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自序:大愛留痕(鄢東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自序:大愛留痕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自序:大愛留痕》中國當代作家鄢東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自序:大愛留痕

這部集子收入了2000年後,我在全國各地平面媒體和網絡平台發表的七十幾篇散文作品。

我把部分書稿送給文友閱讀,他們評價這些「念舊」之作,是我對第二故鄉豐饒的地方傳統歷史文化的一次挖掘和傳揚,是對浙中旖旎風光美景的一場巡視,是對自身靈魂的重新檢視和袒露,更有對先故親人的美麗道德的崇仰。我以為,他們道出了我的心聲。

在離開承擔着繁雜行政管理工作任務的工作崗位後,我終於有了更多時間和精力,閱讀地方史料,遍訪一個個古老的村莊。用愛的目光和心情,丈量和親吻腳下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我想追溯到那些已經漸行漸遠的遙遠履印,窺探舊時落後生產力下的某種人類生存狀態,去還原一段段歷史的固化和縮影。

我想讓人們和我一起穿越時光隧道,身臨其境,聆聽到古村落、古城市嘭嘭地心跳。

我像穿行在一條歷史小巷裡好奇的孩子,每一次尋覓和發現都讓我憑添一份驚喜;每一次走近,又讓我收穫滿滿。

我定居的武義縣,地處金衢盆地南緣。她置縣於三國時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

江南的這片古老的土地,山川景色迷人,很讓人流連忘返。許多古村落以及縣城的部分老街區如今依然留存完好。

按中國風水理論選址布局的武義古城,當年呈現過仙風道骨、物華富庶的景象。她北靠巍峨壺山,南傍淼淼熟溪河,城牆逶迤,地勢坦緩,寧靜從容。

上街——這是武義人最能找回舊時記憶的一片老城區,是武義古城人文歷史的活標本。我的忘年交老畫家朱志強先生嘔心瀝血歷經十數載,完成了《古城記憶》大型畫冊一部,他囑我作序,我欣然遵命。

寫作歷史文化散文,是需要做足功課的。從參考畫家的多維度還原古城歷史風貌的畫作,以及查閱大量歷史文獻,我還化了許多時間走訪健在的老人,實地考察古建築遺蹟留痕。古城牆、古城門、古街巷、古廳堂、古廟宇,甚至每一塊石頭牌坊、每一條青石板鵝卵石街道、每一扇門窗,都在我的眼前立體起來,生動起來。 我仿佛行走在那個被圍牆圍起的古城市裡了。

我融入了舊時的古城商業氛圍之中,望到了當年趕市的人們摩肩接踵熱鬧非凡的場景。

我聽到了明代武義儒學主體建築文廟前,成為官學標誌的「泮宮之池」傳來的朗朗讀書聲。於是便有了我的《穿行在一條歷史的小巷·上街印象》、《你可曾見井中影》。

我被古城一批典型的浙中民居建築工藝之精湛之莊重大氣而深感震驚。我為舊時古城豐富多彩的民間娛樂活動而陶醉。《古城拾遺》等作品是我對古城歷史底片的一次認真洗印。儘管線條粗糙、雪泥鴻爪,我也感到有一種欣慰油然而生。

我的雙腳跨入古宗祠高高的門檻,在這個祖先靈魂的安放處、族人凝聚精神的寄存地、有血緣關係的宗族的親情港灣里,我看懂了宗祠里敬教勸學和有關孝悌思想的古匾,理解和寬容了那些無比嚴苛的族規。

在目前全省一流水平的武義博物館,我有幸親眼看到了一件曾埋藏地下近八百年的「古代公務員」的紙質文書,因它涉及宋朝中央制度的核心內容,也因是前所未有的發現而彌足珍貴。《昭日文書》一文中,我寫下了我對它的認知,儘管這種認知還有些膚淺,還有些不夠全面。

