鳶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鳶鱝 |
---|
學名 Myliobatis tobijei 命名者 Bleeker, 1854 英文名 Cowhead eagle ray 別名 Mobula tobijei、燕魟、飛魴仔、 鷹魴、土地公燕(澎湖)、飛魴仔(澎湖) 觀賞魚/食用魚 否/否 最大體長 220 cm |
分類 |
綱 軟骨魚 Chondrichthyes 目 燕魟 Myliobatiformes 科 鱝 Myliobatidae 屬 鱝 Myliobatis |
鳶鱝,體盤寬,前緣稍突出,後緣稍凹入,吻寬短。眼小、橫向、鼻孔大型,與口裂連接,雄性成體的吻端稍延長較尖,背鰭一枚,外緣圓。
背鰭基底末端在腹鰭後方,齒扁平,上下頜有齒7列。腹鰭短而寬,後角圓。尾長纖細,背面暗褐色,腹面白色,體表光滑。[1]
棲地環境及深度
棲息深度3 - 300公尺
溫帶海域中底層魚類,以甲殼類、貝類等軟體動物為食。多於近沿海活動,深度從近海潮間帶至數百公尺深水域。
分佈
東大西洋:在塞內加爾和科特迪瓦附近。印度洋:在南非,孟加拉灣和印度尼西亞附近(參考文獻9911)。西太平洋:泰國灣(Ref。9911)和澳大利亞東北部(Ref。6871)。東太平洋:美國南部加州至哥斯達黎加(Ref。2850),包括特萬特佩克灣(Ref。9911)。來自智利的報導(編號9068)。可能= Mobula eregoodoo(Cantor,1849)(Ref.35766)。臺灣分布於東部、西部、北部、澎湖。[2]
繁殖
表現出卵胎(胎盤胎生),胚胎最初以卵黃為食,然後通過特殊結構間接吸收富含粘液,脂肪或蛋白質的子宮液,從而從母親那裡獲得更多營養(參考文獻50449)。每個妊娠期有一個大後代。出生時身高65-85厘米(Ref.6871)。[3]
保育
近危(NT) ;評估日期: 2016年2月23日
參考文獻
- ↑ 鳶鱝,fishdb.sinica.edu.tw
- ↑ Myliobatis tobijei,fishbase.se
- ↑ Myliobatis tobijei,fishbas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