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媽媽做的粗布鞋(周長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難忘媽媽做的粗布鞋》是中國當代作家周長定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難忘媽媽做的粗布鞋
解曉東有一首歌叫《中國娃》,歌詞唱道「最愛穿的鞋是媽媽納的千層底,站得穩哪走得正,踏踏實實闖天下」,我特喜歡這首歌,他唱出了我的心聲,勾起了我的深情回憶。
清楚記得,打小時候起,就穿媽媽做的粗布鞋。那時候,農村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吃水靠井,吃糧靠種,種地靠人靠牛,運力靠牛(馬)車,吃油靠小作坊壓榨,吃醬油醋靠私家釀造,外出靠步行,穿衣服鞋靠自己種棉織布,手工縫製。至今,我仍記得,棉花從地里摘回來,剝淨曬乾,再由男勞力腳踩軋花機脫籽存儲起來,為以後家裡作棉被棉衣或者紡線織布時使用。我還記得,媽媽準備織布了,就拿棉花到鄰村,讓人家用牛拉機器把棉花彈鬆散,回家後用彈好的花搓捻子,然後再紡線,拐線,漿線,筒線,經線,經過一道道工序之後,搭上織布機。另外用漿好的線纏繞出錘線,織布時放在梭子裡用作緯線。那時幾乎家家都有織布機,雖然織布機老土一些,但原理和大機器是一樣的,織布時媽媽坐在織機里,腳踩踏板,上下經線交錯分開,即刻用右手將梭子甩出,左手接住,帶動緯線穿過經線,再用右手拉動篦子把緯線織緊。這樣左右手一直不停反覆交換,一絲絲,一寸寸,一尺尺,把布織下去。媽媽要下地,要做飯,只能抽空上機子,一匹布織完要用很長時間。布織好了,再用土法染成黑色,隨時用來做衣服做鞋。我家婆去世早,媽媽織布幹活沒有幫手,前前後後出力下苦全靠她一個人,我天天看得見,媽媽實在是太辛苦了。
做鞋子也是一項費時費力的活。我看見做鞋前,媽媽先用舊布打「鬲背」(音gebei 家鄉土語),在「鬲背」上剪鞋樣,再依鞋樣在粗布上剪下來縫製鞋幫和墊鞋底。墊鞋底要用很多舊布,一層層墊好,用粗布裹起來,再用大號針和粗線齊齊納一遍,納鞋是一件很費勁的活,要用到頂針,頂針套在中指上,用力上頂,再拔出,一針一線,密密麻麻,直到把整個鞋底納完。有時鞋底太厚,還要用到錐子,先扎鞋眼,再將針穿過。鞋幫鞋底做好後,剩下就是鞝鞋,也就是把鞋幫鞋底縫合到一起。因為依鞋樣剪裁,所以鞋幫鞋底嚴絲合縫。最後一道工序是用多接頭木楦子,把鞋的樣子擴出來,一雙鞋就算做好了。 那時做的布鞋包括棉鞋,不分左右腳,好處是做工簡單,可以左右換着穿,摩擦均勻,穿的時間能長一些。缺點是全棉製作,不耐磨,穿不多久鞋底就會磨薄或磨出洞,經常會被地上的「刺梨勾」紮腳,疼痛難忍。後期有人用自行車外帶給鞋底加掌,可使鞋能穿較長時間。我看這個辦法好,也買來鞋釘,剪下廢舊自行車外帶,自己動手給鞋底加掌,一弄就成功了。我家裡男孩多,特別費鞋,一年到頭,總看見媽媽在做鞋。寫到這裡,腦海中即刻會浮現出媽媽做鞋的情景,那是大年30晚上,媽媽熬夜趕製鞋子或衣服,我一覺醒來,昏暗的煤油燈光還在亮着,不知疲倦的媽媽仍在埋頭做活,她心目中只有孩子,大年初一孩子們都能新衣新鞋,是她最大的願望。
