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阿拉伯( Arab ),可指阿拉伯民族,也可指阿拉伯世界。阿拉伯民族起源於閃米特種族,是閃族最年輕的一支,親緣上與希伯來人相近。阿拉伯世界泛指阿拉伯人居住的地區,阿拉伯世界共有23個國家和地區。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阿拉伯
地理位置:西亞,北非
主要民族:主要民族
主要宗教:伊斯蘭教
阿拉伯世界
阿拉伯世界西起大西洋東至阿拉伯海,北起地中海南至非洲中部。面積約為1420萬平方公里,位於亞、非兩大洲的結合部,其非洲部分占 72%,亞洲部分占 28%,具有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阿拉伯世界有寬廣的海岸線,如大西洋、地中海、波斯灣、阿拉伯海、亞丁灣、紅海和印度洋等水域的海岸線,該地區曾經孕育了一些著名的古代文明,如古埃及文明、亞述文明、巴比倫文明、腓尼基文明等。這些文明不僅在當時,而且直到21世紀都有傳奇性,所有考古發掘都能找到它們完整的古蹟。 在上述歷史時期產生了三個傳統的天啟的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它們在全世界傳播開來。當今,世界上信仰基督教的基督徒約有21.8億(2010年)人,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約有15.7億人,二者合起來占當今世界人口總數的一半多,可見天啟一神教在世界上巨大的影響力。 各國居民以信奉伊斯蘭教為主,另有部分居民信奉基督教及其它宗教。 阿拉伯世界人口約為2.3億(2006年),其中青少年所占比重為最大,不到一半的人口為低於15歲的青少年。如果將人口平均密度理論用於阿拉伯世界人口密度,這一理論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因為那裡的定居地都集中在有水源的地方。阿拉伯人大多數都聚居在海岸地區和河谷周圍。最突出的例子是埃及,那裡有90%的居民生活在面積只有5%的土地上。 農業是阿拉伯世界主要經濟部門,該地區居民消費的主要糧食作物有椰棗、小麥、燕麥、稻米、玉米和高粱。出口交流的作物有棉花、甘蔗、甜菜、芝麻。阿拉伯世界只有少數國家擁有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這與關於阿拉伯國家都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想法不同。阿拉伯世界的自然資源中還有鐵、銅、磷酸鹽錳。21世紀的阿拉伯國家已經開始了產業的轉型,部分阿拉伯國家的旅遊業,金融業,服務業都是比較發達的。 21世紀的阿拉伯世界是一個多樣性社會,居住着若干不同種族、不同語言和不同習俗的群體,但是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是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兩個占主導地位的文化現象。阿拉伯人生活在一片寬廣的土地上,統一的歷史和傳統將他們聯繫在一起。儘管他們是22個國家成員,但他們都認為自己是同一個民族的一部分。 遊牧的阿拉伯人又稱"貝都因人"(意為"荒原上的遊牧民"),靠飼養駱駝為生,仍然保留着部落制度。
國家
阿拉伯國家一般指以阿拉伯民族為主的國家。他們有統一的語言--阿拉伯語,有統一的文化和風俗習慣,絕大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同時也是阿盟的成員國。 阿拉伯國家共有22個國家和地區,分為西亞12國和北非11國,包括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曼、也門、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塔爾、伊拉克、約旦、黎巴嫩、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毛里塔尼亞、北蘇丹、索馬里、吉布提、科摩羅,總面積約140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總數約3.4億(2012年)。[1] 注:人口數為2008年的資料
民族
泛指講阿拉伯語的各部族。"阿拉伯"一詞最早出現於公元前9世紀。歐洲人稱之為"薩拉森人"。主要分布在西亞和北非阿拉伯國家,占這些國家居民的大多數,還有一小部分分布在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尼西亞、埃塞俄比亞、索馬里、乍得、坦桑尼亞等國,估計約2.3億人(2006年)。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自6世紀起使用源於阿拉米字母的阿拉伯文。絕大多數信仰伊斯蘭教,多數屬遜尼派,少部分屬什葉派。此外,黎巴嫩、敘利亞、巴勒斯坦、約旦的極少數人信仰基督教。
語言
