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純陽觀梅花(陳寅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純陽觀梅花》中國現代作家陳寅恪寫的詩詞。

作品欣賞

純陽觀梅花

我來只及見殘梅,嘆息今年特早開。

花事已隨浮世改,苔根猶是舊時栽。

名山講席無儒士,勝地仙家有劫灰。

遊覽總嫌天宇窄,更揩病眼上高台。 [1]

作者簡介

陳寅恪(1890—1969),義寧(今修水縣)人。清朝著名詩人陳三立的第三個兒子陳寅恪少時在南京家塾就讀,在家庭環境的薰陶下,從小就能背誦十三經,廣泛閱讀經、史、哲學典籍。通過留學期間的學習,具備了閱讀蒙、藏、滿、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臘等十餘種語言的能力,尤精於梵文和巴利文。[2]

陳寅恪出生在湖南長沙,從小就熟讀四書五經,天資聰穎。陳寅恪父親陳三立在家中開辦了思益學堂,還聘請過國學大師王伯沆等人教學,在這樣的環境下,陳寅恪從小就有非常好的國學功底。

公元1902年的時候,陳寅恪跟着哥哥來到了日本,進入到巢鴨弘文學院學習,但是後來因為腿病發作輟學回家,之後進入上海復旦公學學習。之後,自費到了柏林大學蘇黎世大學等國外高校就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回國。幾年之後,陳寅恪再度出國,先後在國外多家大學留學,先後學了梵文、巴利文、中亞古中文等數語言。1925年的時候,清華學校改制為大學,聘請了陳寅恪王國維梁啓超等人任教,並稱為「清華三巨頭」。

1928年,陳寅恪唐篔結婚,兩人一生相濡以沫相敬如賓。陳寅恪當時在清華國學院指導研究生,開設了文學和歷史、佛教研究等課程,而且還有在北大兼課。之後陳寅恪又任清華大學歷史、中文和哲學三個系的教授。抗戰爆發之後,西南聯大搬遷到了昆明,陳寅恪也跟着來到了昆明。

後來英國牛津大學聘任他為漢學教授,陳寅恪因此前往香港搭遊輪到英國。但是因為日本人的原因,陳寅恪只能留在香港,並在香港大學任客座教授。在此期間日方多番想要陳寅恪辦東方文學院都被陳寅恪拒絕。抗戰勝利後,陳寅恪去了牛津任教,1949年返回祖國,在中山大學任教,之後出版了《寒柳堂集》《金明館叢稿》等著作。在文革期間,遭到迫害,也就是1929年10月7日,因病離開人世享年79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