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黑斑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黑斑蛙
[1]


黑斑蛙黑斑蛙(學名: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是蛙科、側褶蛙屬的兩棲動物。黑斑蛙雄性略小,頭長略大於頭寬,吻鈍圓而略尖,吻棱不顯,前肢短,後肢較短而肥碩,脛關節前達眼部,趾間幾乎為全蹼,成體背部顏色為深綠色、黃綠色或棕灰色,具有不規則的黑斑,腹部顏色為白色、無斑。黑斑蛙喜群居,營水陸兩棲生活,黃昏後、夜間出來活動、捕食,冬眠,蝌蚪期為雜食性,成體期以昆蟲為食,4-7月繁殖,每次產卵2-3.5千粒,棲息於海拔500-1000米間的水域及附近的草叢中,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俄羅斯聯邦。 黑斑蛙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4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目錄 1 形態特徵 2 棲息環境 3 生活習性 4 分布範圍 5 繁殖方式 6 亞種分化 7 種群現狀 8 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黑斑蛙成蛙體長一般為7-8厘米,體重為50-60克,最大個體重為100克左右。一般情況下,同齡黑斑蛙的雌蛙比雄蛙大。黑斑蛙的身體分為頭、軀幹和四肢三部分,成體無尾。 [2] 黑斑蛙頭部略呈三角形,長略大於寬,口闊,吻鈍圓而略尖,近吻端有兩個鼻孔,鼻孔長有鼻瓣,可隨意開閉以控制氣體進出。雄蛙有一對頸側外聲囊,鳴叫聲音較大;雌蛙無聲囊,但也會鳴叫,比雄蛙鳴叫的聲音小。兩眼位於頭上方兩側,有上下眼瞼,下眼險上方有一層半透明的瞬膜,眼圓而突出,眼間距較窄,眼後方有圓形鼓膜。 [2] 黑斑蛙軀幹部分與頭部直接相連,因沒有頸部,頭部無法自由轉動。軀幹部分短而寬,內有內臟器官。軀幹末端有一泄殖孔,兼具生殖與排泄的作用。成體黑斑蛙背部顏色為深綠色、黃綠色或棕灰色,具有不規則的黑斑,腹部顏色為白色、無斑。背部中間有一條寬窄不一的淺色縱脊線,由吻端直達肛門,體背側面上方有1對較粗的背側褶,兩背側褶間有4-6行不規則的短膚褶,若斷若續,長短不一。 [2] 黑斑蛙四肢由兩前肢、兩後肢組成。前肢短,指側有窄的緣膜;後肢較長,趾間幾乎為全蹼。雄蛙第一指基部有婚墊,有利於在繁殖期間和雌蛙抱對。 [2] 蝌蚪體型肥大,體綠色且散有不規則的深色小斑紋;全長50毫米時,後肢5毫米,尾較細弱而尾鰭發達;尾末端尖圓而細窄;眼在頭的背側,眼間距較寬;口小,唇齒式為Ⅰ:1-1/Ⅱ:1-1,角質頜適中,下唇乳突一排,口角有副突。 [3]

棲息環境

黑斑蛙棲息於海拔500-1000米間的水域及附近的草叢中,常與蟾蜍生活在同一水域。 青蛙的病害比較少,至今尚未發現有養殖場因病害遭受毀滅性的打擊。但養殖者在養殖中也要做好預防工作,確保養殖不發生重大疾病。幼蛙正常採食之後,即可安排進行疾病預防工作。給青蛙投餵的預防藥物及營養補充劑。

青蛙的越冬管理

蛙類是冷血變溫動物,當外界環境溫度降到10℃以下,蛙類體溫隨之降低,新陳代謝減慢,開始進入冬眠期,青蛙冬眠前要做好蛙池管理,保證蛙池中長期有水,使種蛙冬眠洞穴位於較高位置,防止洞穴被水淹,影響冬眠質量,降低冬眠期的死亡。青蛙屬本地野生品種,對外界的適應能力強,冬眠期會自行打洞冬眠,無需人為干涉。

青蛙的常見疾病

養殖任何動物,其疾病都是以預防為主。雖然青蛙的疾病比較少見,為了幫助大家在萬一遇上疾病時能及時識別並及時進行治療,這裡特將幾種蛙類的常見疾病進行整理介紹如下:

