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韓非子是怎麼死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韓非子是怎麼死的

韓非子是怎麼死的韓非作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對當時的政治和社會起到了非常大的影響。關於他最終的死因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說法,並且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定的結論。然而,許多人認為韓非的死與李斯有關,但這並不能被確定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兩種常見的觀點。[1]

一種觀點認為韓非之死固然與李斯和姚賈等人有關,但最關鍵的原因在於當時秦王的多疑心態。《史記》和《戰國策》的記載實際上並不矛盾,前者強調政治原因,後者則提到個人原因,決定因素是秦王自己。秦王個性上有着少思考但心機深沉的特點,儘管他對韓非的學說很感興趣,但仍然無法消除對韓非的不信任。他需要的是能夠實現統治野心的工具,而不是擁有學問的人。無論韓非的學問有多麼出色,如果無法成為這種工具,那麼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將韓非囚禁起來符合秦王的本意,殺死他並利用他的學說,正是符合這位統治者的性格。

另一種觀點認為,韓非之死與當時秦國和韓國之間的政治鬥爭有關,而非李斯的嫉妒和陷害所致。戰國後期,秦國勢力強盛,希望擴張領土,而韓國成為了秦國的首要目標。在這個背景下,韓國的國王開始擔心,並與韓非密謀削弱秦國的實力。最初,韓國派遣水利專家鄭國到秦國遊說,利用秦王喜歡出人頭地的心理,來消耗秦國的國力。然而,這個計劃很快就被揭穿,並且修建的「鄭國渠」並沒有削弱秦國,反而使其更加繁榮富強。

在韓國不得已的情況下,韓非親自出面,試圖以「保全韓國」為由引誘秦國軍隊進入趙國,並破壞姚賈前往秦國的外交使命。李斯作為秦國臣子與韓非展開了鬥爭,但並不能說是出於嫉妒。這種觀點認為,韓非的死與當時秦韓兩國之間的政治鬥爭有關。

關於韓非的死因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認為是李斯等人的陷害,而另一種認為是當時的政治局勢導致了他的不幸結局。無論哪種說法更加接近事實,韓非的離世都給中國歷史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如果李斯是嫉妒,他又何必在秦王面前舉薦韓非,而且韓非死後,李斯還是多次提及「韓非子言」。嫉妒之說是司馬遷的個人偏見所致。

更有人認為:人們總把韓非視為愛國者,為「存韓」而死,實際上並不然。韓非和李斯都是戰國時代的縱橫遊說之士,換言之就是政客。韓非到泰國去是與李斯爭權奪利,要說嫉妒之心兩人皆有,兩人鈎心鬥角的結局則是李勝韓敗罷了。

關於韓非生平,因目前留存史料有限,未能清楚述之。韓非為韓國的宗室公子。在韓非的年代,韓國為戰國七雄中最弱小者。韓非有口吃之毛病。約前255年至前247年間,與同學李斯(後來為秦始皇丞相)一同拜儒家大師荀子門下學習「帝王之術」,李斯自覺才學不如韓非。

韓非將自己的學說,追本溯源於道家黃老之術,他對老子《道德經》有相當大的研究,著有《解老》、《喻老》等篇。約前247年至前234年間,韓非多次上書韓王遊說,皆不為所用。《孤憤》、《五蠹》、《顯學》、《難言》等篇著於此時期。之後《韓非子》一書傳到秦國,書中《孤憤》、《五蠹》內容被秦王政佩服:「唉,寡人假如能夠見到這個作者,與他往來,就死而無憾了。」李斯說:「這是韓非寫的書啊。」便以戰爭為要脅,逼韓非出使秦國。

韓非到秦國後,受到秦王政的欣賞,準備重用,李斯與姚賈怕秦王重用韓非,私下誣陷韓非,說韓非是韓國宗室公子,必定不會效忠秦國,勸秦王把韓非禁錮,又在獄中把韓非毒死。

司馬遷指韓非好『刑名法術』且歸本於『黃老之學』,一套由『道』、『法』共同完善的政治統治理論。韓非總結法家三位代表人物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思想,主張君王應該用『法』、『術』、『勢』三者結合起來治理國家,此為法家之博採眾長之集大成者。

秦始皇在初見韓非著作部份篇文內容就佩服地說:「寡人如果能見此人,與其同游談論一番,那就是死也都無憾了!」[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