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板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角板山 |
---|
|
地名由來
- 1886年劉銘傳於當地視察,見大嵙崁溪兩岸河階地行如三角板,遂取名為角板山。[1]
- 清末稱此地夾板山,這座山在泰雅語名字為Pyasan,意思是物品交易的場所。 另一說是泰雅語Pyasan(北亞山),源出於一位泰雅族部落的頭目的名字,清末他為抵抗清軍的攻擊奮戰而亡,族人以其名紀念之。[2]
- 日治時代,總督府征服當地的原住民,將地名改為「腳板山」,示腳踏之板的蔑稱。從日治時期才出現的角板山一詞來看,所謂劉銘傳命名的說法,或為訛傳。但是,1899年的「台灣協會會報」以假名標註角板山的讀音為台語的「カッバンソァン」,可知角板山之名在總督府理蕃之前的1899年已經存在。又,「腳踏板」亦非日文詞彙。
特色
- 日治時期191-1914年間之金雞納樹試植
- 1914年(大正3年)農業試驗所川上瀧彌將金雞納樹苗於北投、角板山等六處作第一階段移植。1917年調查,角板山之金雞納樹因霜害全數枯死。 但移植試驗前, 川上曾經分部分幼苗給角板山駐在所之巡查種植於宿舍, 結果竟發育良好。
參考文獻
- ↑ 復興鄉志編輯委員會《復興鄉志》復興鄉公所 ,2000年. [2015-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7).
- ↑ 許毓良《清末桃園山區的原住民(1885-1895)─以「臺灣內山番社地輿全圖"為主的討論 》 輔仁大學歷史系 (PDF). [2015-09-2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