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貞觀元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貞觀元年,一指貞觀年號的第一年。 在我國,通常情況下,貞觀元年是指唐太宗執政的第一年,即公元627年。二指指西夏崇宗年號,1101年-1113年;三指日本清和天皇年號,859年-877年。元,為首。[1]

[]

歷史簡介

貞觀,是古代帝王的年號。一指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627年-649年,共23年,貞觀元年是指貞觀年號的第一年。 在我國,通常情況下,貞觀元年是指唐太宗執政的第一年,即公元627年。李世民的英明執政也叫貞觀之治;二指西夏崇宗年號,1101年-1113年;三指日本清和天皇年號,859年-877年。元,為首。

歷史事件

發生年代 唐朝貞觀元年:627年-628年,也就是貞觀年號的第一年。 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現的太平盛世。由於唐太宗能任人為賢,知人善用;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盛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現了空前的繁榮。由於他在位時年號為貞觀,所以人們把他統治的這一段時期稱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我國歷史上最為璀璨奪目的時期。 玄武門之變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淵次子李世民在大臣尉遲恭 、敬德、段志玄、長孫無忌等人的幫助下,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誅殺了與自己對立的太子李建成 ,及四弟李元吉,進而迫使其父李淵退位。同年八月,秦王李世民在大多數朝臣武將的擁護下即皇帝位,改年號貞觀,是為歷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比較開明的皇帝之一。貞觀二年,太宗命兵部尚書大將李靖討伐突厥,大獲全勝。從此消除了西域各族對中原的威脅。與此同時,太宗皇帝啟用賢能人士,由魏徵、高士廉 、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 等人為宰相,輔助處理國家政事。在其統治下,通過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文教等方面的改革,使大唐帝國空前繁榮,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的延續

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太宗駕崩。第九子李治 即位,年號永徽,是為唐高宗。高宗即位後依然執行唐太宗的「治國之道」,故唐永徽年間仍有貞觀遺風。高宗於永徽六年(655年)立武則天為皇后。在此之後武則天開始臨政。