紅腿病

(1)病因:紅腿病又稱敗血症,為蝌蚪、幼蛙和成蛙的常見病。其病原體為嗜水氣單胞菌及乙酸菌及乙酸鈣不動桿菌的不產酸菌株等革蘭氏陰性菌。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傳染快,死亡率高。 (2)症狀:發病個體精神不振、活動能力減弱、腹部膨脹、口和肛門有帶血的黏液。發病初期,後肢趾尖紅腫,有出血點,很快蔓延到整個後肢。剖檢以後可見腹腔有大量腹水,腫大並有出血點,胃腸充血,並充滿黏液。 (3)防治措施:定期換水,保持水質清新,合理控制養殖密度,定時、定量投餵食物,及時將發病個體分離治療,控制疾病蔓延。

氣泡病

氣泡病為蝌蚪常見病,及時診治很容易治癒,但是如果診治不及時也會造成大量死亡。 (1)病因:水中浮游植物多,強烈光照條件下,植物光合作用產生大量氧氣,引起水中溶氧量過分飽和;用土池時,地下水含氮過分飽和,或地下有沼氣;溫度突然升高,造成水中溶解的氣體過分飽和;這些過分飽和的氣體形成氣泡,蝌蚪取食過程中不斷吞食氣泡,氣泡在蝌蚪消化管內聚集過多便引發氣泡病。 (2)症狀:蝌蚪腸道充滿氣體,腹部膨脹,身體失去平衡仰浮於水面,嚴重時,膨脹的氣泡阻礙正常血液循環,破壞心臟。解剖後可見腸壁充血。 (3)防治措施:勤換水,保持水質清新,控制池中水生生物數量。發現氣泡病可以將發病個體用撈網撈出來,放到清水中,2天不餵食物,部分個體會自行痊癒。另外可以向養殖池加入食鹽進行緩解病情,每立方米水體加食鹽15克左右。 3、腦膜炎(「歪頭」「白內障」)

腦膜炎是近年來遇到的一種新病,該病具有一定的傳染性、死亡率較高、難治癒等特點。2016年,該病成為青蛙養殖過程遇到的最難治癒、也是危害最大的疾病。 (1)病因:腦膜炎的病原為腦膜敗血性黃桿菌,該病2016年在湖南地區多發,蝌蚪、幼蛙和成蛙均可感染此病。 (2)症狀:病體精神不振,行動遲緩,食慾減退,發病蝌蚪後肢、腹部和口周圍有明顯的出血斑點。部分蝌蚪腹部膨大,仰浮於水面不由自主地打轉,有時又恢復正常。解剖可見腹腔大量積水,肝臟發黑腫大並有出血斑點,脾臟縮小,腸道充血。同時,「歪頭」和眼球「白內障」是其典型症狀。 (3)防治措施:引種時嚴格檢疫,養殖過程中勤換水,合理規劃養殖密度;陰雨季節較長的年份,該病較易大面積爆發;該病發生初期,即需要抓緊治療,負責引起疾病的爆發;池的水源必須是新鮮水源,一旦發病,且不可將發病池的水,引向其他池塘;對於循環養殖用水的養殖戶,需要特別注意。

水霉病

南方冬季氣溫比較高,在土青蛙越冬期、蝌蚪期常發生水霉病。該病病程長,死亡率低,多發生在蛙的四肢,如果不及時治療常會給蛙造成殘疾,並引發其他疾病。 (1)病因:蝌蚪和越冬期的成蛙易患此病,病原體是水霉,由於有外傷而引發。 (2)症狀:水霉的內菌絲生於動物體表皮膚里,外菌絲在體表形成棉絮狀絨毛,菌絲吸收蝌蚪和蛙體的營養物質,使蝌蚪和蛙體消瘦,煩躁不安。菌絲分泌的蛋白水解酶還使菌絲生長處的皮膚、肌肉潰爛。 (3)防治措施:運輸、分池過程中小心操作,謹防造成外傷。低溫季節(水溫低於20℃的情況下要儘量避免捕捉和轉運種蛙及蝌蚪)。

腸炎

腸炎是蝌蚪、幼蛙、成蛙共患的一種常見病,一旦發病,死亡率高。 (1)病因:投餵不潔餌料易引起腸炎,病原體為細菌,可能是氣單胞菌和鏈球菌。如給投餵天然的蠅蛆,如果消毒處理不當,極易引起腸炎,導致大批死亡。 (2)症狀:病蛙垂頭弓背,機體消瘦,活動異常,取食量明顯減少,反應遲鈍,蝌蚪發病後多浮於水面。 (3)防治措施:腸炎的發生多與水體和食物不潔有關,因此要定期換水,以保持水質清新;不投餵發霉、變質的餌料,並在餌料中加拌一些大蒜、三黃散等。另外,暴飲暴食也會引發胃腸炎,因此餌料投餵要定時、定量、定點。

