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釋的有限與無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闡釋的有限與無限》,作 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闡釋學高等研究院 編,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自建社以來出版了大量人文社會科學[1]學術精品,聯繫和團結了一大批國內一流的學者、作者隊伍,與世界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版權貿易關係。迄今共出版近2萬種圖書,年出書量達1000種以上,其中許多都是具有品牌價值的學術精品圖書、不斷重印的文化[2]理論讀物,包括國家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規劃的研究成果。
內容簡介
本專著收錄數十篇論文,都是圍繞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張江教授發表的《論闡釋的有限與無限——從π到正態分布的說明》一文展開的學術爭鳴的有關成果。張江教授的論文發表在《探索與爭鳴》雜誌,在學界引起了巨大反響,這些成果也都在《探索與爭鳴》雜誌組織的欄目中發表,代表了學術界目前對這一問題所達到的新的認知水平。本次結集出版,更有助於深化這一問題的研究,帶有帶領闡釋學話題和開闢學術前沿的意義。是學術界繼《強制闡釋爭鳴集》之後又一輪的學術對話。
目錄
論闡釋的有限與無限
——從π到正態分布的說明
論有限與無限的共時性
——重思「闡釋」
抽離了社會歷史範疇的π還有效嗎
——與張江教授對話
作為闡釋學根據的公共理性
闡釋的無限及限界:以中國經學闡釋學為例
闡釋的循環和悖論
闡釋邏輯中的精神科學與自然科學之辨
——與張江先生商榷
總體闡釋的量化分析是否可能
——對南帆教授一文的延伸討論
究竟什麼是公共闡釋
——與周憲教授對話
從意義的二重性看闡釋的辯證法
衝突與共在:闡釋學視域中的有限與無限
——對高楠教授一文「接着說」
作為闡釋活動中預設存在項的作者意圖
闡釋邏輯的詮與闡法則
——基于思想史與科學史的思考
數學語言的洞見與盲視
——回應曾軍教授
公共理性使有效闡釋得以可能
——回應傅其林教授
「我們的需要就是解釋世界的需要」
——中國現當代文學批評史中的闡釋學現象
文學史學研究中技術分析法的有效性問題
文學史研究的公共理性與有效闡釋
有效闡釋的邊界
——以20世紀90年代的「個人化寫作」研究為例
「闡釋」闡釋了什麼
——兼論作為現象學的「深層闡釋學」的可能性
闡釋問題之哲學拓撲學分析
絕對精神的瓦解與解釋學視域中的有限—無限
闡釋的雙重界限:意蘊預設與有效性判定
——兼論「闡釋的有限與無限」問題的理論空間
重提人文科學的真理要求
——闡釋學如何切中時代「真問題」
數學人文:科學抑或人文學
——南帆、曾軍教授相關討論引義
闡釋學視野下公羊學「三世說」的精彩演進
從「六經注我」到「我注六經」
——現代經學闡釋的限度與公共性展開
闡釋學與歷史教科書史的研究
思想史研究應基於文本的歷史性闡釋
——以約翰·密爾《論自由》中文譯本為個案
浪漫主義闡釋學:從方法論到存在論
從闡釋學到歷史闡釋學:何為歷史的「正用」
解釋學的重建:由前見依賴性形態向非前見依賴性
形態拓展
「意圖」之辨與學術範式的建構
視域融合、形式建構與闡釋的當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