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鳳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沒有前往其他條目的內部連結,未能構築百科全書的連結網路。 (2019年9月5日) |
祝鳳喈 | |
---|---|
祝鳳喈 | |
英文名 | Mian Guo |
出生 |
約1800年 福建浦城 |
逝世 | 約1864年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字桐君 |
籍貫 | 福建浦城 |
職業 | 清代音樂家 |
知名作品 |
家傳秘譜《風雲際會》 《漁樵問答》 《平沙落雁》 《石上流泉》 《陽關三疊》 《古琴吟》等六首 |
祝鳳喈 字桐君,約在清嘉慶五年(1800年)出生,同治三年(1864年)還在世。福建浦城城關人。自幼攻讀詩書。父親祝昌時(浦城富紳)去世時,祝鳳喈16歲,其兄鳳鳴(字秋齋)時年20歲,家事日絀,賴母維持。鳳喈棄舉子業,侍理家事。19歲時,聽兄在古齋撫父遺之琴,初時索然,嗣後略知音韻,遂請兄授指法,並能彈成曲調。其後日習不綴,其兄又向他講授律呂(樂律與音律),舉前人論說,嚴析是非,發其所未發。還指導祝鳳喈制琴法和指法字母。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母去世,守孝三年後,重新理琴。30餘年的磨礪,祝鳳喈鼓琴形成自己的風格,弟兄唱和,受業者不遠千里而來,並接納四方雲遊天下琴人、詞家、詩客、名士。
個人簡介
據《浦城縣誌》:祝桐君的父親好琴,藏古琴數十張,擇其尤者,築十二琴樓以貯之。他哥哥祝鳳鳴,字秋齋,繼承了家學。他十九歲開始向哥哥學琴,致力於琴學三十多年。官於江浙,以琴自隨,所至名噪一時,以琴受業者,恆不遠千里而來,弟子中以許海樵尤負盛名。
祝桐君致力於琴譜的搜求,經過多年,匯集了明、清刊傳的譜集三十多種,他一一加以比較之後,認為以公元1744年蘇璟編輯的《春草堂琴譜》為最優。於是他詳加校訂,寫有評語,準備再版。後來,由他侄子祝慶年,字安伯,於1860年付印,以後又多次再版。
祝鳳喈自己所撰的《與古齋琴譜》,於清咸豐五年(1855年)三月在浦城刊行。《與古齋琴譜》四卷行世,律度精審,指法詳明,自雲得見指授為多,以琴受業者,恆不遠千里而來。此書的傳播,培養了一大批琴手,形成一批體現祝鳳喈風格的琴家群體,稱為閩派古琴,與浙派、蘇派、川派鼎立。
祝鳳喈的高徒為張鶴。張鶴,字靜薌,上海邑廟玉清宮道人。少長,喜好雜藝,尤愛古琴,但無名師指導。後讀到祝鳳喈的《與古齋琴譜》,再三讀之,悟出音律的精髓。認為"非它所可及,洵後學津梁也"。這時,祝鳳喈寓居上海,張鶴即拜他為師。祝鳳喈論議音律精遂,使張鶴升堂入室,琴藝大進,並於同治三年(1864年),經祝鳳喈鑑定後,刊行《琴學入門》,此書二卷,上卷摘錄《與古齋琴譜》,間有自己的議論;下卷專列琴曲。
《琴學入門》書序中稱「適常熟王君淑霞來,有琴好,出閩浦祝鳳喈所著《與古齋琴譜》示予……爰將先生所據諸曲並摘輯《與古齋》諸法律,別成一譜為《琴學入門》刊布之。」《琴學入門》一書,傳播祝鳳喈的琴學理論、指法字母及工尺等,使閩派古琴藝術得到更大的發展。
《琴學入門》載錄二十曲琴曲,其中十曲是根據《與古齋琴譜》中的論述,加注工尺譜,並註明有六曲《梧葉舞秋風》《風雲際會》、《陽關三疊》、《古琴吟》、《漁樵問答》、《平沙落雁》、《陽關三疊》。《古琴吟》是祝鳳喈家傳秘譜。這六首琴曲唯《風雲際會》未見他書刊載,很可能是祝鳳喈的創作。[1]
創作生涯
祝鳳喈,字桐君,約在清嘉慶五年(1800年)出生,同治三年(1864年)還在世。自幼攻讀詩書,精擅古琴,有家學淵源。得其父所遺舊琴一張,因向胞兄祝鳳鳴(字秋齋)學琴,又自精研30餘年,所學皆通。居宅有園林之勝,遂廣為搜求,藏七弦古琴數十張,擇其優者,築樓貯之,稱為十二琴樓。兄倡弟和,怡然自得。喜接納雲遊天下的琴人、詞家、詩客、名士。林則徐、梁章鉅等進京,途經浦城時,亦多至祝家十二琴樓相聚,每有吟詠唱和。 祝鳳喈諳熟古譜,精通音律,而且彈奏指法高妙。新作琴譜《風雲際會》,表露了祝鳳喈對家園前途的憂憤,志概凜然。又首創彈奏新法,在減字譜旁加工尺,以便初學。著有《與古齋琴論》。友人張鶴著有《琴學入門》,經祝鳳喈刪定,在同治年間(1864年))出版,民國(1912~-1949年)初再版,流行極廣。祝鳳喈以豐富的理論和實踐,成為閩派古琴學的一代宗師。祝鳳喈曾任浙江東防(今東陽)同知。宦遊江浙,以琴自娛,所至名噪一時。可惜祝鳳喈生平著述,多已散佚,後人只能在張鶴《琴學入門》中,看到記載有祝氏的家傳秘譜《風雲際會》、《漁樵問答》、《平沙落雁》、《石上流泉》、《陽關三疊》、《古琴吟》等6首。其中5首於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中已譯成現代正譜。
