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連州西岸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岸鎮位於廣東省連州市的西北部,地理位置位於東經112°36′--112°39′,北緯24°48′--24°49′。東北與該市的東陂鎮相鄰,東南與該市的保安鎮相隔,西南與連南縣的小龍林場相壤,西北與湖南省江華縣的碼市鎮交界,北面與本市的豐陽鎮相連。全鎮面積211.03平方千米(2017年)。明清時期廣東與連州方志記載,連州有延真觀、元真觀,而無玄貞觀。民國《連縣誌》載:元真觀,有二:一在縣城南瓦窯岡;一在西岸鄉第五保,又名合水觀。至此,仍無法知道本文的玄貞觀在何處?2014年3月29日,石、黃兩人到西岸鎮馬帶村的玄貞古觀調查,發現乾隆二十五年(1760)《重修神像記》、嘉慶十年(1805)《雲閣碑》及今人重修碑文等,知道此觀早建於明萬曆四年(1576)。同時,發現古碑文與清代鄧雲衢《重建玄貞觀碑序》均與此觀的地理環境十分相符,三者都供奉北帝為主神。因此,可定民國志的合水觀(元真觀)正是本文所述、今天的玄貞觀。玄天真武——即玄武。本為北方七宿的總稱,因以為北方之神。又,其統領水族,故兼水神。宋代《雲麓漫鈔》卷九:「朱雀、玄武、青龍、白虎為四方之神。祥符間,避聖祖諱,始改玄武為真武……後興醴泉觀,得龜蛇,道士以為真武現,繪其像以為北方之神,被髮,黑衣,仗劍,蹈龜蛇,從者執黑旗。」全稱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又名玄天上帝、真武大帝等,民間俗稱「北帝」。在鄉村田野,大凡水口,多見供奉道教民間水神北帝的廟宇。[1]

地理位置

轄衝口、河田、溪塘、東江、石蘭、東村、西岸、馬帶、七村、奎池、三水、清水、石馬、小帶14個村委會。181個村民小組,人口47222人(2017年)。西岸鎮於2003年合併清水鎮,鎮政府駐地西岸村,離連州市區約19公里。2008年,全鎮生產總產值58908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27594萬元,工業總產值31314.1萬元。

旅遊資源

西岸鎮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最高溫度37℃。冬季最低溫度-2℃,年平均氣溫19.2℃,冬天可見霜雪,但持續時間較短,一般為6-8天。年平均降雨量1800mm,雨期多在春、夏季。全鎮地域廣闊,既有典型的山區,又有半山區、丘陵地帶,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和獨特的氣候資源,晝夜溫差較大,對農作物生長極為有利。西岸鎮境內有2條河流,一條是發源於湖南省碼市的清水河,一條發源於三水鄉的東陂河;清水河流經三水、小帶、清水、石馬、衝口、河田、溪塘和馬帶後與東陂河交匯;東陂河流經東江、西岸、馬帶、七村後與清水河交匯,然後再流經奎池注入連州河,最後匯入北江、珠江,流入南海。礦產資源方面,有色金屬有鉛、鋅、錳、鐵礦等,且儲量居全市首位,非金屬礦產有磷礦、石膏礦產等。現有礦產開採及深加工企業如興發、興達、清水鉛鋅礦等5家礦產企業,年生產富錳渣、生鐵等7萬多噸,年產值2.1億多元。旅遊資源方面,有美麗的山水田園風光,有歷史悠久的民俗文化,諸如端午節划龍舟,春節唱春牛戲、舞馬鹿戲,文勝古蹟方面有石蘭寨……歷史上,大宋召興二年夏閏四月岳飛大元帥由柱嶺遣扎岳榮嶺,這個地方就在石蘭寨。許多旅遊景點都是免費進出的。

交通和通信

西岸鎮的交通非常方便,陸路S114線、X388線、X390線從本鎮的通過,連州至湖南省江華縣公路貫穿鎮內南北,全鎮14個村委會除奎池村尚未通水泥路外,其餘13村委會均巳通了水泥路, 98%的自然村也通了公路,全鎮公路里程達172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73.8公里。規劃中的二廣高速公路從西岸鎮境內通過,並設計有出、入口各一個,此外,連州市在「十一五」規劃中,規劃改建、擴建、新建公路4條都在本鎮通過,屆時西岸鎮的交通將四通八達,出入更加方便。全鎮村村都通了有線電話,有移動聯通電信通訊基站10多個,手機信號覆蓋全鎮各個村莊。

