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鈴聲的記憶(劉佳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課堂鈴聲的記憶》是中國當代作家劉佳峰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課堂鈴聲的記憶
提到課堂鈴聲,對於在職場打拚數年如今已是知天命的我來說,學生時代的課堂鈴聲腦海中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在我的記憶里的確有些模糊了。
有人說,課堂鈴聲在學生時代的每個階段聽到的感受自然是不同的。
記憶中,小學時代聽到的課堂鈴聲是一種開心的感覺,因為那時年齡尚小,頭腦相對簡單,思想也相對單純,聽到上課鈴聲後就會乖乖地坐到教室里專心致志地聽老師講課,聽到下課鈴聲後就會魚貫而出,然後幾個同學聚在走廊鬥雞,或聚集於草地嬉戲打鬧;進入初中階段不再像小學時代那樣瘋瘋癲癲,下課鈴聲響後大家安分了不少,因為隨着年齡增長,開始懂事了;邁入高中,聽到課堂鈴聲後則又是另外一種感覺,會更加鎮定自若,因為高中階段已經變得更加成熟了,思考自己該如何實現大學夢想,經常挑燈夜戰,思想也會變得有些許複雜,聽到課堂鈴聲有時會莫名其妙產生一些壓力;跨入大學門檻聽到課堂鈴聲又有不一樣的感受,因為走進大學校門後便開始思考人生,憧憬美好未來,是人生轉折的關鍵期,聽到課堂鈴聲後則會有一種五味雜陳的感覺。
說來也巧,已經遠離課堂鈴聲數載的我,就在今年,因為機緣巧合,我又能聽見那熟悉而又陌生的課堂鈴聲了,能夠安心地坐在寬敞明亮的大學教室里,聆聽老師的精彩授課。猛然間,聽到這熟悉的課堂鈴聲,似乎把我的思緒拉回到了久別的校園,重拾學生時代的記憶,尤為親切。
因為有緣重新坐在明亮寬敞的大學教室里學習,很自然每天都能聆聽到那熟悉清脆節奏明快的上下課鈴聲,讓我思緒萬千,浮想聯翩,學習中發生的些許小事總是縈繞在我的心頭,雖然事情頗小,但甚為感動,無論如何也揮之不去。這些區區小事,意義深刻非同尋常,暖在了心頭,甜在了心裡,讓我刻骨銘心,始終難以忘懷。
每當聽到上課鈴聲,我會快速走進教室自覺坐到最前排的一個座位上,靜靜地聆聽老師的授課。因為我所在的班級是一個較為特殊的班級,同學之間不僅年齡相差懸殊,而且全是帶薪脫產來學習,職級有高有低,因此,學校給我們配備了三位年輕有為的班主任老師。三位老師的些許舉動,不僅溫暖了為我這個名不符實的「大學生」,也感動了全班的「大學生」。全班同學個個都是上了「年紀」清一色脫下戎裝已經安置在地方各條戰線工作的轉業軍官。論兵齡,有的少則在部隊服役十年有餘,多則服役二十好幾年;論年齡,小的也是而立之年,大的則已經是不惑之年,甚至還有部分已經是知天命的年齡了。如今,能夠有機會再走進教室聽到熟悉的課堂鈴聲,聆聽高級別教授授課,實屬是利好政策的特殊眷顧,大夥都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我認為,課堂鈴聲猶如一種責任,驅使我不得不好好學習,珍惜這難得的機遇。
而在班主任老師眼裡,課堂鈴聲宛如一種使命,迫使三位班主老師自發給予我們這些特殊的「大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班主任為我們操碎了心,提供周到細緻的服務不說,還要考慮學生的管理,精心做好學習課程安排和後勤保障工作,因此,三位班主任老師也進行了明確分工,給我們的學習、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
三位班主任老師都是年輕有為,工作熱情極高的俊男靚女。一位是年輕帥氣的男老師,雖然個子不算太高,大概也就是一米七的樣子,但思維敏捷,說話邏輯性強,文筆相當了得,不愧是雙一流大學裡的老師;另兩位班主任老師則是身材高挑,氣質高雅,俊俏靚麗的女老師。聽她倆說話的神態語速,瞅她倆長相和白皙的皮膚,十有八九就能猜中,兩位女老師一定不是本地土生土長的。
