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花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贈花卿》 | |
---|---|
偉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
《贈花卿》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的作品約作於唐上元二年(761年)。[1]
全詩四句,前兩句對樂曲作具體形象的描繪,是實寫;後兩句以天上的仙樂相夸,是遐想。因實而虛,虛實相生,將樂曲的美妙讚譽到了極度。此詩有動有靜,婉轉含蓄,耐人尋味。 此詩約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花敬定曾因平叛立過功,居功自傲,驕恣不法,放縱士卒大掠東蜀;又目無朝廷,僭用天子音樂。杜甫贈此詩予以委婉的諷刺。
在中國封建社會裡,禮儀制度極為嚴格,即使音樂,亦有異常分明的等級界限。據《舊唐書》載,唐朝建立後,高祖李淵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孫考訂大唐雅樂,「皇帝臨軒,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軒懸出入,奏承和;……」這些條分縷析的樂制都是當朝的成規定法,稍有違背,即是紊亂綱常,大逆不道。
作品原文
《贈花卿》[2]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白話譯文
美妙悠揚的樂曲,整日地飄散在錦城上空,輕輕的蕩漾在錦江波上,悠悠地升騰進白雲之間。如此美妙音樂,只應神仙享用,世間的平民百姓,一生能聽幾回?
詞句注釋
⑴花卿:成都尹崔光遠的部將花敬定,曾平定段子璋之亂。卿,當時對地位、年輩較低的人一種客氣的稱呼。
⑵錦城:即錦官城,此指成都。絲管:弦樂器和管樂器,這裡泛指音樂。紛紛:繁多而雜亂,形容樂曲的輕柔悠揚。
⑶天上:雙關語,虛指天宮,實指皇宮。
⑷幾回聞:本意是聽到幾回。文中的意思是說人間很少聽到。
作品鑑賞
這首絕句,字面上明白如話,但對它的主旨,歷來注家頗多異議。有人認為它只是讚美樂曲,並無弦外之音;有人則認為它表面上看是在讚美樂曲,實際上卻含諷刺,勸誡的意味。
說是語含諷刺,耐人尋味的是,作者並沒有對花卿明言指摘,而是採取了一語雙關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這儼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樂曲讚美詩。「錦城絲管日紛紛」,錦城,即成都;絲管,指弦樂器和管樂器;紛紛,本意是既多而亂的樣子,通常是用來形容那些看得見、摸得着的具體事物的,這裡卻用來比狀看不見、摸不着的抽象的樂曲,這就從人的聽覺和視覺的通感上,化無形為有形,極其準確、形象地描繪出弦管那種輕悠、柔靡,雜錯而又和諧的音樂效果。「半入江風半入雲」也是採用同樣的寫法:那悠揚動聽的樂曲,從花卿家的宴席上飛出,隨風蕩漾在錦江上,冉冉飄入藍天白雲間。這兩句詩,使讀者真切地感受到了樂曲的那種「行雲流水」般的美妙。兩個「半」字空靈活脫,給全詩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樂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嘆說:「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天上的仙樂,人間當然難得一聞,難得聞而竟聞,愈見其妙得出奇了。
全詩四句,前兩句對樂曲作具體形象的描繪,是實寫;後兩句以天上的仙樂相夸,是遐想。因實而虛,虛實相生,將樂曲的美妙讚譽到了極度。
然而這僅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長的。這可以從「天上」和「人間」兩詞看出端倪。「天上」,實際上指天子所居皇宮;「人間」,指皇宮之外。這是封建社會極常用的雙關語。說樂曲屬於「天上」,且加「只應」一詞限定,既然是「只應天上有」,那麼,「人間」當然就不應「得聞」。不應「得聞」而竟然「得聞」,不僅「幾回聞」,而且「日紛紛」,於是,作者的諷刺之旨就從這種矛盾的對立中,既含蓄婉轉又確切有力地顯現出來了。
宋人張天覺曾論詩文的諷刺說:「諷刺則不可怒張,怒張則筋骨露矣。」(《詩人玉屑》卷九引)杜甫這首詩柔中有剛,綿里藏針,寓諷於諛,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處。
名家點評
《升庵詩話》:(花卿)蜀之勇將電,恃功驕恣。杜公此詩譏其僭用天子禮樂也,時含蓄不露。有風人言之無罪、聞之者足以戒之旨。公之絕句打余首,此為之冠。唐世樂府、多取當時名人之詩、唱之、而音調名題各異。杜公此詩,在樂府為人破第二疊。
《詩藪》:(杜甫七絕)惟「錦城絲管」一首近太白。楊復以措大語釋之,何杜之不幸也!
《唐詩解》:少陵語不輕造,意必有托。若以「天上」一聯為目前語,有何意味耶?元瑞復以閈修解為「措大」語,是不知解者。漢人敘《三百篇》。作諷刺者十居七,孰非「措大」語乎?
《唐風懷》:南村曰:少陵篇詠,感事固多,然亦未必皆有所指也。楊用修以花卿為敬定,頗似博會,元瑞雲是「歌妓」。於埋或然。
《杜臆》:胡元瑞云:「花卿蓋歌妓之姓。」……余謂此詩非一歌妓所能當,公原有《花卿歌》,今正相同,其為花敬定無疑。
《杜詩詳註》:此詩風華流麗,頓挫抑揚,雖太白、少伯。無以過之。
《唐宋詩醇》:絕句獨主風神,此則音韻鏗然矣。
《杜詩鏡銓》:似諛似諷,所謂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也。此等絕句,亦復何減龍標、供奉!
《古唐詩合解》:杜工部詩稱詩史,於此一絕便見。
《網師園唐詩箋》:不必果有諷刺,而含蘊無盡。
《峴傭說詩》:少陵七絕,槎枒粗硬,獨《贈花卿》一首,最為婉而多諷。
《唐宋詩舉要》:杜子美以涵天負地之才,區區四句之作未能盡其所長,有時遁為瘦硬牙杈,別饒風韻。宋之江西派往往祖之。然觀「錦城絲管」之篇,「岐王宅里」之詠,較之太白、龍標,殊無愧色。
《石遺室詩話》:《花卿》、《龜年》諸作,在老杜正是變調,偶效當時體。
《王闓運手批唐詩選》:刺之耶?贊之耶?俱失身分、宜嚴武之欲殺。因自占地步,反成輕薄,詩人所宜戒也。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3]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六載,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於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鬱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於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