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穴果棱脈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穴果棱脈蕨
發現於雲南文山中新統小龍潭組的大孢子棱脈蕨(Goniophlebium macrosorum C.L. Xu et Z.K. Zhou sp. nov.) 原圖鏈接來自中國科學院網

中文學名:穴果棱脈蕨

拉丁學名:Schellolepis

subauriculata (Blume) J. Sm.

拼音:xueguolengmaijue

門:蕨類植物門

綱:薄囊蕨綱

目:水龍骨目

科:水龍骨科

屬:棱脈蕨屬

別名:截頭石蕨截,頭棱脈蕨

穴果棱脈蕨 (Schellolepis subauriculata (Blume) J. Sm.)附生蕨類。根莖長,橫走,徑6-8毫米,密被鱗片,鱗片脫落露出白粉,鱗片窄披針形,深棕色,毛狀尖頭,具鋸齒。葉疏生;葉柄長25-35厘米,禾稈色或深禾稈色,基部密被鱗片,向上無毛;葉片一回羽狀,披針形,長0.8-1米,寬30-40厘米片30-40對,下部近對生,上部互生,披針形,長14-20厘米,寬約2厘米,基部心形,兩側或上側耳狀並覆蓋葉軸,有粗鋸齒;葉脈網狀,中脈粗,側脈和小脈纖細,在中脈兩側各具2-3行網眼;葉干後黃綠色,草質,葉軸和羽片中脈基部疏被棕色毛狀小鱗片,葉片幼時疏被柔毛,老時近光滑。孢子囊群圓形,在羽片中脈兩側各成1行,着生內側網眼內藏小脈頂端。[1]

形態特徵

株:附生蕨類

莖:根莖長,橫走,徑6-8毫米,密被鱗片,鱗片脫落露出白粉,鱗片窄披針形,深棕色,毛狀尖頭,具鋸齒。

葉:葉疏生;葉柄長25-35厘米,禾稈色或深禾稈色,基部密被鱗片,向上無毛;葉片一回羽狀,披針形,長0.8-1米,寬30-40厘米;羽片30-40對,下部近對生,上部互生,披針形,長14-20厘米,寬約2厘米,基部心形,兩側或上側耳狀並覆蓋葉軸,有粗鋸齒;葉脈網狀,中脈粗,側脈和小脈纖細,在中脈兩側各具2-3行網眼;葉干後黃綠色,草質,葉軸和羽片中脈基部疏被棕色毛狀小鱗片,葉片幼時疏被柔毛,老時近光滑。

果:孢子囊群圓形,在羽片中脈兩側各成1行,着生內側網眼內藏小脈頂端。

新聞資訊

棱脈蕨屬化石

大孢子棱脈蕨(Goniophlebium macrosorum C.L. Xu et Z.K. Zhou sp. nov.)化石結構重建線圖 原圖鏈接 來自中國科學院網

水龍骨科是現代蕨類中最大的一個科,約35個屬,1200種。棱脈蕨屬(Goniophlebium)是其中的一個大屬,主要分布於東亞和澳大利亞的熱帶地區,具有明顯的特徵而易於辨認:葉尖圓鈍,葉邊緣全緣或偶有缺刻,羽片下沿未完全分裂有交聯;葉脈形成1-2列有規律的五邊形網眼;單溝孢粉,極面觀橢圓形,赤道面觀豆形,瘤狀表面紋飾。隨着近年分子生物學的深入研究,水龍骨科的系統關係逐漸完善。但是由於化石記錄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其多樣性及演化歷史的認知。

版納植物園古生態組博士研究生徐聰麗在周浙昆研究員的指導下,通過對在雲南文山發現的棱脈蕨屬化石的深入研究,首次報道並建立了化石新種:大孢子棱脈蕨(Goniophlebium macrosorum C.L. Xu et Z.K. Zhou sp. nov.)。本研究表明水龍骨科星蕨亞科棱脈蕨屬在文山地區的出現不晚於中中新世(~15 Ma),同時表明中中新世的文山溫暖、濕潤,與古生態組已有的古氣候重建結果相吻合。另一方面,結合化石的現代最近相似種假友水龍骨(G. subamoenum)的生境特徵及文山植物群物種組成推測,附生植物伴隨常綠闊葉林的植被結構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中中新世就已經出現。

該項研究成果以 The first megafossil record of Goniophlebium (Polypodiaceae) from the Early/Middle Miocene of Asia and its paleoecological implications 為題發表於國際古生物學期刊Palaeoworld。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 41372035, No. U1502231)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古生物與地層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No. 153107)的共同支持。 [2]

產地分布

分布:越南老撾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幾內亞]]、澳大利亞東北部及太平洋島嶼。產於,雲南南部。

生境:林內樹幹。

海拔:500-1300米。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