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陸地,(英語: land )是指地球表面未淹沒在液態水下的區域。陸地約占地球表面的29%,面積約為1億4821萬平方公里。陸地和海、洋或其他水體的不同之處為地表最基本的差異。人類歷史上大多數的活動都是在陸地發生,可以供人類進行農業、狩獵,和其他人類活動的陸地,往往也是早期人們聚集的地區。陸地生長的陸生植物及陸生動物,其型態和水生動植物也有一些差異。陸地和水體的分界也隨地區而不同,有些地區的地形以岩石為主,和水體就會有明確的分界。但有些地區的陸地和水體之間有濕地或沼澤,因此陸地和水體間不一定有明確的分界。陸地和海洋分界處一般稱為海岸帶或是海灘。
詞源
陸地一詞最早出現在《管子》一書。《管子·山至數》:「故幣乘馬者,布幣於國,幣為一國陸地之數。謂之幣乘馬[1]。」《漢書·貨殖傳》:「故曰陸地牧馬二百蹄,牛千蹄角,千足羊,澤中千足彘,水居千石魚波,山居千章之萩。」 明代袁可立《陳發兵出海之期疏》:「陸地抵復州三十里,蓋州百八十里,水路抵蓋則半日程。」明代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二五:「北方水源頗少,陸地沾濕處,宜種此稻。」
歷史
地球誕生於46億年前,火山活動形成了大氣和海洋[2]。地球的海洋由來自於小行星、彗星的冰或水蒸氣液化後形成,而此時的大氣因溫室效應讓水能保持液態,讓海洋占地球表面70%以上。35億年前,地球磁場誕生,使得大氣層不會被太陽風給吹散。地球上的大氣與海洋不斷形塑陸地的形狀。陸地是地球的熔融外層冷卻形成的,也成為地殼。一旦陸地成為生物棲息地,生物將持續演化數百萬年並更加豐富多樣,直到下個大滅絕發生。根據上述兩個模型與理論,陸地的規模可能是穩定成長到現在的規模,或是一下子就到此時的規模。
陸地的位置與形狀因大陸板塊運動,在地球歷史上經歷了多次的分分合合。形成於11億年前的羅迪尼亞大陸在前寒武紀開始分裂,並在7.5億年前分裂成兩半,形成了古大洋。寒武紀時期岡瓦那大陸在南極附近形成。巨神海在勞倫大陸(北美)、波羅地大陸(北歐)和西伯利亞大陸這幾個古大陸之間擴張。奧陶紀時,古海洋分隔開勞倫大陸、波羅地、西伯利亞和岡瓦那大陸,古大洋則覆蓋了北半球的大部分。志留紀時,勞倫大陸與波羅地大陸碰撞閉合了巨神海的北面,形成了歐美大陸。石炭紀早期,歐美大陸和岡瓦那大陸間的古生代海洋閉合,形成了盤古大陸的西半部分。白堊紀時南大西洋張開。印度從馬達加斯加分離,加速向北對着亞歐大陸撞去;而北美仍與歐洲相連,澳大利亞仍然是南極洲的一部分。5千萬至5千5百萬年前,印度開始撞擊亞洲,形成了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原本與南極洲相連的澳洲,此時也開始迅速向北移動。地球進入了大陸碰撞的新階段,這最終會在未來形成新的盤古超大陸。
視頻
陸地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管子·山至數譯文:故幣乘馬者,布幣於國,幣為一國陸地之數。謂之幣乘馬。,文學360,2019-8-2
- ↑ 海洋探秘|蔚藍深海之海洋的前世今生 ,搜狐,2017-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