字母為阿拉伯語的書寫形式。這表明在很多書籍和雜誌中,短元音並不被標出,所以人們必須從文中推測出這些元音。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閃族語更多的使用輔音和長元音來區分詞義。 阿拉伯字母屬於亞蘭字母體系,共有28個表示輔音的字母,只有在《古蘭經》上才加元音符號。 《古蘭經》第一次定本時阿拉伯半島只有17人會書寫阿拉伯語,在7世紀60年代以後增設詞尾點符階段;7世紀末8世紀初,增設字母點階段;8世紀中葉,增設讀音符號階段。 在8世紀,阿拉伯語作為學術、政治語言,在阿拉伯國家使用,從10世紀以後,才在所屬範圍應用口頭阿拉伯語。 阿拉伯語是連續書寫的,這不同於每個文字都單獨書寫的象形文字。這意味着阿拉伯字母的書寫形式會受到語境的影響。 在阿拉伯字母中,雙輔音使用一個tashdeed(類似於w的符號)表明。 古蘭經是使用阿拉伯字母表書寫的,世界上有幾種語言使用阿拉伯字母,包括波斯語,烏爾都語。但是這些語言跟阿拉伯語使用的字母表都有一些區別。 在Unicode 4.0標準中,阿拉伯語字母位於0x0600~0x06FF,由於阿拉伯語字母書寫系統裡面,字母在單詞的不同位置的形態是不一樣,所以Unicode 4.0還定義Arabic Presentation Form-A和Arabic Presentation Form-B來規定使用阿拉伯字母表的語言的顯示字符。 字體方面,需要使用Arial等支持阿拉伯語的字體才能正確顯示阿拉伯語字母。 阿拉伯文化性質以伊斯蘭教為指導,是對古代閃族人文化的繼承,也是希臘化的敘利亞文化、埃及和波斯文化的再現,是多種文化相互碰撞、傳承、交融的產物,是介於東西文化間的東方文化,在中世紀高度發達,還為歐洲文藝復興的產生提供助力。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包括:阿拉伯人固有文化(詩歌、散文、諺語、故事、傳說、星相……),伊斯蘭文化(《古蘭經》的聖訓、教義、教法……)和外族文化(波斯、印度、希臘、羅馬)。
歷史貢獻
阿拉伯人對數學的貢獻:阿拉伯大數學家花拉子密把代數學發展成一門獨立的數學分支,他寫的《還原與對象的科學》成為數學歷史上的名著,他的著作到16世紀的時候還是歐洲各主要大學的教科書。其他的阿拉伯數學家在三角幾何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們把三角學發展成一門獨立的學科,並把圓周率算到17位數值,打破了中國數學家祖沖之保持了一千年的記錄。在幾何學方面,他們把圖形和代數方程式聯繫起來,成為解析幾何的先驅,後來的笛卡兒的解析幾何也是在阿拉伯人的基礎上實現的。 阿拉伯人對科學的最大貢獻是以阿拉伯數字為工具,結合古希臘的邏輯學發展出完善的代數學,今天的"代數(ALGEBRA)"一詞即來自阿拉伯語(AL-JABR)。奧瑪爾·海亞姆是《代數問題的論證》(簡稱《代數學》)一書的作者,在數學尤其是代數學歷史上堪稱最傑出者之一。另外,奧瑪爾·海亞姆還進一步發展了二項式定理。 阿拉伯人對文學的貢獻:阿拉伯文學的主要題材是詩歌和散文。《古蘭經》堪稱阿拉伯文學的典範,而且《古蘭經》不僅僅是一部宗教經典,也是一部對社會、政治、道德體系全方位規劃的經典,她使伊斯蘭更是代表着一種生活方式。《一千零一夜》則生動展示了古代伊斯蘭世界社會生活的斑斕畫面,高爾基在評論《一千零一夜》時,把它譽為民間口頭創作中"最壯麗的一座里程碑"。亞洲四大文豪之一阿拉伯作家卡里·紀伯倫的詩篇號稱當代阿拉伯文學,乃至全世界文學的瑰寶。 在整個中古時代,阿拉伯文學較少神秘主義的色彩,而以戰爭和愛情作為主題的作品,和宗教題材相比,占據了壓倒多數,這是它的一個顯著的特點。 首先出現的是"阿達卜"文學,阿達卜的意思是離開宗教,到詩文和其他作品中去尋求知識,所以它有兩個特點:一是提倡對非宗教知識的索求;二是富有象徵和諷刺意味,代表作家賈希斯,作品有《動物志》和《吝嗇的國王》等。阿拉伯在"阿達卜"文學之後出現了廣為流傳並深受民眾喜愛的"馬開麥"文學,"馬開麥"的意思是"集會",顧名思義,就是在人群聚集的地方"講故事"。 先驅者是哈馬沙尼,他編出了一套以阿市·阿魯德托哈·阿魯斯甘達里為主角的系列故事集。哈利里緊步哈馬沙尼的後塵,代表作品為《阿布扎得言行錄》。 《一千零一夜》作為阿拉伯文學的代表作品,享譽全世界。該書主要形成於阿拔斯王朝時期,實際上是一部民間故事總集,只是由編纂者將其匯為一個整體而已。《一千零一夜》最後成書於16世紀。事實上,這本世界文學名著最早並非產生於阿拉伯,而是產生於印度。約在公元六世紀,這部具有連綴故事性的文學作品從印度傳到了波斯,後在八世紀被譯成阿拉伯文,開始在阿拉伯流傳,經過幾個世紀的增改,約到中世紀末,它才形成現有的樣式,而原有的梵文底本則散佚了。按照書中所說,在印度和中國之間有一個叫薩桑的島國,國王山魯亞爾荒淫殘暴,每天娶一女子,睡一夜後即殺掉。女子都紛紛躲藏起來,宰相奉命四處尋找而不得。宰相女兒山魯佐德不忍心看父親一籌莫展,自願嫁給國王。山魯佐德晚上講故事引來了國王的好奇心,而且故意不講完,國王也就不殺她,命令她繼續講下去。於是,山魯佐德便一直講了一千零一個晚上,國王最後終於悔悟。《一千零一夜》實際上講了134個故事,其中亦包括了一些寓言和童話。登場亮相的有社會上各色人等。故事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深刻地刻劃各種人物形象及心理活動,有時也鞭撻社會的某些醜惡乃至罪惡現象。故事中寓含的道理髮人深思。
歷史
