2)脖胦。脖,脖子也。胦,中央也。脖胦名意指任脈氣血在此循腹正中線而行。
- (3)丹田。此為道家術語,道家視臍下腹部為丹田,故名。
- (4)下肓。下,下部也。肓,心下肓膜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脂類物質。下肓名意指任脈氣血中的膏脂之物在此隨水氣的脹散而輸向人體各部。
- (5)下言。下,下部也。言,肺之聲也。下言名意指穴內氣血為肺金之性
- 的涼性水氣。
- (6)膊胦。膊,大膀子也,肉之聚也,此指脾土。胦,中央也。膊胦名意指本穴的天部水氣中亦含有一定的脾土塵埃。
- (7)季胦。季,季肋也。胦,中央也。季胦名意指任脈的強勁之氣由此亦會輸向氣血較少季肋部位。
-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充盛的天部之氣
- 〖運行規律〗循任脈上傳陰交穴,為足下六陰經交匯之處。
- 〖功能作用〗為道家修煉的下丹田,意守的常用部位,打通任督小周天的關鍵.
- 〖治法〗為元氣聚集之處,只可補不可泄。常用艾火灸之,可治百病,可長生久視。
臨床治療
- 【功用】益氣助陽、調經固經
- 【主治】腹痛,泄瀉,便秘,遺尿,疝氣,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經閉,崩漏,虛脫,形體羸瘦 (本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
- 【配穴舉例】
- 配石門治崩中、漏下;配小腸俞治帶下 (《針灸資生經》);
- 配中極、帶脈、腎俞、三陰交治月經不調 (《針灸大成》);
- 配三陰交治白濁、遺精、經少、下腹痛 (《腧穴學》)。
- 配關元、陰陵泉、大敦、行間,有行氣通經,清熱除濕的作用,主治小便淋瀝不盡,少腹脹痛,黃白帶下。
- 配血海,有補氣養血,行氣活血,通經散瘀的作用,主治小腹痞塊,五淋,經閉不通。
- 配小腸俞,有行氣化濁的作用,主治帶下,淋濁。
- 配大敦、陰谷、太沖、然谷、三陰交、中極,有行氣通經,養陰清熱的作用,主治痛經,血崩,血淋。
- 配三陰交,有養陰填精,培元固腎的作用,主治白濁,遺精,下腹?痛,經少。
治療定位
- 【操作】直刺1-2寸;可灸。孕婦慎用。
- 【文獻摘要】
- 《普濟》:針八分,得氣即瀉,瀉後宜補之。灸百壯。今附氣海者,是男子生氣之海也……一切氣疾,久不瘥皆灸之。
- 《圖翼》:孕婦不可灸。
- 《圖翼》:昔柳公度曰:吾養生無他術,但不使元氣佐喜怒,使氣海常溫爾。今人既不能不以元氣佐喜怒,若能時灸氣海使溫,亦其次也。
文獻記載
- 出處:《脈經》
- 穴名【別名】脖胦、下氣海、下育、 丹田穴,下言穴,氣澤穴,膊胦穴,季胦穴。
- 【釋名】穴居腹部,為生氣之海。
- 《針灸資生經》:「氣海者,蓋人之元氣所生也。」因與胸中氣海(上氣海)相對,故又名「下氣海」。
- 【穴義】任脈水氣在此吸熱後氣化脹散。
- 穴位【定位】在下腹部正中線上,當臍下1.5寸處。
- 【解剖】同石門穴。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淺動脈、靜脈分支,腹壁下動、靜
- 脈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
- 穴性【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充盛的天部之氣。
- 【運行規律】循任脈上傳陰交穴。
- 【功能作用】生髮陽氣。
-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 〖主治疾病〗繞臍腹痛,水腫鼓脹,脘腹脹滿,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遺尿,遺精,陽痿,疝氣,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陰挺,產後惡露不止,胞衣不下,髒氣虛憊,形體羸瘦,四肢乏力。婦科病、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兒童發育不良等。此穴位為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 〖人體穴位配伍〗 配三陰交穴治白濁、遺精;配關元穴治產後惡露不止;配灸關元穴、膏肓、足三里穴治喘息短氣(元氣虛憊);配關元穴、命門穴(重灸)、神闕穴(隔鹽灸)急救中風脫證。配足三里穴、脾俞穴、胃俞穴、天樞穴、上巨虛穴治胃腹脹痛、呃逆、嘔吐、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止(脾氣虛弱);配足三里穴、合谷穴、百會穴治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
-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孕婦慎用。
針灸保健
- 氣海是針灸保健要穴。
-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載:「氣海者,是男子生氣之海也。」此穴有培補元氣,益腎固精,補益回陽,延年益壽之功。常用的灸法有氣海溫和灸、氣海隔姜灸和氣海附子灸等。
- ⑴氣海溫和灸:將艾條點燃後,在距氣海穴約3cm處施灸,如局部有溫熱舒適感覺,即固定不動,可隨熱感而隨時調整距離。每次灸10~15分鐘,以灸至局部稍有紅暈為度,隔日或3日1次,每月10次。
- ⑵氣海隔姜灸:取0.3~0.5cm厚的鮮姜一片,用針穿刺數個針孔,覆蓋在氣海穴上,然後置小艾炷或中艾炷於薑片上點燃施灸。每次3~5壯,以灸至局部溫熱舒適,灸處稍有紅暈為度。隔日或3日1次,每月灸10次。
- ⑶氣海附子灸:取0.3cm左右厚的附子片,以水浸透後在中間用針刺數個針孔,放在氣海穴上,於附片上置黃豆大或棗核大艾炷施灸,以局部有溫熱舒適感或稍有紅暈為度。每次3~5壯,隔日或3日1次,每月10次。
- 現代也常用溫灸器灸,可用灸盒置艾條或艾絨後放在氣海穴上,每次施灸15~30分鐘,每天1次,10天為一灸程。也可每周施灸1~2次,長期應用。[1]
視頻
氣海穴對腸胃稱
參考資料
- ↑ 氣海穴(丹田)的保健作用,今日頭條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