難產

(1)病因:冬季冬眠期氣溫高,而且溫差變化大而頻繁,如果冬眠期間水溫控制不好,青蛙反覆從冬眠狀態中甦醒,則很容易導致土青蛙難產甚至不產卵。主要原因如下: ①休眠期間干擾過多,體力消耗過大;②雌蛙年齡過大,體質虛弱;③雄蛙數量不足,雌雄比例不協調;④產卵池環境不適於產卵,如水位過深、不夠安靜;⑤種蛙在產卵前受到嚴重驚嚇;⑥產卵時間握不準確。 (2)症狀:雌蛙腹部膨在,已經完成跌卵,但是卵滯留在子宮內無法產出。解剖以後在子宮內可見黑色卵團已經溶爛。 (3)防治措施:為產卵的雌蛙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按合理的雌雄比例搭配種蛙(雌雄比最好為1:1)。

爛皮病、爛嘴病

(1)病因:是幼蛙、成蛙共患的一種皮膚病,多因皮膚有外傷,感染細菌(革蘭氏陽性菌,如葡萄球菌等),進而導致皮膚發炎、潰爛。養殖密度過高、餌料不充足也會引發此病。 (2)症狀:發病早期,病蛙皮膚局部充血、發炎,有時僅嘴尖前部潰爛而身體皮膚完好,嚴重時全露出鼻骨。病蛙行動遲緩,精神不振,停止取食,體表多處潰爛。 (3)防治措施:發病後要及時進行水體消毒,可用盛典全池消毒。

螞蟥(水蛭)感染

在些土青蛙養殖場發生蛭害,嚴重時,一隻蛙的身上叮咬着十幾隻螞蟥。螞蟥咬吸時會分泌出具有麻醉和抗凝血作用的毒素,由於土青蛙本身的血漿就很少,只有1-2滴,所以螞蟥因吸食不飽而長期吸附於患處直至蛙死亡,甚至使用整個養殖場的土青蛙全軍覆沒。 [1]


生活習性

黑斑蛙喜群居,常常幾隻或幾十隻棲息在一起。在繁殖季節,黑斑蛙成群聚集在稻田、池塘的靜水中抱對、產卵。白天黑斑蛙常躲藏在沼澤、池塘、稻田等水域的雜草、水草中,黃昏後、夜間出來活動、捕食。 [2] 一般11月開始冬眠,鑽入向陽的坡地或離水域不遠耐裂的砂質土壤中,深約10-17厘米,在東北寒冷地區黑斑蛙可鑽入沙土中120-170厘米以下,次年3月中旬出蟄。 [5] 蝌蚪期為雜食性,植物性、動物性食物都能攝食。蝌蚪孵出後,主要靠吸收卵黃囊營養維持生命,3-4天後開始攝食水中的單細胞藻類和浮游生物等食物。蝌蚪變態成幼蛙後,因為蛙眼的結構特點,決定了成體黑斑蛙只能捕食活動的食物。食物以節肢動物昆蟲綱最多,如鞘翅目、雙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鱗翅目等,還吞食少量的螺類、蝦類及脊椎動物中的鯉科、鰍科小魚及小蛙、小石龍子等。捕食時,黑斑蛙先蹲伏不動,發現捕食對象時,微調一下身體的方向,靠近捕食對象時迅猛地撲過去,將食物用舌捲入口中,整個吞咽進腹中。吞咽時眼睛收縮,幫助把食物壓入腹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俄羅斯聯邦。 [6] 在中國分布於除海南島、雲南、台灣以外的各省區。 [4]

繁殖方式

4-7月為生殖季節,產卵的高潮在4月間。繁殖時,一般雄性黑斑蛙在降雨前後和黃昏時開始鳴叫,引誘雌蛙抱對產卵。雌蛙到來後,雄蛙爬到雌蛙的背上,並用前肢緊抱雌蛙的腋下。經抱對刺激後,雌蛙開始排卵、雄蛙排精,精、卵在體外結合,雄蛙用後肢協助雌蛙將卵排開,完成體外受精。卵多產於秧田、早稻田或其他靜水域中,偶爾也在緩流水中產卵。每1卵塊有卵2-3.5千粒,多浮於水面,卵徑1.7-2.0毫米。蝌蚪約經2個多月完成變態。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種群分布不零散。該種被認為是很普遍和常見的,但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和中國其種群數量下降較快,朝鮮、韓國和日本雖然也有所減少,但下降的不是很明顯。黑斑蛙總體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


相關視頻

養殖戶一畝地養殖兩萬多隻黑斑蛙,到了中午青蛙休息一隻也看不到


標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