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湖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鏡湖區位於安徽省東南部,是蕪湖市中心城區,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信息、金融中心和中央商務區。面積121平方千米,人口46萬人(2013年)。 全區轄方村街道和張家山、赭麓、濱江、赭山、弋磯山、汀棠、天門山、大礱坊、鏡湖新城、荊山10個公共服務中心。區政府駐張家山公共服務中心文化路35號。
瀕臨長江。寧銅鐵路、寧蕪高速、205國道、104省道穿境而過。蕪湖港、火車輪渡所、汽車輪渡所在區內。青弋江上有鐵路橋、弋江橋、中江橋、中山橋、兗澤橋。名勝古蹟有宋代石刻[1]米芾蕪湖縣學記碑、明代石刻李冰陽謙卦碑、始建於明萬曆年間中江塔、抗日名將戴安瀾墓,以及王稼祥紀念園等。
歷史沿革
1952年7月,將蕪湖市的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第四區分別更名為環城區、長街區、新蕪區、河南區。1955年12月27日,撤銷河南區,併入環城區、長街區。1960年1月,環城區、長街區合併為鏡湖區。2006年,鏡湖區、新蕪區合併為新的鏡湖區。
1985年,鏡湖區轄東門、南門、西門、北門、中山路、二街、赭山7個街道,46個居委會。1990年4月,蕪湖市撤銷郊區;將原郊區的赫山鄉高礱村、赫山村和鳩江鄉新建村、楊場村(共4個村)劃歸鏡湖區管轄,組建赭麓街道;將鏡湖區的鐵山、師大、小赭山、蕪寧路、鳳凰山5個居委會劃歸新蕪區管轄。
1994年11月,撤銷中山路、二街2個街道,設立鏡湖街道;撤銷西門、南門2個街道,設立中江街道;原東門、北門、赭山、赭麓4個街道範圍不變;(1995年1月1日正式實施)調整後,鏡湖區西安6個街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鏡湖區常住總人口180382人,其中(6個街道):東門街道32631人,中江街道21548人,北門街道39034人,鏡湖街道18817人,赭山街道37501人,赭麓街道30851人;新蕪區常住總人口232347人,其中(7個街道):長江路街道53882人,團結路街道42935人,勞動路街道29687人,北京路街道33993人,吉和街街道20460人,新蕪路街道8604人,汀棠街道42786人。
2000年12月,鏡湖區政府駐地由環城西路17號遷至北京東路97號。2001年4月1日,原鳩江區官陡鎮棠梅行政村劃歸鏡湖區東門街道管理。2002年4月,鏡湖區對所轄街道辦事處進行部分調整。
2010年10月,將蕪湖縣方村鎮劃歸鏡湖區管轄。同時撤銷方村鎮,在其原行政區域設立方村街道,為鏡湖區政府的派出機構,辦事處駐方塘。調整後,鏡湖區轄鏡湖、東門、北門、赭山、赭麓、吉和、北京路、弋磯山、天門山、汀棠、荊山、方村12個街道,面積121平方千米,人口47.4萬人。方村街道面積63平方千米,人口3.9萬人,轄12個行政村和方塘、埭南2個社區。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鏡湖區常住總人口533330人,其中:北京路街道51446人,赭麓街道56292人,鏡湖街道34427人,吉和街道43990人,赭山街道67693人,弋磯山街道52004人,汀棠街道40348人,天門山街道65892人,北門街道40185人,東門街道40515人,荊山街道9450人,方村街道31088人。
2012年9月,撤銷鏡湖、東門、北門、赭山、赭麓、吉和、北京路、弋磯山、天門山、汀棠、荊山11個街道[2],實行區直管62個社區,設立天門山、弋磯山、赭山、濱江、張家山、大礱坊、鏡湖新城、赭麓、汀棠、荊山10個公共服務中心(以弋江路、九華路、銀湖路、長江路和黃山路等主要道路為界設立)。
視頻
鏡湖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甚深微妙——中國古代石刻藝術 ,搜狐,2018-11-23
- ↑ 【友情提醒】注意了!鏡湖區將全面恢復街道辦設置 ,搜狐,2019-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