農業方面

農業方面,全鎮耕地面積47300畝,其中水田面積38000畝,據不完全統計,全鎮實現種植已獲認證的無公害蔬菜6000畝,種煙基地兩個255畝;建成6個連片30畝以上的優質水果場;主要農產品有水稻、反季節蔬菜。年出欄瘦肉型豬8000頭,基本形成養豬產業化;年家禽出欄154000隻。全鎮林地面積229266畝,其中生態公益林面積46420.5畝。

文教衛生方面

文教衛生方面,西岸鎮現有2間衛生院,衛生所14間,全鎮有3間中學,在校學生約1320人;小學12間,在校學生約2050人。

民間文化

西岸不但歷史比較久遠,而且文化底蘊也比較深厚,在文物、民俗文化、古村落方面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有較高欣賞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文化遺產

文物方面

  1. 五拱石橋:五拱石橋是西岸的古建築物的代表和象徵,它始建於亁隆年間,距今有200多年,橋全長68米,寬5.6米。它以長方形石墩為柱基,用著名的西岸大理條石砌成五個半圓拱橋,雖經歷了幾個世紀現仍橫跨一河兩岸。1958年由人行的石梯級橋面鋪成通車的沙石橋面,1998年混凝土加固加寬橋面,近年因不堪重車碾壓使橋面產生裂逢,2004年冬連州市公路局撥款重修,進行加固加寬。
  2. 官埠渡口:它位於連州市西岸鎮奎池村委會的官埠村邊。原渡口占地面積有500-800平方米,現被當地群眾墾為耕地。它所處的地理位置較重要,既是連州、連南通往連山縣太保鎮的航道,又是當時官員上下的主要驛站,同時還是西岸河兩岸村民往來的唯一渡口。在渡口的東岸,有一個物資貿易市場,叫石古鎮;在渡口西岸立有一塊石碑。石碑內容大意:通告兩岸村民嚴禁進入小龍山盜砍竹木,如有違者,將受到官府的法辦。立碑人是連山警察第四所所長石有濟,警長成邦彥,立碑時間中華民國五年。據考證:官埠村原屬連山警察第四所管轄,石鼓鎮村則為連州管轄。
  3. 唐氏宗祠:唐氏宗祠位於連州市西岸鎮馬帶村中,它始建於大清乾隆申年,至今200多年。唐氏宗祠屬磚木亭閣結構,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宗祠長約50米,寬約20米,建築面積約500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廳而建。唐氏宗祠大門兩側,各豎有一個石鼓石麒鱗,從大門進到的第一個廳是「簪纓世傑」廳。這個廳的面積約有50多平方米。廳後有木板屏帳,屏帳的中間開有一個門,屏帳的兩側開有兩個小門。據說,中門一般人不能從此通過,只有官員來到才將這個中門打開,並讓官員從這個中門通過,其他人員從兩側的小門通過。出了「簪纓世傑」廳是一個空坪,從空坪中的石階拾級而上,進入的就是「金馬世第」廳。這個廳面積最大,約有150平方米,廳前的兩側各建有一排廂房,用於作廚房和堆放財物。從「金馬世第」廳後門出去,也是一個空坪,再從空坪中的石階拾級而上,來到的便是「直上雲衢」廳,在廳後的中間設有北宋雙進士神台一座,為唐氏主要祭祀場所。
  4. 西岸古炮樓:古炮樓位於西岸村委會黃街巷村的西北面(即原國民黨偽政府所駐地),建於民國初年(約1927年),占地面積16平方米(長×寬=4×4),高28米,共有5層,屬於青磚杉木結構。它曾是原國民黨第五區鄉公所的暸望樓,現四周尚存有清未建築群的殘垣斷壁,長1-2米不等,還有用西岸大青石塊砌成的城牆。古炮樓由於年久失修,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有待維修。
  5. 林下長安亭:林下長安亭位於鳳嶺與龜蛇嶺交接處,是連州通往清水、湖南省江華等地的必經之路。此亭建於大清乾隆年間,占地面積約60平方米,高約5米,呈長方形,南北座向兩頭通,屬石木結構。亭中有3個門,石牆上有2個直徑約60厘米的圓孔,在南北向的兩個石門上方分別浮雕「長安亭」的字樣,亭的四角有石雕飛檐。
  6. 馬帶古戲台:坐落於馬帶唐氏宗祠大門對面處,台寬5.2米,深度11.2米,台高1.2米,重檐歇山頂,6柱穿斗式梁架結構,通高6.2米,是磚木構築的斗形樓台,具有明清時期建築風格,台中屏帳書有「永樂盛世」四字,兩側書有「永樂欣萃薈喜有笙雅韻,盛世慶無疆常用鐘鼓和聲」對聯一副。戲台落款「大清光緒三十四年甲順仲秋月吉日重修(1908年),列為市級建築重點保護文物。
  7. 靈山古觀位於西岸村東石山腳,距村500米。它始建於1646年,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整個靈山古觀分為四大廳、兩個天井。第一大廳前大門左、右兩側分別立有木雕身高三公尺、手持空海珠、腳下有神龍相伴的唐代武將秦叔寶神像和手持罡鞭,腳下有天狗相伴的唐代武將尉遲恭神像,此廳占地面積400平方米。第二大廳為會客廳,可供500多人用餐,後門的周圍吊有數十盞孔明燈,城牆頂端繪有山、水、人物等圖案,甚為美觀迷人。第三大廳為多神像廳,上方正中設有特大北帝公(祖師)神像一樽,他右手持寶劍一支,腳踏龜、蛇兩物,大廳兩側安放六樽神像:一是右手持鐵錘,左手持斧頭的雷震子雷神;二是手持閃電鏡的電母娘;三是手持風調雨順牌的和光神;四是手持罡鞭的揚戩;五是手持八掛圖的周公旦;六是手持剪刀、木尺和青銅鏡的桃花姑姑。第四大廳正中為觀音樓,上方安放金裝塑身大慈大悲觀音神像1樽,側面安放韋馱神像1樽,他手持砌刀和魯班尺。整個靈山古觀,威嚴壯觀,香煙裊裊,靈氣隱現,信徒眾多。門前可容1000多人看唱戲的大空坪,門對面建有古戲台一座。古觀因年久失修,巳倒塌多年,現為廢墟。

