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海番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黑海番鴨 |
中文學名: 黑海番鴨 |
黑海番鴨[1](學名:Melanitta nigra)為雁形目鴨科的鳥類,俗名美洲黑鳧,體長44-54厘米,翼展79-90厘米,體重1300-1500克,壽命16 年。是矮胖型深色海鴨。雄鳥全黑,嘴基有大塊黃色肉瘤。雌鳥煙灰褐色,頭頂及枕黑色,臉和前頸皮灰黃色。飛行時,兩翼近黑,翼下羽深色。屬於潛水鴨類。多棲息于海洋、海港以及河口。極善游泳和潛水,在陸地上行走就顯得笨拙,除繁殖期外多見于海洋中,主要以貝類為食。分布於北半球較冷地區、歐洲、北美洲、亞洲、非洲,包括中國的江蘇、福建等地。
外形特徵
黑海番鴨雄鳥頭、頸和上下體均黑色,上體微具光澤。翅下覆羽黑褐色和銀灰色,尾黑色,長而尖。 雌鳥頭頂和後頸暗褐色,頭側、頸側、頦和喉灰白色,頸側綴有細小淡褐色斑點,上體暗灰褐色,具灰白色端斑,胸側和兩脅也具灰白色端斑。胸和腹淡灰褐色,腹具少許不甚明顯的灰白色斑紋。腋羽、肛周及尾下覆羽暗褐色;翼下覆羽暗灰褐色而具灰白色狹緣。
大小量度:體重雄鳥1000-1600克,雌性600-1000克,體長430-540毫米;嘴峰雄性43-50毫米,雌性40-45毫米;翅雄性210-242毫米,雌性205-230毫米;尾雄性74-85毫米,雌性70-72毫米;跗跖雄性40-50毫米,雌性41-46毫米[2]。
生活習性
性喜集群,一年中幾乎都是成群活動。有時雌雄分別集群。雌鳥越冬通常更靠北些。常在海岸和島嶼附近水面活功,有時也見於內陸淡水湖泊。通常密集在一起,成群的自由自在地游泳,偶爾也見單只或成對活功。游泳快而輕盈,尾常翹起。潛水也很好,每次能在水下潛行30秒以上。但在地上行走困難,搖搖擺擺,顯得很笨拙。在水面起飛也很靈活,不用過多地在水面拍打助跑即能飛起。飛行快而有力,通常飛行不高,多貼近水面飛行。
春季於4月至5月開始遷往繁殖地,遷徙中雌鳥和幼鳥不斷加入,也有不參與繁殖的幼鳥不遷徙,留在越冬地。秋季於9-10月遷往越冬地。常成群遷飛。飛行極有力,兩翅煽動較快,常發出「呼呼」的聲響。通常沿海岸遷飛.有時也飛越相當遠距離的陸地。沿水域飛行時一般不高飛,但在陸地飛行時卻飛得很高。有時中途也在內陸湖泊作短暫停留。飛行隊列常呈緊密的一團,或呈波浪式的一條線。
黑海番鴨主要通過潛水覓食。食物主要為水生昆蟲、甲殼類、軟體動物等動物性食物,也吃眼子菜和其他水生植物的根、葉等植物性食物[3]。
棲身環境
黑海番鴨繁殖季節棲息在北極苔原和亞北極開闊地帶的淡水湖泊、水塘與河流中。非繁殖季節主要棲息於沿海海面、海灣與河口等鹹水水域,偶爾到內陸湖泊,尤其是遷徙期間。
生長繁殖
黑海番鴨通常2齡時性成熟。到達繁殖地時已成對。對通常在冬末和春季遷徙路上形成。營巢於北極和亞北極苔原和苔原森林帶。巢通常置於離湖泊、水塘、河流等淡水水域不遠的地上草叢或灌木叢中,尤其是多湖泊和水塘的苔原和島嶼。巢系就地可利用的一些干植物構成,四周放有從雌鳥身上拔下的絨羽。每窩產卵6-10枚,顏色為淡綠褐色或淡黃色。卵的大小為59-72×40-46.5毫米,重60-74克。雌鳥獨自孵卵。雄鳥在雌鳥開始孵卵後即成群飛到海上或巢附近水域換羽。孵化期27-28天[4]。
地理分布
分布於北美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格陵蘭、百慕大群島、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及墨西哥境內北美與中美洲之間的過渡地帶。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
亞種分化
序號 | 中文名稱 | 學名 | 分布 |
1 | 黑海番鴨指名亞種 | Melanitta nigra nigra | 冰島和英國北部, 東到奧列尼奧克,西伯利亞。 |
2 | 黑海番鴨北方亞種 | Melanitta nigra americana | 俄羅斯的雅拿河,西伯利亞,東至阿拉斯加,加拿大東部到紐芬蘭。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