穿着媽媽做的粗布鞋,我在鄰村上完了初小,在10里外的街上念完了高小,在20里外的鎮上,讀完了初中高中。從小學到中學,上學全靠走路,每周回家背饃一次,12年的上學路,我就是穿着媽媽做的布鞋走過來的。除了上學,就是干農活,鋤地,割麥,摘棉花,用架子車拉糞上地,拔棉杆,砍包穀杆,挖紅苕,種菜,收秋……,農村的活計我幾乎干遍了。穿着媽媽做的鞋,我走完了上學路,踏遍了農家地,一雙雙粗布鞋,伴隨了我的整個成長季。 1965年我考上了軍事院校,全部供給制,第一天報到,就換上了綠軍裝,穿上了解放鞋,來時穿的布衣布鞋周日從郵局打包郵寄回家。由此我與軍裝解放鞋結緣,一穿就是十多年,自此再也沒有機會穿粗布鞋了。
1984年,我所在部隊集體轉業,作為紀念,每人做了一套西裝。從那時起,皮鞋西裝領帶,幾乎成了正規場合的標配,皮鞋代替了解放鞋,成了日常主要穿着。隨着改革開放全面展開,輕工產品極大豐富,吃穿行走用日常生活品隨處可見。不說別的,僅鞋子一項就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無論在超市中,鞋城裡,還是攤位前,都能看到各式的男鞋、女鞋、童鞋,包括皮鞋、運動鞋、休閒鞋、旅遊鞋,顏色款式變幻無窮,材質種類五花八門,品牌迭出。尤其是女鞋,高跟中跟的,高腰中腰的,五顏六色,琳琅滿目,十分耀眼,讓人目不暇接。走在大街上,一眼望去,俊男靚女腳下,儼然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從小到大我穿過的鞋子,由布鞋到解放鞋,由皮鞋到休閒鞋,不知換過多少雙,但最難忘的還是媽媽納的千層底布鞋。媽媽做的粗布鞋,伴隨了我整個童年青少年,它充滿着偉大的母愛,飽含着母親的辛勞,承載着共和國的記憶,滿含着對未來的希望,它讓我時刻牢記,自己是農村長大的孩子,永遠是勞動人民的兒子。
「金蘭文匯」約稿啟事
——非只約詩詞,文學創作、文藝批評、文藝研究均在本號範圍
一 緣起
因本人年齡漸大,原執編協會「夷陵評論」專欄已移交。考慮全網仍有不少交往多年的師友需要發布稿件交流,故設立「金蘭文匯」專欄,以為師友服務。 二 主旨
金蘭者,肝膽相照之謂也;文匯者,交流互賞之謂也。立旨走真情真意真言真的天地人心路線,不忘老友師尊,不薄文藝新人,文學創作,藝術評論、文化研究均在約稿範疇之內。不與人攀比,自成一方清淨之地。 三 對象
已關注「元辰文苑」、元辰微信好友、qq好友、元辰文學群群員,均在約稿對象之內。未加好友和不是群員的朋友投稿,一樣認真對待。 四 約定
自願賜稿,無有報酬,亦不開打賞;賜稿文責自負,編輯只修改錯別字,規避敏感詞,發表不代表本號認同文章觀點;賜稿須未在其它微公號發過;微公號以外刊物、自媒體發過的如有必要,本號可以發布;個人發布間隔期最少一周(連載除外)。講究文稿質量,尤其是新人,第一二次可以適當照顧,其後賜稿一定要達到公開發表水平,不能一直是習作。 五 心愿 竭誠為師友服務,共同為文藝愛好者打造一方純淨平台。虛心向各路師友學習,在路過的人間和嚮往的路上相伴相扶而行,為美好自己和美好人間盡一份微薄之力。[1]
作者簡介
周長定,籍貫陝西渭南,漢族,畢業於二炮技術學院(現更名火箭軍工程大學),西安市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