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竹坑站公共運輸交匯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竹坑站公共運輸交匯處
圖片來自ameblo

黃竹坑站公共運輸交匯處英語:Wong Chuk Hang Station Public Transport Facility),位於港島南區黃竹坑香葉道港鐵黃竹坑站近A1/A2出口。在港鐵發生緊急事故時,此站是緊急接駁巴士在黃竹坑站的指定上落客點。此公共運輸設施於2016年12月28日啟用,惟使用量頗低[1],亦因建築疑不合標準受區議員質疑。

總站路線資料

香港島專線小巴4M線

香港仔(石排灣)/香港仔中心 ↔ 黃竹坑站

香港島專線小巴5M線

葛量洪醫院 ↔ 黃竹坑站

城巴629M線

水上樂園 → 黃竹坑站

途經路線資料(專營巴士)

從行人天橋俯瞰黃竹坑站公共運輸交匯處

城巴48線

深灣/海洋公園 ↺ 華富(北)

新巴78線

黃竹坑 ↺ 華貴邨 2016年12月28日:為配合港鐵南港島綫通車,本線除總站搬遷以外,也修改行車路線: 往華貴方向,由本站開出,經香葉道及南朗山後直接駛出黃竹坑道; 往黃竹坑站方向於抵達南朗山道後,則先停靠本站,後再駛經黃竹坑巴士總站,然後返回本站。 但於2018年又遷回黃竹坑巴士總站,並恢復南港島線通車前的走法,惟來回程仍繞本站。

途經路線資料(專線小巴)

香港島專線小巴29線

鴨脷洲邨 ↺ 深灣

南區 (香港)

南區(英語: Southern District )是香港十八區之一。自香港開埠以前,已經有早期原居民水上人居住。南區為香港島四區中,面積範圍覆蓋最廣的一區,總面積達4,000公頃。根據2016年香港中期人口統計的數字,南區人口為274,994人。南區是基層、中產、富豪互存的地區,半數人口居於公屋以及居屋之中 [2],南區由十七個區議會分區組成,人口主要分佈在鴨脷洲薄扶林香港仔黃竹坑。而深水灣淺水灣大潭赤柱以及石澳人口則較少也是香港高級住宅區。

地理

南區位於香港島南部,東起大浪灣,西起薄扶林。當中包括香港仔鴨脷洲鋼綫灣黃竹坑壽臣山深水灣淺水灣赤柱舂坎角大潭石澳等地。

歷史

1968年,政府推行民政主任計劃,將港九市區分為十區,當時的南區地域分別屬於西區及東區。現時南區的赤柱及石澳選區(D17)原屬東區,而其餘部份則屬於西區

1975年9月29日,政府因考慮到赤柱、石澳、香港仔、黃竹坑等地的地理位置和居民生活習慣,將原來西區摩星嶺道以南及原來東區的赤柱石澳合併,組成南區。而剩餘的西區則與中區合併為中西區。另外介乎奇力山田灣山之間的部份地段亦有所調整,由原屬中區及西區,分別劃給南區及中西區

南區一帶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定居,現存的古蹟有大浪灣石刻明朝時期,南區一帶開始有較多人聚居,但居民主要是在黃竹坑薄扶林赤柱生活的農民。而當時香港仔的石排灣曾以轉口香木製品而著名。當時由郭棐編撰的《粵大記》中,更載有多個位於現時南區的地名。

薄扶林水塘興建以前,山上的水都會在瀑布灣瀑布流入海裡,而瀑布灣則鄰近廣州與外國的海路貿易航線,所以不少中外航海人士到該處取淡水補給。而區內薄扶林村赤柱村黃竹坑舊圍更是香港島少數由原居民建立的村落。他們曾多次向政府要求享有與新界原居民同等的待遇,但遭到政府拒絕。

香港開埠時,赤柱為當時香港島最繁盛的地區,英國人曾計劃以赤柱為發展基地。然而由於赤柱土地狹較少,加上當時該處爆發疫症,因此英國人決定轉往香港島北岸發展,赤柱得以繼續成為華人聚居地之一。

另一方面,香港開埠初年起,南區一帶亦擔當著工業區的角色。在1857年建成的夏圃船塢,是香港首個大型船塢,後來於1860年代被黃埔船塢收購發展成香港仔旱塢。1950年代起香港工業急促發展,黃竹坑一帶便發展成工業區。

南區一帶於1960年代之前,一直是漁民的主要據居地。根據1961年的香港人口普查,屬於現時南區範圍的漁民數目達28,000人,佔當時香港漁民總數四分之一以上。直至1960年代政府開發南區,先後興建漁光村石排灣邨華富邨等公共房屋,使不少漁民上岸定居;而部份較富裕的漁民則於鴨脷洲北岸鴨脷洲大街定居及開設店鋪。

參考文獻

  1. 黃竹坑站接駁小巴拍烏蠅 車長指持續要執笠. 東網. [2016-12-28]. 
  2. 存檔副本. [2013-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