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父親的草原(吳曉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父親的草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父親的草原》中國當代作家吳曉天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父親的草原

滿頭白髮的父親,驀然回首,發現那些膨脹着靈魂的思念,就像一根永遠系在草原上的線,充滿誘惑,牽引着他一生的情感。

回憶起草原,父親眼角總是浸着濕漉漉的思念;回憶起草原,父親心裡總是藏着濃濃的牽掛和關愛。談起草原,他津津樂道,總愛描摹它的遼闊、它的純淨,從不曾忘記那奔流在澤曲河的故事

父親的草原記載着他艱苦創業的二十五年經歷,那段經歷是他一生最懷念的時光,行走在草原上的氂牛運輸隊是他工作的第一段經歷,讓他難以忘懷。回到家鄉後,他常在夢中聽到那熟悉又悅耳的氂牛馱運隊的蹄音,也常在夢中回到思念的草原。

隨着父親的回憶,走進他的青蔥歲月。19歲的他和許多有的莘莘學子一樣,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去建設大西北。在火車的轟隆聲中,來到西北,經過省城的統一培訓學習後,分配到縣城民族貿易公司當會計。

一、幾頂帳篷的「縣城」

六十年前,父親來到草原工作,那是他人生的起點站。他說第一天來縣城報到,威武的騎着屁顛屁顛的騾子。我們聽後捧腹大笑,腦海立刻是阿凡提樂悠悠騎着小毛驢的畫面。他說一路很寂寞無聊,前不見來者,後不見故人。倒是聽到成串悅耳的鳥鳴,看到從未見過的鷲鷹在藍得出奇的天空飛翔,山花爛漫的原生態之美,觸動着他內心,那一刻與草原結緣。

縣城是什麼樣?他們一無所知。培訓結束後,父親和十幾個同事約好搭順風貨車去縣城,上車後他們才發現連公路都沒有,貨車一路艱難地沿河灘行走,一路荒無人煙,野獸出沒。到了山腳,早有武警戰士牽着騾子在等候,組織上為保證安全,讓戰士們護送。

父親第一次騎騾子,戰戰兢兢。一路上,有人把騾和驢張冠李戴,滑稽的調侃,恰好調節了緊張氣氛。儘管一路上小心翼翼,但時常有人摔下來,這戲劇性插曲,讓大家在嘻笑中忘記緊張和疲勞,努向目的地挺進。那幾天,他們真正體會到魯迅筆下的「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深刻含義。

他們一路走,一路感受天氣的變化,真可謂「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他們也體會着一天四季的溫差。夜色降臨,就地休息,疲倦的他們拿出被鋪,蒙頭大睡。兩天後,到達縣城。父親在沒房子,沒公路,只有幾頂帳篷的「縣城」里,開始草原的生活和工作。

二、靈活的氂牛運輸隊

靈活的氂牛運輸隊成為後勤保障的生命線。環境和條件確實很艱苦,物質保障是他們公司的任務。他們一到單位報到就赤手空拳籌建公司,考慮到沒公路,貨車進不來,並馬上組建一支支靈活的氂牛運輸隊去進貨馱貨。

為了管理好龐大的氂牛運輸隊,大家不得不急匆匆學會騎馬,也不知摔了多少次。母親看到父親青一塊紫一塊的傷,常心疼得偷偷落淚。父親則輕鬆的開玩笑說:「等屁股磨脫幾層皮,磨出老繭了,騎術也自然高明了。」那時,馬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大家的騎術自然都練成精湛一流的;那時,縣城沒一條通往鄉下的公路,去鄉下工作依靠對路況的記憶和判斷能力。如果迷路,半夜三更還在路上,出沒的野獸會構成危險。所以高水平的騎技和應變的路況判斷能力,意味着更好保護自己,意味着提高工作效率。

他們經常和牧民一起出去馱貨,交流多了,也學會許多藏語。父親說,牧民那一張張古銅色的臉寫滿純樸善良,常常一路歌聲、一路笛音為荒涼之行帶來天籟之音。那曲調高亢,聲韻清越,豪放又熱烈的「花兒」、「拉伊」,從一座山尖飛出,瞬間四周群山都在響應,頓時回音起伏,震撼山川河流,扣人心弦,讓人浮想聯翩。生活在這樣濃郁的民歌氛圍中,肯定會產生一份喜愛之感。父親的口哨和笛子技藝也相當不錯,肯定受此影響。

