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稅收負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稅收負擔是一個專用名詞。

漢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號: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1]、中國字、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2]

名詞解釋

稅收負擔是納稅人應履行納稅義務而承受的一種經濟負擔,也指納稅人應支付給國家的稅款額或納稅人的應納稅額與其計稅依據價值的比率,是國家稅收政策的核心。稅收負擔一般通過稅收負擔率進行反映,主要用於比較各類納稅人或各類課稅對象的稅收負擔水平的高低,是國家研究制定和調整稅收政策的重要依據。

通過對納稅人稅收負擔的研究分析,有利於國家對稅務政策實施科學性的調控和完善,從而加強對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之間征納關係的管理。

稅收負擔的分類

1、稅收負擔既可以從全體納稅人的角度來考察,稅收負擔可以分為直接負擔和間接負擔,貨幣負擔和真實負擔。

(1)直接負擔指納稅人繳納的稅款不能轉嫁給別人,完全由納稅人自己承擔,即納稅人與稅負承擔者為同一人,如所得稅、財產稅等直接稅,其稅負一般不能轉移。

(2)間接負擔指由他人以各種方式轉移而形成的負擔,即納稅人與稅負承擔者分離。

(3)貨幣負擔,指納稅人直接承擔的貨幣稅款。

(4)真實負擔,亦稱實際負擔,指納稅人因納稅而犧牲的真實福利。

在某些情況下,貨幣負擔與真實負擔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等。如果繳稅給納稅人帶來的效用相等,兩者相等;如果繳稅使納稅人感到效用犧牲較大,則兩者不等。

2、稅收負擔從個別納稅人的角度來分析。可分為宏觀稅收負擔,後者被稱為微觀稅收負擔。

(1)宏觀稅收負擔是指一個國家中所有納稅人稅收負擔的總和,被稱為總體稅收負擔,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稅收負擔的整體狀況,一般用稅收收入總額與GDP的比率表示。

(2)微觀稅收負擔是指單個納稅人的稅收負擔及其相互關係,它反映的是稅收負擔的結構分布和每個納稅人的稅收負擔狀況。在稅務籌劃目標研究中,稅收負擔僅指微觀個體的稅收負擔,而且是站在納稅人而非負稅人(或兩者兼顧)的角度。

稅收負擔的衡量

稅收負擔的衡量主要包括:

1、宏觀稅收負擔的衡量:宏觀稅收負擔通常以一定時期內稅收收入總額與同期國民經濟總量的比值來衡量,即通過國家所取得的稅收收入總額與國民收入、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對比,從而計算出對應的宏觀稅收負擔率;

2、微觀稅收負擔的衡量:微觀稅收負擔通常以微觀經濟主體所繳納的稅款與其特定經濟指標進行對比來衡量。其中,微觀稅收負擔的指標包括居民稅收負擔率、企業綜合稅收負擔率、企業所得稅負擔率以及企業流轉稅負擔率。

稅收負擔的影響因素

由於稅收負擔必須考慮需要和可能兩方面的情況,因此,一個國家在制定稅收政策,確定總體稅收負擔時,必須綜合考慮國家的總體經濟發展水平,並根據不同的經濟調控需要,來制定稅收負擔政策。一般來看,影響稅收負擔水平的主要因素有:

1、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總體水平,可以通過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這兩個綜合指標來反映。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越大,總體負擔能力越高。特別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最能反映國民的稅收負擔能力。一般而言,在人均國民收入比較高的國家,社會經濟的稅負承受力較強。世界銀行的調查資料也表明,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較高的國家,其稅收負擔率也較高,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較低的國家,其稅收負擔率也較低。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較低,屬於發展中國家。國家通過稅收能夠積累多少資金,社會總體稅收負擔應如何確定,不取決於人們的主觀願望,也不能只考慮國家的需要,必須首先考慮社會經濟體系和納稅人承受能力。只有稅收負擔適應本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納稅人的承受能力,稅收才能在取得所需的財政收入的同時,刺激經濟增長,同時提高社會未來的稅負承受力。如果稅收負擔超出了經濟發展水平,勢必會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

2、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

任何國家為了發展經濟,必須綜合運用各種經濟、法律以及行政手段,來強化宏觀調控體系。國家會根據不同的經濟情況,而採取不同的稅收負擔政策。如在經濟發展速度過快過熱時,需要適當提高社會總體稅負,以使國家集中較多的收入,減少企業和個人的收入存量,抑制需求的膨脹,使之與社會供給總量相適應。此外,還要根據經濟情況的發展變化,在徵收中實行某些必要的傾斜政策和區別對待辦法,以利於優化經濟結構和資源配置。目前,我國經濟過於緊縮,需求嚴重不足。從1998年開始,國家採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適當擴大了財政支出的規模,稅收的總體負擔短期內不會減少,但會通過費改稅,對納稅人的總體負擔進行結構調整,減少納稅人負擔各種收費的比例,增加稅收的比例,以達到增加稅收收入的需要。

3、稅收徵收管理能力

由於稅收是由國家無償徵收的,稅收征納矛盾比較突出。因此,一個國家的稅收徵收管理能力,有時也對稅收負擔的確定有較大的影響。一些國家的稅收徵收管理能力強,在制定稅收負擔政策時,就可以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來確定,而不必考慮能否將稅收征上來。而在一些稅收征管能力較差的國家,可選擇的稅種有限,勉強開徵一些稅種,也很難保證稅收收入,想提高稅收負擔也較困難。稅收政策的核心是稅收負擔。在稅收總體負擔確定的情況下,各種納稅人具體的稅收負擔狀況主要受稅制本身所規定的各種計稅要素的影響。這些要素直接決定了誰是納稅人,應該負擔多少稅收。稅收政策的具體實施主要通過如下方面來進行的:一是確定課稅對象,以確定誰是納稅人;二是確定稅率的高低;三是確定計稅依據;四是確定對誰減免稅,怎麼減免稅;五是加重哪些納稅人或課稅對象的稅收負擔。

稅收負擔的轉嫁方式

稅收負擔的轉嫁方式有以下四種:

1、前轉,亦稱「順轉」或向前轉嫁

指納稅人在進行貨物或勞務的交易時通過提高價格的方法將其應負擔的稅款向前轉移給貨物或勞務的購買者或最終消費者負擔的形式。前轉是稅負轉嫁的最典型和最普通的形式,多發生在貨物和勞務徵稅上。

2、後轉,也稱逆轉或向後轉嫁

指納稅人通過壓低生產要素的進價從而將應繳納的稅款轉嫁給生產要素的銷售者或生產者負擔的形式(一般在前轉無法實現時)。

後轉的發生一般是因為市場供求條件不允許納稅人提高商品價格,使之不能採取前轉的方式轉移稅收負擔所致。

3、消轉,又稱「稅收轉化」

即納稅人對其稅收負擔既不向前轉嫁也不向後轉嫁,而是通過改善經營管理或改進生產技術等方法,自行消化。

消轉並未將稅收負擔轉移給他人,這是一種較為特殊的形式。

4、稅收資本化,亦稱「資本還原」

生產要素購買者將購買的生產要素未來應納稅款,通過從購入價格中扣除的方法,向後轉移給生產要素的出售者的一種形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