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祖母的碎米子面粑粑(溫筱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祖母的碎米子面粑粑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祖母的碎米子面粑粑》中國當代作家溫筱鴻的散文。

作品欣賞

祖母的碎米子面粑粑

生產隊里分口糧了,我挑回一擔穀子。

干蹦蹦的穀子,金黃的穀子,祖母咬了一顆,從她的嘴裡蹦出一聲脆響。

我和父親架起擂子梭谷。擂子有半人高,如磨子,但比磨子大多了,不是石頭做的,是用竹子木頭削成片片做成的,其中還塞有泥巴。轉動擂子的杆子力臂較長,用繩子垂吊着。仿佛推磨,我推,父親朝擂口裡倒谷。谷被擂子破開,從兩副擂盤間流出。父親將破好的穀子倒進風斗里絞,穀殼和糠面從風斗的大口裡紛紛飛出,雪花花的米從小口裡流進籮筐。

豆油燈下,祖母把風好的米倒進吊篩,搖呀搖。篩吊篩,比搖搖窩累人。吊篩比一般的篩子大多了,又用繩子吊着,不掌握技巧,吊篩就會歪。我擂完谷,想讓祖母歇會兒,就換祖母篩。沒篩兩下,篩子一歪,米潑到地上了。祖母說還是讓她來,我坐在椅子上,盯着牆壁上的剪影,仿佛走進古老的歲月。

米篩完了,卻篩出一些碎米。

那個年月,糧食干難,糟蹋不得,不能拿來餵豬。於是,留下一點點餵雞,便架起石磨,把碎米磨成米麵。

米麵,打糊嘟吃不錯。尤其是放在鍋里炒熟,加很多香油炒呀炒,炒得稠稠的,拿筷子都可以掘起來。古鎮坐席,一道靚菜。可是,油背(耗)不起。雖然好吃,但不常吃。最簡單的沒過於用菜葉打糊嘟,要是不餓得那麼狠,喝幾口了,就把碗放下了。

可是,我祖母從苦難歲月里,摸索出一個妙招,讓我們在那個瓜菜代的年代享到了口福

祖母從田裡扯回新鮮的青蔥,洗淨,切成末末,放在小盆里,到進碎米子面,加水,用手和,稀了,再加面,使力和,和成麵團,蓋上蒸屜服子。管幾分鐘後,便洗鍋着火,等鍋燒熱了,舀一勺子油,倒進鍋里,再拿鍋鏟子把油糊滿大半鍋,然後,在盆里揪起一坨碎米子麵團,在手板上拍成圓型的粑粑,貼在鍋上。祖母邊在手板上做粑粑,邊用鍋鏟子翻貼在鍋里的粑粑,鍋里的粑粑漸漸鼓起來了,祖母又在鍋里淋上油。就這樣煎呀翻,翻呀煎,煎好了,邊添到碗裡。

堆在碗裡的碎米子面粑粑,灰白色,加着黃黃色,薄薄的殼子上點綴着綠色的蔥花。它是那麼的厚實,一點也不軟趴趴。捏在手裡,熱乎乎。咬一塊,細細嚼,口舌生津,鬆脆而不酥,香咸卻不鹽,似糯而不糯,油綿卻不膩,爽口,舒齒,潤喉,那獨特的美味妙不可言

我的老伴是烹調高手,卻做不出這種粑粑,過去幾十年了,她依然常常念道:「婆婆做的碎米子面粑粑真好吃!」

過不了多久,她又念道:「婆婆做的碎米子面粑粑真好吃!」

[1]

作者簡介

溫筱鴻,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