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赤峰天主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赤峰天主教堂在二道街八中附近,是一座建成於1939年的哥特式青磚教堂,正面左右高聳2個鐘樓,中間山花是圓形花窗。其長12米,寬38米,建築面積有千平方。鐘樓及牆的立面高處,十字架布滿。和很多教堂一樣,裡面是紅柱支撐起的肋型梁架,似船帆遠航,雖機械但不沉悶。

發展歷史

天主教傳入赤峰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北京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傳入。1840年後由法國遣使會管理,當時赤峰天主教歸遼東教區管轄。1840年12月,教廷將內蒙古劃為一個單獨教區,委任孟振生為代牧主教,1840年4月,教廷調孟主教為北京教區主教,兼內蒙教區主教。1857年9月19日,教延委任孔主教為內蒙牧區正權主教。1865年教廷核准比利時聖母聖心會接管蒙古教區。同年12月6日,聖母聖心會會祖南懷仁率韓默理、司神父、朗神父及林修士一行5人抵達西灣子,由白代權司鐸接管內蒙傳教事務,南懷仁任教區副主教。1883年巴耆賢主教請得教廷批准,將內蒙教區劃分為三個教區。即東蒙古教區、中蒙古教區、西蒙古教區。1922東蒙古教區改為熱河教區。1932年,羅馬教廷由熱河教區劃出國籍赤峰教區(監管區),首任監牧趙慶化為中國人。同年3月26日教廷將赤峰北6縣劃歸四平教區,赤峰教區轄赤峰、圍場、建平、寧城、經棚、烏丹6縣;敖漢、喀喇沁旗劃入,共8旗縣。當時教區總面積7.5萬平方公里,人口175.1萬人。有教友19272人,教堂22座,公所8個。1934年教區在赤峰市二東街路北建主教座堂,屬哥特式建築,可容納800人左右。經過聖母聖心會近百年苦心孤詣的經營,赤峰教區的教務已完全形成規模。1934年前後教區先後成立男女修院、華峰學校、若瑟會、育嬰堂等機構,教區及下轄堂區亦建有小學。基督的福音已在這裡深深地紮下根,並枝繁葉茂地成長。

1937年教廷諭令四平教區分立林東教區(監牧區)。委任加拿大魁北克外方傳教會管理。首任監牧蘭德為比利時人。教區轄林東、林西、天山、開魯、魯北、綏東6縣,總面積5.9萬平方公里,人口35.96萬人。有教友8326人,有教堂5處。教區亦開辦有男女修院,並在下設堂區興辦小學11所。

正當福音的種子在赤峰地區紮下根,傳教事業如日中天全面推進時,惡運卻悄悄降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國際形勢惡化,中國國內形勢緊張,抗日戰爭爆發,1945年,中國內戰全面展開。在戰火紛飛硝煙瀰漫的年代裡,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傳教事業舉步維艱。隨着解放戰爭打響,傳教事業日趨暗淡,其間無數神職、教友以生命、鮮血為基督信仰作見證,他們以鮮血澆灌福音種子,奠定赤峰教會的根基!

1981年以喬占英為首的6位在農村改造的神父(朱問漁、馮允中、張明、張德勝、徐貴宗)得以回到教會。喬神父任教區長,面對幾乎蕩然無存的現狀,讓人潸然神傷,幾位老神父知難而上白手起家,開始了在這片廢墟上的重建工作。百廢待興,一切等於從零開始。他們四處看望殘存的教友,與各個方面單位周旋,極力恢復被占用、破壞的教堂及教會房地產。1983年招收首批修生送往北京神學院學習。1985年招收第二批修生送往內蒙神學院學習。同時盡力修復教堂,恢復教區及各堂區的教務。經過近十年的努力,赤峰教區的面貌雖仍不完善,但已有了很大的改觀。教區轄赤峰市12個區、旗、縣另外代管通遼市,和興安盟,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有教友7萬多人,共14大堂區。共計30多個小堂區,在教區主教帶領及神職班的共同努力下,教區機構相繼恢復和建立,教務不斷展開。

天主教

天主教[1]是基督宗教的主要宗派之一,又稱公教,自明朝時就沿用的名稱「天主教」,已成為正式的中文代名詞。在基督宗教的所有公教會之中,羅馬公教會[2]羅馬天主教會)的會眾最為龐大,全世界人數有11.3億,占世界總人口17%,因此「公教會」(天主教會)一詞往往指的是「與羅馬教宗共融的天主教會」,目前天主教會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會中最為龐大的教會。

參考文獻

  1. 天主教,中國政府網,2017-10-23
  2. 耶穌創立了羅馬天主教會(聖而公教會),新浪博客,201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