年輕帥氣的男班主任老師姓蒙,名生儒。課堂鈴聲在他的腦海中猶如一種擔當的象徵,從他的工作出發點言之,目標是希望全班的每個同學都能學有所成,成為服務當地經濟建設的中間力量。他的特徵也頗為分明,聽他說普通話的口音和語調可以辨別出來,也基本能判斷出或許他就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他負責對我們班的管理工作,聽說他還是一位八零後,年齡比我小的不少,但他做事風格個性鮮明,條理清楚,工作特別嚴謹細緻,對我們的管理嚴而有度,嚴而有方。平日裡喜歡寫點「豆腐塊」的我,來到學校學習撰寫的第一篇小文章,經蒙老師的妙筆生花,站位明顯提高了不少,語言也更為精練了,而且令我意想不到的是這篇小稿子竟然被校園網採用了。之後在他的細心指導下,又有兩篇文章先後被其他網絡和媒體採用,可以說對我能力提高幫助很大。儘管這些都是細小的事情,但讓我至今記憶猶新,啟發頗大。雖說我從事文字工作也有些年頭了,但從蒙老師修改文章的思路看,從他身上領悟到了學無止境的深刻道理,平時注重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做好文字工作的嚴謹性。從這件事情中也足見蒙老師文字功底的紮實深厚,讓我自愧不如。也許,這就是課堂鈴聲節奏帶來的無形驅動力。
如果說班主任蒙老師將課堂鈴聲視為一種擔當,那兩位女班主任老師對課堂鈴聲又有新的詮釋和解讀,從她們的言行中能感知似乎已經將課堂鈴聲視為肩上的一種重任。
每當上課鈴聲響起,兩位女班主任老師會不時地坐在教室最後排一起聽課,下課後主動與我們交談,詢問了解任課老師上課的感受,聽取我們的意見建議,及時與任課老師進行反饋,以便改進。兩位班主任老師細緻周到的服務留在了我記憶的深處,也喚起了我的美好回憶,不得不讓我對她倆肅然起敬。
對課堂鈴聲有新的理解和獨到見解的兩位女班主任老師,據說也都是八零後。一個姓遲名文華,我們都親切地稱呼她遲老師。另一位女班主任老師姓張名校鯤,理所當然稱呼她為張老師,而且張老師的名字中有一個生僻字醌,為了識別這個字我還特意查閱了新華字典,才掌握了老師名字的準確發音。據了解,兩位女班主任老師都是東北老鄉,從與她倆的第一次接觸看,兩位老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說話和藹親切,身材都高挑,個子不算太矮,至少超過了一米六五,而且兩位女班主任老師都有共同的特質,說話幹練,辦事利索,待人誠懇熱情大方,典型的北方人,天生具備東北人說話風趣幽默的特性,給人落落大方的感覺,不時蹦出一句地道的東北話,總能讓人捧腹大笑。
有人說,課堂鈴聲猶如軍人的行軍號聲,一旦吹響,只能前行不能後退。其中的遲老師就是這樣詮釋的。學校讓她負責我們的學習,她宛如大雁南飛的領頭雁,有責任把隊伍帶好。在這方面遲老師執行力也是較強的。為了我們這些「大齡班」學生能夠學有所獲,真正能夠在服務當地的建設中發揮作用,在課程設置方面,遲老師沒少費心思。那時,遲老師已經是待產的孕媽了,為了把課程設置好,她完全不顧自己已經是即將分娩的高齡孕婦,在多個部門來回奔波,溝通協調課程的科學設置,目的是讓課堂教學達到最佳的效果。同學們拿到近乎完美的課程後,好評如潮,紛紛點讚。而且更為難能可貴的事,遲老師為了拓寬「大齡」同學的視野,還想方設法邀請國內名校一些專家教授前來授課。
遲老師對課堂鈴聲的理解是如此精闢。其實,班主任張老師對課堂鈴聲的感悟也並不膚淺。她覺得課堂的鈴聲猶如暮鼓晨鐘,充滿力量,仿佛把課堂鈴聲視為做好本職工作前行的動力,時常反省自己的工作態度。因此總是把學生的事情牽掛於心,對全班的每個同學總是關愛有加。一天,她風趣對我說,「帶你們這個班更多的是使命!因為你們都曾是為祖國戍守邊關,保八方百姓平安的英雄!能夠為英雄服務,是我們的至幸,當然要傾心做好服務工作才對得起班主任的稱呼!」
對於走讀生,張老師也是百般呵護。因為我的家離大學校園不算太遠的緣故,自然屬於走讀生。而大學的教室不同於小學、初中、高中時期那樣是相對固定的,要經常更換教室,張老師擔心我聽到課堂鈴聲生怕走錯教室耽誤了上課,每當教室有變動時,張老師都會將教室變動的信息單獨發微信告訴我,以示溫馨提醒,讓人非常感動。
始終將課堂鈴聲視為己任的張老師,服務的理念始終銘記於心。有一次,我騎電動車自行車進校園時,自己不小心腳踝被電動自行車碰傷了一點皮,並流出少量的鮮血,當時我並沒在意,也並沒有將自己騎車受傷的事告訴張老師,是我無意中與鄰桌的一位同學隨意聊起此事,於是同學將我腳踝擦破皮的消息告訴了張老師,沒想到,張老師竟然十分重視,立即吩咐辦公室的小同事到校醫院**碘伏和創口貼立即送到了我的手裡,讓人感動萬分。
這些都是課堂鈴聲帶給我的美好回憶。願課堂鈴聲成為戰勝生活困難的永恆記憶。[1]
作者簡介
劉佳峰,男,現居海南。1985年參加工作,扛過槍,拿過筆,當過駐站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