民俗文化方面

賽龍舟每年的五月端陽節,西岸河兩岸的村民都要進行龍舟比賽。一般端午節前幾天龍舟就開始下水,這幾天允許各地遊客上船遊玩。端午節當天賽龍舟分兩段進行。上午9時至12時稱為「游龍舟」。兩村各自將本村供奉的神像置於龍舟之首,以羅傘蓋之,還把村中長老及有身份之人請上龍舟。龍舟在「八音鼓樂」的伴奏中,於河中緩緩飄遊,稱之為「游龍舟」。12時以後才稱之為「賽龍舟」。兩村共有龍舟六隻,分別有紅龍、黃龍、肉龍(粉紅色)、白龍、烏龍、還有一條龍頭高翹,酷似昂首吐氣的毒龍『飯剷頭」,西岸人稱之為「扁頸」。每條龍舟有20多名年青水手身穿各色背心短褲、很是威風,以鞭炮為號。一聲炮響,鼓聲擂動,水手們一聲吶喊,有力的雙手揮動木漿,水花四射,龍舟有如脫弦之箭,在河中飛駛。兩岸觀眾如雲,人頭涌動,鞭炮聲,喝彩聲,響徹雲霄,與龍舟上水手們的吶喊聲相互呼應,岸上河中成了一片歡騰的海洋。[2]

舞馬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舞馬鹿,西岸鎮東田坪村,流傳着一種民間舞蹈:「舞馬鹿」。對於馬鹿,當地人解釋:「這種動物頭似馬,身似驢,長着牛腿,而一對角則是鹿角,所以叫馬鹿。它是半仙,生活在密密的森林裡,能給人帶來福壽和吉祥。」在漫長的歲月里,民間藝人依據人們心目中的美好想象,將幾種動物的特徵集於一身,創造出民間舞蹈「舞馬鹿」。「舞馬鹿」表演分「跟蹤」、「撲鹿」、「馴鹿」三個情節展開。開場時,由四名藝人扮演的兩隻馬鹿,在林中奔跑、跳躍,它們來到泉水邊,互相擦背、嬉戲,調皮可愛。忽然,馬鹿警覺地仰起頭,原來獵人跟蹤而至。獵人發現了馬鹿,拋出繩套捕捉,但都被馬鹿機靈地躲閃開了。在激揚、高亢的樂曲聲中,馬鹿渾身透亮,神采飛揚,獵人被它迷住了,隨即採摘靈芝和鮮花,分別送給兩隻馬鹿,於是馬鹿化敵為友,全劇在獵人和馬鹿共同歡舞中結束。人們看到的「舞馬鹿」,其舞蹈動作是在粵北採茶舞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創新而成的,風趣幽默,很有特色。獵人的矯健瀟灑,馬鹿的敏捷可愛,都得到生動的體現。特別是馬鹿的表演,十分生動,給人美感,整個舞蹈充滿了生活氣息。在近幾年的連州國際攝影年展期間,東田坪馬鹿隊演出了多場,受到中央文化部、省市領導和許多國際友人、華僑,港澳同胞,以及各界人士高度讚賞。

