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美國社會中東亞人之刻板印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美國社會中東亞人之刻板印象
圖片來自bbc

美國社會中東亞人之刻板印象,是指美國社會對於中國日本韓國東亞移民及其後代所抱持的刻板印象。與其他民族或族群一樣,刻板印象往往在媒體、文學、電影中出現。這些刻板印象往往使得亞裔移民及其後代子孫在社會、文化、政治中受到負面的影響。媒體中對於東亞人的形象描繪多半反映出美國文化中心主義。許多東亞裔人群受到刻板印象的牽累,在美國社會飽受歧視,甚至成為了仇外心理[1] 的犧牲品。

看似幼稚的亞洲人

在許多西方人眼中,東亞人的形象是幼稚可愛的,而缺乏成熟的魅力。韓裔美國演員趙約翰就曾對人說過:「亞洲人的嬰兒多半給人可愛的印象,從而也導致連我在內的亞洲人都被看成比較幼嫩。不論男女都給人稚嫩的印象。而嬰兒則更加顯得幼小。相比白人的小孩,我們亞洲人的幼兒看起來似乎更加可愛。」。由於被視為幼稚,因此亞洲人往往被認為缺乏社會自律性,同時也給人以文靜而缺乏攻擊性等印象。另外,也會有一種覺得亞洲人欠缺行動力和管理能力的感覺。

排斥及敵對心理

黃禍論

19世紀末期,在歐洲盛行一時的「黃禍論」(Yellow Peril)代表了歐美各國對亞洲民族尤其是中國、日本移民的憂慮。這一論點在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加拿大、美國等地尤其多見。面對大量流入的東亞移民,當地的白人對於無法理解的外族文化、語言等感到恐懼,一方面擔心生存資源被搶奪,另一方面也擔憂西洋文化、生活習慣、價值觀等受到黃種人的威脅。同樣,東亞社會也對西方世界的入侵、戰爭機器以及種族滅亡等抱有極大的戒備和恐懼。這一時期,美國西部的政治家和作家們都表現出了反亞洲情緒,如《黃禍》(《The Yellow Peril》,1886年《洛杉磯時報》)、《(移民)會議同意排華》(《Conference Endorses Chinese Exclusion》,1905年《紐約時報》)等文章比比皆是,同時也波及到了排日運動。1924年,美國通過了《1924年移民法》,將亞洲人視為對美國有害的種族。

澳大利亞也一樣對黃種人充滿了恐懼和仇視。1901年至1973年為止,澳洲長期執行歧視限制亞洲移民的白澳政策,直至1980年代都仍有其殘影。2002年2月12日,新西蘭總理海倫•克拉克在首次為當地華人舉行的新春聯歡會上,向「長期以來繳納了人頭稅的中國歷代移民及其後代」表示道歉。同時,她任命了新的移民局長,並制訂了一系列幫助華裔社區及實現公平待遇的政策。20世紀初,加拿大也對東亞移民征繳人頭稅。2007年,加國政府正式向仍在世的人頭稅納稅人道歉,並作出了賠償。

東方主義、神秘主義、異域風情

美籍巴勒斯坦阿拉伯裔文學批評家愛德華•薩義德在其著作中指出,東方主義起源於西方世界的獨自解釋,包含了其與「外邦」、「未知世界」、「東方」、「東洋」的碰撞交流中得到的經驗。薩義德認為,「東方」(Orient)這個詞是歐洲人生造出的概念,代表了「異域風情」、浪漫、珍貴經驗等意義,主要指與歐美各國人進行對比的東亞。

西方文化中的「東方主義」也導致了東亞人及東亞裔美國人的「異體化」(othering)。一方面,西方人的生活習慣逐漸成了全世界的「日常主流」,而亞洲的文化及生活方式充滿了「異域色彩」。另外,普通觀念中,西洋文化由於近代化的作用,往往易於變化演進,而東亞文化在許多人的觀念中往往有傳統守舊的一面。

參考文獻

  1. 仇外心理,thenewsl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