歷史著作

宗宴群臣,奏《秦王破陣樂》。 《唐會要》卷33《破陣樂》: 貞觀元年正月三日。宴群臣。奏秦王破陳樂之曲。太宗謂侍臣曰。朕昔在藩邸。屢有征伐。世間遂有此歌。豈意今日登於雅樂。然其發揚蹈厲。雖異文容。功業由之。致有今日。所以被於樂章。示不忘本也。尚書右僕射封德彝進曰。陛下以聖武戡難。立極安民。功成化定。陳樂象德。實宏濟之盛烈。為將來之壯觀。文容習儀。豈得為比。太宗曰。朕雖武功定天下。終當以文德綏海內。文武之道。各隨其時。公謂文容不如蹈厲。斯為過矣。七年正月七日。上制破陳樂舞圖。左圓右方。先偏後伍。魚麗鵝鸛。箕張翼舒。交錯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戰陳之形。起居郎呂才。依圖教樂工一百二十人。被甲執戟而習之。凡為三變。每變為四陳。有來往疾徐擊刺之象。以應歌節。數日而就。其後令魏徵。虞世南。褚亮。李百藥。改制歌詞。更名七德之舞。十五日。奏之於庭。觀者睹其抑揚蹈厲。莫不扼腕踴躍。懍然震悚。武臣烈將。咸上壽雲。此舞皆陛下百戰百勝之形容。於是皆稱萬歲。 永徽二年十一月二日。上祀南郊。黃門侍郎宇文節奏言。依舊儀。明日朝群臣。除樂懸。請奏九部樂。上因曰。破陳樂舞者。情不忍觀。所司更不宜設。言訖。慘愴久之。至顯慶元年正月十五日。詔改破陳樂舞為神功破陳樂。至儀鳳三年七月八日。上在九成宮咸亨殿。宴韓王元嘉。霍王元軌。及南北軍將軍等。樂作。太常少卿韋萬石奏。言破陳樂舞者。是皇祚發跡所由。宣揚祖宗盛烈。傳之於後。永永無窮。自太皇臨御四海。寢而不作。既緣聖情感愴。群臣不敢開言。臣忝職樂司。廢缺是懼。依禮。祭之日。天子親總干戚。以舞先祖之樂。與天下同樂也。今破陳樂久廢。群下無所稱述。將何以發孝思之情。臣望每大宴會。先奏此舞。以光祖宗之功烈。上瞿然改容。俯遂所請。樂闋。上歔欷久之。顧謂韓王等曰。不見此樂。垂三十年。乍此觀聽。實深哀感。追思往日。王業艱難。朕今嗣守洪業。豈可忘武功也。古人云。富貴不與驕奢為期。而驕奢自至。朕謂時見此舞以自誡。冀無盈滿之過。非謂歡樂陳奏之耳。侍臣咸稱萬歲。先是。每奏神功破陳樂。及功成慶善樂二舞。上皆立對。至永淳元年二月。太常博士裴守貞議曰。竊惟二舞肇興。謳吟攸屬。義均韶夏。用兼賓祭。皆祖宗盛德。而子孫享之。詳覽傳記。未有皇王立觀之禮。況升中大事。華夷畢集。九服仰垂拱之安。百蠻懷率舞之慶。甄陶化育。莫非神化。豈於樂舞。別申嚴敬。臣等詳議。每奏二舞時。天皇不合起立。詔從之。 《舊唐書》卷28《音樂志》1: 貞觀元年,宴羣臣,始奏秦王破陣之曲。太宗謂侍臣曰:「朕昔在藩,屢有征討,世間遂有此樂,豈意今日登於雅樂。然其發揚蹈厲,雖異文容,功業由之,致有今日,所以被於樂章,示不忘於本也。」尚書右僕射封德彝進曰:「陛下以聖武戡難,立極安人,功成化定,陳樂象德,實弘濟之盛烈,為將來之壯觀。文容習儀,豈得為比。」太宗曰:「朕雖以武功定天下,終當以文德綏海內。文武之道,各隨其時,公謂文容不如蹈厲,斯為過矣。」德彝頓首曰:「臣不敏,不足以知之。」其後令魏徵、虞世南、褚亮、李百藥改制歌辭,更名七德之舞 ,增舞者至百二十人,被甲執戟,以象戰陣之法焉。 《舊唐書》卷29《音樂志》2《立部伎》: 破陣樂,太宗所造也。太宗為秦王之時,征伐四方,人間歌謠秦王破陣樂之曲。及即位,使呂才協音律,李百藥、虞世南、褚亮、魏徵等制歌辭。百二十人披甲持戟,甲以銀飾之。發揚蹈厲,聲韻慷慨,享宴奏之,天子避位,坐宴者皆興。 《新唐書》卷21《禮樂志》11: 七德舞者,本名秦王破陣樂。太宗為秦王,破劉武周,軍中相與作秦王破陣樂曲。及即位,宴會必奏之,謂侍臣曰:「雖發揚蹈厲,異乎文容,然功業由之,被於樂章,示不忘本也。」右僕射封德彝曰:「陛下以聖武戡難,陳樂象德,文容豈足道也!」帝矍然曰:「朕雖以武功興,終以文德綏海內,謂文容不如蹈厲,斯過矣。」乃制舞圖,左圓右方,先偏後伍,交錯屈伸,以象魚麗、鵝鸛。命呂才以圖教樂工百二十八人,被銀甲執戟而舞,凡三變,每變為四陣,象擊刺往來,歌者和曰:「秦王破陣樂」。後令魏徵與員外散騎常侍褚亮、員外散騎常侍虞世南、太子右庶子李百藥更制歌辭,名曰七德舞。舞初成,觀者皆扼腕踴躍,諸將上壽,羣臣稱萬歲,蠻夷在庭者請相率以舞。太常卿蕭瑀曰:「樂所以美盛德形容,而有所未盡,陛下破劉武周、薛舉、竇建德、王世充,願圖其狀以識。」帝曰:「方四海未定,攻伐以平禍亂,制樂陳其梗而已。若備寫禽獲,今將相有嘗為其臣者,觀之有所不忍,我不為也。」自是元日、冬至朝會慶賀,與九功舞同奏。舞人更以進賢冠,虎文袴,螣蛇帶,烏皮鞾,二人執旌居前。其後更號神功破陣樂。 《新唐書》 卷216下《吐蕃傳》下: 臧河之北川,贊普之夏牙也。周以槍纍,率十步植百長槊,中剚大幟為三門,相距皆百步。甲士持門,巫祝鳥冠虎帶擊鼓,凡入者搜索乃進。中有高台,環以寶楯,贊普坐帳中,以黃金飾蛟螭虎豹,身被素褐,結朝霞冒首,佩金鏤劍。缽掣逋立於右,宰相列台下。唐使者始至,給事中論悉答熱來議盟,大享於牙右,飯舉酒行,與華制略等,樂奏秦王破陣曲,又奏涼州、胡渭、錄要、雜曲,百伎皆中國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