阿拉伯人是閃族人最年輕的一支。閃族發源於阿拉伯半島,有巴比倫人、阿摩里人、迦南人、阿拉馬人、阿卡德人、迦勒底人、亞述人、希伯來人和阿拉伯人。在公元610年,伴隨伊斯蘭教的問世,阿拉伯人登上歷史舞台。但在633年下半年,在歐麥爾的領導下,阿拉伯人僅僅用了十年就打下了中世紀阿拉伯範圍。 阿拉伯人的民族來源可以上溯到遠古的閃米特部落。阿拉伯民族的血統後來融入了波斯人,突厥人等。根據基督教《聖經》,亞伯拉罕(阿拉伯語發音為易卜拉欣)有兩個兒子: 以實瑪利:(阿拉伯語發音為易斯瑪義)亞伯拉罕和結髮妻子撒拉的侍妾夏甲之子。《古蘭經》認為他是阿拉伯人的祖先,穆斯林們認為以實瑪利是他們屬靈上的祖先,但據科學研究表明,阿拉伯人的血統只有一小部分是來自於以實瑪利的。[3] 以撒:亞伯拉罕與結髮妻子撒拉之子。以撒生育兩個兒子──雅各(後改名以色列)和以掃(以掃後來改名以東,以撒和以掃是兩個人) 。 中世紀歷史分期: 1.蒙昧時代:伊斯蘭教問世之前,610年前的100年到150年 2.穆罕默德時代:610年~632年,共22年,穆罕默德復興了伊斯蘭教,並且他主張將富人的錢資助給窮人,曾經被放逐,但是他贏得了大多數窮人的支持。 3.正統哈里發時代:632年~661年,共29年。有四大哈里發(哈里發在阿語中是繼承人的意思) 4.倭瑪亞王朝時代:661年~750年,共89年 5.阿拔斯王朝時代:750年~1258年,共508年,共37位哈里發。 擴張: 1.歐麥爾時代(634年~644年)攻占伊拉克、沙姆地區和埃及。641年占領埃及。 2.韋立德(即瓦立德,705年~715年在位)時期,派遣其名將屈底波(古太白)攻占河外地區(中亞),呼羅珊哈查只總督的侄子卡西姆將軍於711年攻取印度河流域;北非統帥總督穆薩711年派陀立格將軍占領安德魯斯(西班牙南部),直到1492年,阿拉伯人才被趕出西班牙。732年普瓦提埃戰役中阿拉伯人達到了擴張的極限,敗給法蘭克人,沒有繼續在歐洲擴張。
政治與外交
阿拉伯國家聯盟簡稱"阿盟" (League of Arab States -- LAS),是阿拉伯世界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組織,也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地區性組織之一。1944年9月,在埃及倡議下,阿拉伯各國外長在亞歷山大港舉行會議,擬訂了《亞歷山大議定書》,並決定成立阿拉伯國家聯盟。1945年3月22日,埃及、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門和約旦7個阿拉伯國家代表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會議,擬訂並通過了《阿拉伯國家聯盟憲章》,宣告阿盟正式成立。阿拉伯人的統一由於他們加入阿拉伯國家聯盟而得到加強與發展。阿拉伯國家聯盟是世界上最早的區域組織之一,建於1945年3月22日聯合總部正式建立之前。 其宗旨是在政治、經濟、社會服務諸領域,在教育、通訊乃至發展、技術、工業等方面,組織、協調阿拉伯各國的活動,使它們結合為一個整體。 阿拉伯國家與中國關係良好,阿拉伯國家在台灣問題上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在涉及人權、西藏、北京奧運會等問題上給予我國重大支持。進入21世紀後,阿拉伯國家聯盟首腦會議及外長理事會連續通過加強對華關係的決議。我國始終堅定不移地支持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民恢複合法民族權益的正義事業,在地區熱點問題上採取公正、平衡立場,受到阿拉伯國家歡迎。中阿在一些重大國際與地區問題上保持着良好的協調與配合,我國與阿拉伯國家在安理會改革、氣候變化、反恐、多哈回合談判等問題上立場相近。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第26屆會議上,部分阿拉伯國家(阿爾及利亞)向聯合國提交了決議草案A/L.630以及附加文件1、2號使聯合國通過了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這些決議捍衛了中國主權和尊嚴,使得中國得以讓聯合國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她的政府的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並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占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這是阿拉伯國家與中國友好關係的明證。 1988年11月20日,剛剛建國的巴勒斯坦就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 2005年3月,以埃及為首的阿拉伯國家宣布,支持中國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埃及外交部部長助理薩米哈·蘇克爾說,作為第一個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的阿拉伯和非洲國家,埃及及其他阿拉伯國家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一原則立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