理論著述
祝鳳喈著《與古齋琴譜》4卷,此書不收琴譜,專論琴理,書中強調節奏的重要性,指出:「雖同其音,或異其節,神情各別」,到「唯其節奏頗難諧洽」。為此,祝鳳喈對速度變化的辯證關係作出分析:「慢得情聯而不弛,緊得意蓄而不泄」,又說:「緊慢之板,均必得勻拍,總謂之節奏。」
祝鳳喈還對琴曲中一般的節奏規律作出總結:「要不外於聯斷、疾徐、踢宕、收縱。一曲始終,必得其綱,起、承、轉、合,四者以成之。」又說:「全曲節奏,始從緩起,漸漸入緊縈聚,復踢宕開,再作收結。」這對後人理解傳統琴曲藝術很有啟發。為了精確地記錄節奏,祝鳳喈主張在傳統琴譜中加用工尺譜,這一見解頗為後人所接受,上海玉清宮道人張鶴所編的《琴學入門》中,就繼承並貫徹了祝鳳喈的學說。祝鳳喈還對1744年出版的《春草堂琴譜》詳加校訂、註解,對琴界頗有影響。
藝術貢獻
祝鳳喈除為傳播古琴做出了重大作用外,其貢獻還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識譜:祝鳳喈首創在減字譜旁添「工尺」(指法記號和節奏板眼記號)這是在他以前諸譜所未有的。通過教人念工尺之法,是學琴的最佳途徑。琴曲有天然節奏,唯有心領神會,操之極熟,才能輕重疾除,自然和拍。但是初學者對琴譜上記得似字非字,似畫非畫的東西很難看懂。非有一定節奏按鼓譜曲,非難成音。所以,祝鳳喈以其工尺傳其高下板眼,節其長短。學者先念工尺,次習手法。按譜而鼓,彈了數次,便能成曲。工尺法有利於初學者迅速入門,有事半功倍之效。
指法:琴為絲樂,必須按彈,才能成音。其為曲之音,上下按彈,剛柔並濟。即寓輕重除疾之節。祝鳳喈深入研究各種指法,對不明白的地方進行註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對不足的地方進行補充。並繪圖標註指法字母,使學者不易混淆,開卷即有瞭然之意。
琴曲:祝鳳喈有家傳秘譜《風雲際會》、《漁樵問答》、《平沙落雁》、《石上流泉》、《陽關三疊》、《古琴吟》等六首,這六首琴曲,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譜》中,除《風雲際會》外,其他5首均被譯成正譜,行於世。其後《風雲際會》也被李禹賢先生譯成正譜。這六首琴曲為中國古琴琴譜做出了貢獻。
人物評價
祝鳳喈是位具有民族氣節的政治人物,祝鳳喈晚年所處的那種鴉片戰爭的那種動亂昏暗的年代,洋人胡作非為,而清政府腐敗無能,民族受辱。祝鳳喈從內心發出的憂憤,在他的琴曲中體現出來,他的琴道和他的琴韻得以顯彰。
古琴通過祝鳳喈的創造、改造,使學者易懂、易學、易操作,同時加藏的琴曲,改變了一般古琴琴曲的孤獨性、脆弱性及附庸風雅的道具。祝鳳喈的古琴猶如天籟,聽起來豪放跌宕,又清麗委婉舒展。琴意得之弦外,音有盡而意無窮。產生的神秘的藝術魅力,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操,鼓舞人民積極向上的精神。
祝鳳喈著的《琴訣》,繼承發展了儒、道兩家的思想,提出了古琴表演藝術的總的美學原則和審美標準,對古代琴壇的影響很大。
祝鳳喈從形制到曲目,從特殊的記憶方式到豐富的演奏技工,都體現出中國音樂藝術的至高境界,代表着中國文人怡情養性、寄情抒情的生活方式。表演出完善自我,人格修養的理想追求,蘊含着關愛自然、天人合一及君子之道的人文精神。
後世影響
20世紀80年代,著名的古琴藝術家李禹賢到浦城調查,寫出《祝桐君家傳秘譜》、《閩派琴家祝桐君》等一系列文章,在文章中讚譽:「閩派古琴以福建浦城祝桐君為代表,影響很大。」祝桐君一生對古琴藝術所做的貢獻,深受讚揚,成為一代名流琴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