進貨馱貨的路程少則十多天,長則近20多天,晚上露宿野外,地是床,天當被。他們行走在草原上,可謂一步一個腳印丈量行程,不知揮灑了多少汗水,不知穿爛了多少雙氈靴。6-7月的夏天也會下雪,騎馬趕着牛群奔馳在茫茫雪原上,餓了啃塊冷饅頭,渴了捧把雪。手腳起泡、生凍瘡都成為習慣。父親的雙手如今在冬天還會復發凍瘡,看看父親年年饅頭樣的手,心疼,也領教了後遺症的厲害。

貨進來後,他們就是裝卸工,個個手快腳勤,背着、扛着、提着將貨物搬進帳篷里經營,那些油鹽醬醋釋放着各自的芳香,給草原帶來生機,給牧民提供生活所需,牧民豎起大拇指,笑容燦爛。

父親是會計,卸完車就加班加點,把所有商品的流水帳一一記下來,那一疊疊帳本足可壘成牆,它是父親工作量的見證,也是公司的歷史發展見證。當貨物囤積有一定量了,他們在相應的地方建立了採購站,就委託當地群眾的氂牛運輸隊直接去採購站馱貨,然後他們把主要精力放在經營和管理上。

三、父輩們是建城功臣

父輩們努力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改善工作和生活環境。他們因為沒有多餘的帳篷辦食堂,就想出一個有趣辦法。挖地道一樣挖下去,開出一個冬暖夏涼,還要點上蠟燭吃飯的「地下食堂」,浪漫溫馨又別具一格。後來還動手用泥土製土塊,再用土塊壘起土牆建起房,有了遮風擋雨的地方,有了公司的門市部。後來又建了公路,草原上終於有了房子和公路。

公路暢通車進來了,生活用品也豐富多樣。沿街兩邊陸續迅速建起家屬院、學校、商店、醫院、車站、奶粉廠等,其基本配套設施日益完善。雖然整個縣城從東一眼看到西,但父輩們完成了在空曠的草原上建起縣城的歷史使命,他們是建城功臣。

後來,父親到了行政單位當領導。父輩們認為要發展壯大縣城,首先要不斷加強衛生教育事業的資源,為此縣政府年年向上級要求分配一些優秀的衛生教育人才到縣城落戶,加上內陸一些名校人才積極來支援,他們確實為發展縣城衛生教育事業做出一定的貢獻。當然,受益者肯定是建設者的後代,受益匪淺的他們成為教授、醫學專家、作家、政府官員、富商等,成為傳承父輩們的建設事業的新力量,讓父輩們充滿驕傲和自豪

四、兄弟姐妹情意深

草原上民風純樸,平常沒什麼豪言壯語,但一方有難,八方相助。不同的方言和鄉音相處起來,情同兄弟姐妹般相互照應。

那個年代,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家家戶戶不鎖門,誰家需要什麼自己動手找,誰家的孩子需要照顧,大家都伸手幫一把,孩子們依賴這種相互熱心照料而成長。

葉落歸根的父輩們,不因地域影響他們的情感。他們說趁夕陽無限好時多跑、多問候。以前是書信頻繁往來,現在是電話不斷,還會常結伴回草原看看。父母的熱心好客,每年都要接待各地朋友,為他們間的友情感動,那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

2014年,父母應邀去參加縣城的慶典活動,再次站在綠瑩瑩的草地,面對縣城的富強,父母感到莫大安慰和喜悅,激動的淚落如雨。父親的草原沒有忘記他們曾經奉獻的青春年華。

閒暇之餘,往事常一幕幕閃現在父親眼前,他常自豪和驕敖地告訴兒女,他們在空曠的草原上建起了一個綠色成蔭的繁榮縣城。[1]

作者簡介

吳曉天,女,公務員,浙江省作協會員,中國散文詩作協會員,出版散文集《往事如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