在浙中棲居着畲族的三個分支,長期以來,我對這個少數民族為何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存在巨大的疑問。2019年3月,我參加作家採風團深入畲寨,採訪了當地有名的祭祀、民歌、舞蹈人士,參考了畲族民俗專家撰寫的論文資料,做足了功課,終於眼前一亮,靈感來襲,完成了《被娛神馱着飛翔的文字》的寫作,讓更多的人一解心中謎團。

詩人有云:古道是一首沉重的詩,曲折蜿蜒,幽長無盡。但隨着現代交通的大發展,許多古道已經消失。近幾年我總會在夏秋之季約上好友行走於浙中的那幾條著名的古道。在茶商古道旁,我佇立在那座清代建造的茶行——那座活化石般的茶文化歷史博物館裡,讓一條承載過厚重的茶文化之舟,載着我穿梭在歲月的雲煙霧海里。

行走在處州大路、烏門嶺古道、曳嶺古道、松宣古道上,我聽到了蒼莽原始森林的陣陣松濤和古人篤篤地趕路聲,還有當年紅軍與白匪英勇廝殺的槍銃聲。這歷史的回聲讓我感慨萬端心潮久久難以平靜,對先烈的愛意和敬意油然而生。

我走遍了幽幽浙里——神秘的星象村、江南大赤壁、江南的隱世村落山下鮑、古碼頭雲集的古時重鎮履坦、田園詩般美麗寧靜的壇頭田廬,還有名聞遐邇的郭洞古宗祠、浙中第一高峰牛頭山、宏麗壯觀的延福禪寺、八百歲的熟溪古廊橋。我讓我的愛,通過筆端盡情地流淌。

時光飛逝,人生易老,轉眼間我的兩鬢已霜花初染。回顧一路走來,對那些過往的歲月和相遇的人事,我有了不同於年輕時的理解,且不論它是否是覺醒後的成熟。在《潔蓮花開》、《蘆花白、蘆花遠》等作品裡,我在平靜地敘述中向人們袒露着自身形象和內心世界,卑俗也好,高尚也好,愚拙也罷,盡可讓人評說。我只想撕去那種本可以披上儒雅外表的裝模作樣,把一個真實的自己安放在生動灑脫的字裡行間,不敢非份讓人崇敬和欽佩。

在親切潮潤的回首往事中,我力求表達出一種對於薰染了我,重新塑造了我的歲月的不可忘懷和無限熱愛。讀者會從《拜年客》、《雙色蓮》中發現一種交織着肯定與否定的我的自信。

生老病死,悲歡離合,這是人類的自然規律。像到了我這樣年紀的人,可敬可愛的長輩已先後故去,但他(她)們的養育和教誨之恩,卻猶如溫暖的陽光和滋潤的雨露永遠營養着我,鞭策着我。

我在睡夢中常常與他們見面,聆聽到那些曾經的耳提面命。有些愛是最樸素的,平凡的人有着不平凡的言語舉止,是真善美的化身。 我飽含淚水,寫下了《永遠的沂蒙山》、《媽媽藏着的愛》等一部分回憶作品,用這些文字表達我對父母親真摯和深情的敬意。也想為我的兒孫們今後的人生之路矗立正確的人生方向坐標,這也是我寫作前就萌發的良苦用心。

在這部文集即將面世之際,我要再一次感謝時光歲月對我的慷慨饋贈。我從九歲來到第二故鄉,生活和成長在江南的這片由紅黃壤堆積的厚土層上,瞬間已過去半個多世紀。我用我微弱的力量,追溯着她的前世今生,主觀願望是留住一點鄉愁,並為這個新老共存的生態之縣的發展發一聲吶喊。同時也把自己的心路旅程作一次拷貝,共同匯集成一疊生動鮮活的時光底片。

念舊的人,心裡都住着慈悲。是為自序。 [1]

作者簡介

鄢東良,筆名阿良,男,1955年生。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