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9.70.16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马徐然老师(63)(碧小家) 的原始碼
←
马徐然老师(63)(碧小家)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马徐然老师(63)'''<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8557049/pexels-photo-8557049.pn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马徐然老师(63)》'''是[[中国]]当代作家碧小家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马徐然老师(63)=== 记得是十几年前,我在报社当副刊编辑。有一位基层电视台的记者,不时地给副刊投稿。作者叫张绍山,年龄比我略大两三岁。有一天,他来报社,请我等几位编辑吃饭。其间,他讲了自己中学时代的语文老师马徐然。 他说,马徐然老师,是著名的作家杨沫的女儿。说到杨沫,我自然知道,青年时代还读过她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至于她的女儿,我却一无所知。 绍山描述了当时读“农中”时,与马徐然老师在一起的一些细节——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地处新疆玛纳斯北郊的新湖农场,还是一片盐碱戈壁滩,到处是芦苇和红柳在飘荡。那时,农场没有中学。场里按照国家“半农半读”之办学方针,决定在场里办一所农业中学。农场先从玛纳斯各地招收了80多名小学应届毕业生,然后在场部附近的荒地上选好校址,学生和民工一起开始建校劳动。大家克服重重困难,白手起家,和泥巴,打土块,只用了短短3个月时间,便建起了一所简易校舍,新湖农场的农业中学就这样诞生了。 1965年金秋时节,学校正式开课。此时,马徐然老师来到了“农中”。 当时,马徐然老师大约有二十七八的样子,她身材苗条,皮肤白净,衣着整洁得体,说话时一口京腔,清脆而柔和。她的脸上时常带着微笑,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光泽,透露出其活泼聪慧的性格。她的举止神情,和当地人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同学们听说她是从北京来的,都怀着好奇的心情,纷纷前去她的宿舍探望。 马徐然老师教的是“农中”班的语文课。绍山是“农中”班的班长,自然和马老师接触得机会就多一些。 首先留在绍山记忆里的是:马老师在业余时间,常在她宿舍、在校园树林里拉手风琴。马老师最喜欢拉的是《小路》。绍山特别喜欢听马老师拉这首曲子,绍山和马老师熟悉后,才得知那首曲子是苏联歌曲。他请求马老师把那首歌曲教给“农中”班的学生,可马老师摇摇头说:“不能教。因为苏联与中国关系正紧张呢。” 绍山同学又请求说:“能不能教给我唱!” 马老师想了想,说:“教给你可以,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不能让任何人知道歌词。无人时,只能一人唱唱。” 绍山使劲点点头,答应了马老师的条件。于是,马老师教会了绍山唱苏联歌曲《小路》: 在那一片宽广银色的原野上, 只有一条小路孤零零。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 我的小路伸向远方。 请你带领我吧,我的小路啊, 跟着爱人到遥远的边疆。 …… 马老师拉琴时,全神贯注,手指灵活跳跃,熟练的演奏技艺、优美的音乐旋律,常常吸引绍山同学默立于近前,悄然听她拉琴。有时,马老师拉琴,绍山同学便在心里默唱着《小路》。不知为什么,马老师一拉这首歌曲,总是泪光闪闪。 每当夜深人静时,马老师的手风琴曲在校园、在荒寒的夜空、在绍山的心头,不断地回荡着,回荡着,是那样地深入人心。 一位京城才女啊,你为何千里迢迢来到边陲的穷乡僻壤教书呢? 这件事让绍山同学不得其解。不过,绍山同学还是从马老师那里得到了一星半点的关于马老师的身世。一次学校放寒假时,马老师要回北京[[探亲]]。临走前,她把绍山同学叫到她的宿舍,让他帮她看家。她一边[[整理]]东西,一边和[[绍山]]同学唠家常。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绍山同学已经赢得了马老师的[[信任]],她非常喜欢这位小班长[[憨厚]]、纯朴的品质。当绍山同学问起她为何来这里[[教书]]时,她淡淡地笑了笑,从抽屉拿出一张《人民日报》,指着上面的一张照片对他说:“这是我[[母亲]],她叫杨沫。这张照片,是她参加[[亚非]]作家会议时拍照的。”然后,她有点[[自豪]]地补充了一句:“我母亲是一位作家。” 说着,她从书架上拿出一本《青春之歌》的小说给绍山同学看。她还说,她是为了响应祖国的号召,才到最艰苦的地方来锻炼的。 听着马老师那[[轻声细语]]的话语时,绍山同学的心头涌起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酸涩情感。从那天起,绍山同学对马老师更加尊敬了。 绍山同学回忆说,马老师课讲得好。每当讲到战争年代英雄人物的可歌可泣事迹时,她慷慨陈词,常常使同学们激动得泪流满面。当她讲到《白杨礼赞》、《荷塘月色》、《背影》等散文名篇,尤其是讲到《背影》时,她在叙述朱自清描写父亲的那一段句子——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青布棉袍,蹒跚地穿过铁道,艰难地攀上月台,为他去买桔子的背影时,马老师的眼泪顿然止不住地扑漱漱流了下来。 <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碧小家,陕西省合阳县小学教师,热爱读书。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马徐然老师(63)(碧小家)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