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菲律宾神学 的原始碼
←
菲律宾神学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www.kfzimg.com/G06/M00/02/AD/p4YBAFqZlOqAQuczAABqloQiteY155_s.jpg width="230"></center> <small>[https://mbook.kongfz.com/229967/1532777980/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small> |} '''菲律宾神学'''(Philippine Theology ),像其他地方的解放神学(Liberation Theology724Liberation Theology)一样,菲律宾的神学与她的人民过去所受的不义压迫与剥削,有深不可分的关系,可分政治与经济两方面来撮述。 神学(古希腊语:Θεολογια,拉丁语:theologia,英语:Theology)一词,广泛指称所有对神([[上帝]])这个主题展开的研究或学说<ref>[https://www.churchchina.org/archives/090909.html 每个人都是神学家——路德对神学的理解【注1】],教会</ref>。神学一词的希腊文Θεολογια是由Θεος(即“神”)和λογος(即“逻各斯/话语/学说”)两个字组合,字面上便有建立人类对上帝正确认识的学说之意。为宗教研究<ref>[https://www.doc88.com/p-1384323183487.html 宗教研究],道客巴巴,2014-03-20</ref>的一个领域。 ==简介== [[菲律宾]]受殖民主义的统治达四百年之久,先是西班牙(1521~1898),继是美国(1903~41),后是日本(1941~6)。长期外族的统治,已使一般人民只求两餐一宿便心满意足,但部分较具反省能力的天主教会,则早在1870年便领导群众投身社会,参与改造;另一方面又致力寻找一种处境化(Contextualization314Contextualization)表达信仰的方法。 到了近四十年的独立自主期,社会及[[经济]]的不公平现象在官商勾结之下,变得愈来愈荒谬,土地改革的结果不是使耕者有其地,而是让巨富更能集中他们的土地,好使用现代巨型农业机械来操作,结果使国家60%的土地和财富,只集中在0.003%的人民手中(1972)。政府与商人同流合污,贪赃枉法,官僚主义和贪污风气使他们迫不及待的引进外资,发展工业,其后果是国民生活的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是急剧下降。70年代的土地改革使整个村庄连根拔起,农民失去土地,只能到巿场购买他们日益不能负担的基本粮食;或是涌到城巿,接受工资极低的粗活来生活(84年一个警察的月薪是四百披索,而米是二百八十披索一百斤,酒店一瓶香槟却卖二千二百披索)。加上[[天主教]]徒占九成以上的菲律宾,一般都是家庭成员众多,于是成年人做两份工作,童工、皱妓等社会问题,便日益严重了。荒谬的是,部分教会(包括当地之主流教会及外侨教会)竟能为这种不义的制度,提供教义上的支持(参J. England, Living Theology in Asia, 1981, p. 85)。 但针对这种荒谬情况发出公义之声的,也是教会人士。自本世纪中叶起,一些具社会良心的神职人员便指出,要忠于福音的召唤,便必须实践先知的批判角色。由天主教与[[基督教]]建立的多种社会行动中心非常多,像1953年全国遍立的「自由农民联盟」(Federation of Free Farmer)、60年代的「基督徒社会公义协会」(Christian For Social Justice)、「平信徒在梵二后期的改革运动」(Laymen for Post Vatican II Reform),和「菲律宾教士协会」(Philippine Priests Incorporated),无不是为推动本土神学,及训练领袖、实行公义的组织。基督教人士更积极参与土地改革和工人教育的工作,重要的领袖有Fidel Galang, Valentino Montes, Richard Poethig及Henry Aguilan,均属菲律宾基督教会协进会。到了60年代,教士与信徒已走出教会的围墙,神学院更推行「实验神学」(Experiental Theology),使信仰与生活结合在一起。 [[耶稣会]]修士在这方面的工作成效斐然。高斯达(Horatio de la Costa)在着述及实际行动上,为教会建立了一个坚固的基础,使教会宣教工作能进入社会发展的各阶层,重申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不是牺牲品(Costa, 'International Dimensions of Our Jesuit Apostolate', 1974)。哥洛斯佩(Vitaliano Gorospe)是个道德哲学家,他在作品中指出,个体和集体的罪同是菲律宾社会剥削和暴力的主凶,要有效地对付它们,教会就要透过神学的教导和反省,「好发展出一套有组织的暴力神学(去对付贫穷)」(The Morality of Demonstration and Violence, 1970)。 阿雷瓦洛(Catalino G. Arevalo)是[[梵谛冈]]教廷之神学顾问,重视世俗社会的宣教策略。他指出若望二十三世所言之「时代的征兆」,就是一般男女的愿望和挣扎;神学一定要「促进公义的行动」,而救恩亦只能透过「实际的慈善事工」才能达成。第一个慈善工作,「就是建立公义的政府」(Philippine Studies, vol. xx, no. 3, pp. 421f.)。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最重要的人物是阿比撒米斯(Carlos H. Abesamis),他是圣经学者和神学家。他说「推动人研究圣经的,是近代人面对的重大人生问题」,而神学反省的目的,就是去「描述救恩历史在此时此地之意义」,因此我们一定要「实际委身于人民真正的生命和挣扎」(Salvation, Total and Historical, 1978, pp. 41, 43, 39)。他是其中一位草根神学家。 所谓草根神学(Grassroot Theology)者,是要正视草根阶层的人民所受到的践踏,而[[中产阶级]]与教士不仅要在精神上或意识形态上认同小民,更要身体力行的站在他们一边,不是为他们作神学反省,乃是与他们一起作神学反省,因为他们才是身受其害的人;没这经验的不能越庖代俎地为他们出主意。这声音在80年代的菲律宾有着特别的意义。 原来菲律宾进入80年代,情况每况愈下,贫者更贫,而无告的人所受的苦害更为加剧;[[监狱]]的政治犯日多,郊野发现饱受折磨而死去的尸体更是屡见不鲜。本性温和、惯于逆来顺受的菲律宾人民也要起来反抗,就如科拉发(F. Claver)说的,这种「小民的暴力」是人民的一种自觉,为要推翻不义,建立人权而走在一起的运动(The Stones Cry Out, 1978, pp. 20~2)。人民在军靴践踏下太久了,教会不能再漠视,乃要透过信仰的亮光,解释他们的处境,并提供出路和希望;然而不能用以前那种中产阶级的角度,乃是透过实际参与小民的挣扎,从旁协助他们作出生命信仰的反省。 他们认为[[教会]]的生命力,在乎汇集草根人民,对政府持批评的态度,迫使政府改变压迫的政策。教会要帮助他们从现实生活来分析社会,以历史的角度来读圣经,揉合本土之智慧及宗教经验来改变社会,并在直接参与社会的苦难中,去重新发现生命的真谛。教会受过训练之人的功用,就是提供材料给草根人民作这种神学反省。 ==参考文献== [[Category:240 基督教總論]]
返回「
菲律宾神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