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蜜餞(英語:Candied fruit),閩南語稱之為鹹酸甜(kiâm-sng-tiⁿ),是以桃、杏、梨、棗、冬瓜、生薑或果仁等為原料,用糖或蜂蜜醃漬後而加工製成的食品。傳說果脯是明朝時期的御膳房廚師發明的。
而「蜜餞」一詞的由來有多種詮釋,最普遍的說法是相傳在古代丈夫因工作或進京趕考出遠門,妻子就會用糖醃煮的方式製做出愛的醃漬零嘴讓他帶著,用意除了醃漬食品可以保存較久不易腐壞之外,最重要的是讓丈夫帶著最熟悉的家味遊走四方,視為一種甜蜜的餞別,故而得名。
隨著時代變遷,蜜餞除了作為小吃或零食直接食用外,也可以用來放於蛋糕、餅乾、菜餚等中西式創意料理上作為點綴。
品種
生產工藝
生產工藝結合了南北蜜餞的特點:新鮮果蔬→揀選分級→形狀處理→鹽漬與干制→硬化處理→漂洗→漂燙→糖漬→糖煮→冷卻廣式涼果:起源於廣州、汕頭、 潮州一帶,主要是以甘草調香的製品和糖衣類產品為主,已有1000多年的生 產歷史,初以涼果為主,爾後逐漸發展了糖衣類產品。涼果類產品,表面半乾燥或乾燥,干香濃郁,味多酸甜或酸、鹹、甜適口,入口餘味悠長,其代表產品有 陳皮梅、奶油話梅、甘草楊桃等。糖衣蜜餞,質地純潔,表面結有一層白色糖霜,好像澆了一層糖,又稱 「澆糖蜜餞」。其產品表面乾燥,有糖霜,入口甜糯,原果風味濃,產品花色多,風味獨特,其代表產品有 冬瓜糖、 糖藕片、 糖荸薺、 糖橘餅等。 食鹽 醃漬甘草、蔗糖、甜味劑、防腐劑、着色劑、 香精 ↓ ↓ 鮮 果 → 果 胚 → 漂洗脫鹽 → 晾 曬 → 配料液煮製 → 配料液醃漬→曬 干→包 裝→成 品 閩式涼果:起源於福建的廈門、福州、泉州、漳州一帶,這裡盛產橄欖,以此為主要原料而製成蜜餞,故閩式蜜餞是以橄欖製品為代表的蜜餞產品。閩式涼果,表面乾燥或半乾燥,含糖量低,微有光澤感,肉質細膩而緻密,添加香味突出,爽口而有回味。其代表品種有 大福果、 化核嘉應子、 十香果、良友欖、玫瑰楊梅、 青津果、丁香欖、化皮欖等。
質量問題
由於蜜餞由傳統的工藝,經涼曬、烘乾等原因,無法工業化生產,蜜餞的質量安全一直是行業做大做強的主要障礙,主要表現在過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甜味劑,晾曬環境不達標等,不過隨着行業標準的逐步完善, 質量安全認證的實施,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意識到只有優質的產品和誠信的品牌才能立於不敗之地。2008年通過的《蜜餞通則》為企業提供了更詳實的標準依據,為蜜餞標準現代化生產奠定了基礎。
蜜餞不能替代水果
蜜餞、罐頭等水果加工製品常常被一些人當做水果的代替品,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尤其是蜜餞以其香甜的口感更是受到很多孩子的喜歡,但是在這裡也提醒大家,蜜餞在製作過程中,水果所含的維生素C基本完全被破壞,而加工中所用的白砂糖純度可達99.9%以上,如此之純的糖中除了大量熱能之外,幾乎沒有其它營養,而食用大量的糖,還會導致維生素B和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2]。一些蜜餞產品中還含有大量的防腐劑和添加劑,長期食用對身體也存在潛在的危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不要拿蜜餞代替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