齏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齏鹽,拼音:jī yán,指醃菜和鹽。借指素食,泛指清貧生活。[1]
釋義
亦作「虀鹽」。
1.醃菜和鹽。借指素食。
2.指清貧生活。
例句
1、醃菜和鹽。借指素食。
清 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三·楊斛山先生》:三原馬谿田光祿生日,聲伎滿堂,聞公至,急揮去,設虀鹽相對而已。
清 曹寅《鰣魚》詩:三月虀鹽無次第,五湖蝦菜例雷同。
2、指清貧生活。
宋·朱松《招友生》詩:讀書有味齏鹽好,對境無情夢寐清。
葉適《待制湯公輓詞》:繅藉知良玉,虀鹽是大儒。
宋 黃榦《噫嘻示兒》:腰折亦無米五斗,餓死安得粟一囊。徒令汝曹燈光齏鹽,對我面目青且黃。
元 無名氏《凍蘇秦》第一折:未膺玉帛之求,且度虀鹽之況。
明 高明《琵琶記·高堂稱壽》:入則孝,出則弟,怎離白髮之雙親,到不如盡菽水之歡,甘齏鹽之分。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六卷:四川成都府一秀士司馬長卿,雙名相如,自父母雙亡,孤身無倚,齏鹽自守。
清 錢泳《履園叢話·雜記下·閨秀詩》:卅載虀鹽甘澹泊,一宵風雪了因緣。
詞語出處
《全唐文》卷五百五十七〈韓愈十一·送窮文〉:
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奴星結柳作車,縛草為船,載糗輿長,牛系軛下,引帆上牆,三揖窮鬼而告之曰:「聞子行有日矣,鄙人不敢問所塗,竊具船與車,備載糗長,日吉時良,利行四方,子飯一盂,子啜一觴,攜朋挈儔,去故就新,駕塵廣風,與電爭先。子無底滯之尤,我有資送之恩。子等有意於行乎。」屏息潛聽,如聞音聲,若嘯若啼,砉,嚘嚶。毛髮盡豎,竦肩縮頸。疑有而無,久乃可明。若有言者曰:「吾與子居,四十年余。子在孩提,吾不子愚。子學子耕,求官與名,惟子是從,不變於初。門神戶靈,我叱我呵。包羞詭隨,志不在他。子遷南荒,熱爍濕蒸。我非其鄉,百鬼欺陵。太學四年,朝齏暮鹽。惟我保汝,人皆汝嫌。自初及終,未始背汝。心無異謀,口絕行語。於何聽聞,雲我當去,是必夫子信讒,有間於予也。我鬼非人,安用車船。鼻嗅臭香,糗長可捐。單獨一身,誰為朋儔,子苟備知,可數已不,子能盡言,可謂聖智。情狀既露,敢不迴避。」主人應之曰:「子以吾為真不知也耶。子之朋儔,非六非四,在十去五,滿七除二;各有主張,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轉喉觸諱。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語言無味者,皆子之志也。其名曰智窮:矯矯亢亢,惡圓喜方。羞為奸欺,不忍害傷。其次名曰學窮:傲數與名,摘抉杳微。高挹群言,執神之機。又其次曰文窮:不專一能,怪怪奇奇。不可時施,祗以自嬉。又其次曰命窮:影與形殊,面丑心妍。利居眾後,貴在人先。又其次曰交窮:磨肌戛骨,吐出心肝。企足以待,我讎冤。凡此五鬼,為吾五患。飢我寒我,興訛造訕。能使我迷,人莫能間。朝悔其行,暮已復然。蠅營狗苟,驅去復還。」言未畢,五鬼相與張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頓腳,失笑相顧。徐謂主人曰:「子知我名,凡我所為,驅我令去,小黠大痴。人生一世,其久幾何。吾立子名,百世不磨。小人君子,其心不同。惟乖於時,乃與天通。攜持琬玉,易一羊皮。飫於肥甘,慕彼糠糜。天下知子,誰過於予。雖遭斥逐,不忍子疏。謂予不信,請質《詩》、《書》。」主人於是垂頭喪氣,上手稱謝,燒車與船,延之上座。
參考資料
- ↑ 詞語「齏鹽」的詳細解釋,風鈴淺唱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