據遊客網友介紹說,連州市以及西岸鎮當地的古村落都是不收門票的。

建築均為明清時期的建築

  1. 宋代隱逸進士、清代濟世名醫的居所——衝口。主要有雙桂坊、陳氏宗祠、進士亭、崇德坊、老屋古街等。
  2. 雙桂坊:北宋皇祐五年(公元1050年),衝口村里陳氏家族一對親兄弟,陳銓、陳鑄二人上京殿試,兄弟倆同登進士第,一時傳為佳話。為顯示榮耀,村里將陳氏兄弟的住地譽為「雙桂坊」。
  3. 進士亭:為紀念陳氏兄弟雙進士而建。「進士亭」為木瓦結構的建築,重檐歇山頂,16柱穿斗式梁架結構。建於清代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5年)。
  4. 崇德坊:清代光緒戊戌年(公元1898年)秋天,連州發生了一場大瘟疫。陳廷佐以他高明的醫術,治好了許多患者。來衝口投醫求藥的人絡繹不絕。陳廷佐以精諶的醫術和崇高的醫德,得到了人們的口碑,實現了他濟世救人的遠大抱負。州府賜陳廷佐住所為崇德坊。
  5. 岳家軍故壘——石蘭寨。主要有古門樓、古民宅、岳家軍故壘。「積元首著」門樓:石蘭寨黃氏門樓上的石匾額「積元首著」是為紀念石蘭寨黃氏開山祖黃積元而立。門樓上懸掛的清代古匾為「咸豐九年,旨賞頂戴藍翎,六品即補把總黃國俊」立。據史載咸豐九年至十二年太平軍曾占據連州,石蘭寨黃氏的第九代孫黃國俊就是在那時,跟隨在湘軍張運蘭麾下,以軍功榮獲了「旨賞頂戴藍翎」而且還被提升為「六品即補把總」。「蘭桂里」門樓:「蘭桂里」居住的是杜氏家族。門樓上懸掛着「進士匾」是石蘭寨杜氏族人杜坤在清代嘉慶丁丑(1817年)科會試中,中了第二百二十名進士而立。「蘭桂里」門樓:「蘭桂里」居住的是杜氏家族。門樓上懸掛着「進士匾」是石蘭寨杜氏族人杜坤在清代嘉慶丁丑(1817年)科會試中,中了第二百二十名進士而立。2010年7月9日,中央電視台大型紀錄片《大遷徙》攝製組到連州西岸鎮石蘭古寨採風。據悉,《大遷徙》是一部介紹歷代客家人從中原南遷的大型紀錄片,時間跨度由先秦到清末,攝製組跟隨當年客家人南遷足跡,輾轉我國多個省份。該組沈導演告訴記者,由於客家人南遷受歷代戰爭影響,連州西岸鎮石蘭古寨是西進廣西賀州的交通要塞,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的岳家軍曾駐紮此地,把守要衝。因此,該組把西岸選為重要拍攝點之一。岳家軍故壘:三道石壘的寨牆依山起勢,逶迤蜿蜒。寨牆上還砌有箭垛和掩體,窄 窄的寨門坎上還有圓圓的柵欄洞,那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山頂有巨大的山石,這就是《宋史·岳飛傳》記載的,當年岳家軍連州剿曹成的點將台。巨石上留下的三個圓洞,就是岳家軍固定「帥」字旗杆用的。

當地方言以古代漢語遺留下來的「蠻聲(西岸聲或西岸話)」為主,有些村落(如過水塘、麥田)也講「四會話」,還有些村落講廣東話(白話、廣州話)、客家話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