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貝聿銘 | |
---|---|
貝聿銘生活照 | |
出生 |
中國廣州 | 1917年4月26日
逝世 | 2019年5月16日 | (102歲)
國籍 | 美國 |
別名 | Ieoh Ming Pei |
職業 | 建築設計師 |
活躍時期 | 1939年至今 |
知名於 | 現代建築大師 |
知名作品 |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香港中銀大廈、北京香山飯店、日本美秀美術館、蘇州博物館、盧浮宮金字塔等 |
貝聿銘(英語:Ieoh Ming Pei;署名:I. M. Pei,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16日),華裔建築大師,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後,美籍華人建築師。
曾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建築學。貝聿銘榮獲了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立茲克獎,1986年雷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1994年中國建築學會傑出成就金獎, 2003年國家設計獎之終身成就獎等諸多獎項。
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他的代表建築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伊斯蘭藝術博物館、香港中國銀行大廈、中國香山飯店等,因此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2019年5月16日,貝聿銘於美國曼哈頓的家中逝世,享年102歲。[1]
早年生活
民國初年,貝聿銘之父貝祖貽參與籌組中國銀行。民國四年(1915年),貝祖貽調任中國銀行廣東分行,攜妻女離開故鄉蘇州,遷往廣州市,兩年後(1917年)的4月26日,貝聿銘於廣州出生[2]。
民國七年(1918年),貝祖貽為逃避政爭,舉家移居香港[2],設立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出任總經理,貝聿銘的弟妹皆在香港出生[3],他在香港度過童年,入讀聖保羅書院。
民國十六年(1927年)貝祖貽獲政府諒解,出任中國銀行上海分行經理,一家人就搬到上海。貝聿銘初中就讀上海青年會中學,高中畢業自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應祖父貝理泰要求,貝聿銘每年暑假會回蘇州,入住祖宅獅子林。蘇州園林的生活經驗,影響到貝聿銘日後的設計哲學:「人與自然共存」、「家庭的真正含義:內聚力和歷史」[4]。
貝祖貽公務繁忙,貝聿銘與姊弟妹主要由母親負責照顧教養。貝聿銘之母是虔誠的佛教徒,待人熱情,交友廣闊,貝聿銘深受其影響[4]。民國十八年(1930年)貝聿銘13歲時,母親罹癌過世,對他及其家人帶來重大打擊,其父為忘亡妻傷痛遠走歐洲,後奉派出任中華民國駐義大利公使[4]。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8歲的貝聿銘負笈美國,先在賓州大學攻讀建築,後轉往麻省理工學院,1940年取得麻省理工學院建築學士學位,1946年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學位,1954年成為美國公民[5]。
建築師貝聿銘曾獲有建築界諾貝爾獎美譽的普利茲克獎,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最後大師」,羅浮宮金字塔是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作品之一。(圖取自羅浮宮網頁presse.louvre.fr)[1]
貝聿銘建築作品[2]
香港中銀大廈是建築師貝聿銘作品,他曾說最大的挑戰是以有限的預算,興建一幢可以抵禦紐約2倍及洛杉磯3倍風力的摩天大樓。(中央社檔案照片)[3]
2006年開館的「蘇州博物館」西部新館,將蘇州古城的獨特性,搭配現代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讓建築與周遭環境相協調,號稱是貝聿銘「封刀之作」。(圖取自蘇州博物館網站www.szmuseum.com)[4]
台中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升格為國定古蹟,4月26日獲頒證書,這天也是教堂設計者之一的建築師貝聿銘102歲生日。中央社記者趙麗妍攝 108年4月26日[5]
八里垃圾焚化廠建築物外觀出自國際名建築設計師貝聿銘之手,雄偉壯觀,背山面海,景色極為優雅。(中央社檔案照片)[6]
建築大師貝聿銘辭世,享嵩壽102歲。圖為貝聿銘1968年在台北留影。(中央社檔案照片)[7]
法國羅浮宮前金字塔是建築師貝聿銘設計作品。(中央社檔案照片)[8]
美國國家藝廊東廂也是建築師貝聿銘代表作品之一。[9]
華裔美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今年慶祝落成30年,從飽受非議到如今的建築之光,是建築融合現代與古典的範例。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巴黎攝 108年5月17日[10]
貝聿銘於1972年開始設計興建達拉斯市政廳,是一座現代主義風格建築。(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作者Kent Wang,CC BY-SA 2.0)[11]
羅浮宮金字塔是貝聿銘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作品之一。(圖取自Pixabay圖庫)[12]
(圖取自滋賀美秀博物館網站miho.or.jp)[13]
卡達伊斯蘭藝術博物館融合幾何圖形,來自屋頂的自然光線返影,形成室內照明 。(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作者Shahin Olakara,CC BY-SA 4.0)[14]
職業生涯
貝聿銘自哈佛大學畢業後,1948年加入地產商齊氏威奈公司(Webb and Knapp),擔任建築部總監(Architecture Director)一職。1955年,貝聿銘取得齊氏集團的協議成立I.M. Pei & Associates聯合事務所,經兩度更名後成為Pei Cobb Freed & Partners聯合事務所[6]。事務所共從事過114件設計案,其中66件是貝聿銘負責。
貝聿銘早期的作品有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的影子,不過他不像密斯以玻璃為主要建材,而是採用混凝土,如紐約富蘭克林國家銀行、鎮心廣場住宅區、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歷練累積了多年的經驗,貝聿銘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質,作品趨向於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當以全國大氣研究中心、達拉斯市政廳,等皆屬此方面的經典之作。貝聿銘擺脫密斯風格當以甘迺迪圖書館為濫觴,幾何性的平面取代規規矩矩的方盒子,蛻變出雕塑性的造型。身為齊氏威奈公司專屬建築師,貝聿銘有機會從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設案,並從這些開發案獲得對土地使用的寶貴經驗,使得他的建築設計不單考慮建築物本身,更關切環境提陹到都市設計的層面,著重創造社區意識與社區空間,其中最膾炙人口的當屬費城社會嶺住宅社區一案,而他們所接受的案子是以辦公大樓與集合住宅為主。
貝聿銘人生中的低谷是波士頓漢考克大廈的玻璃幕牆脫落,當時他和他的合伙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建築融合自然的空間觀念,主導著貝聿銘一生的作品,如全國大氣研究中心、伊弗森美術館、狄莫伊藝術中心雕塑館與康乃爾大學姜森美術館等。這些作品的共同點是內庭,內庭將內外空間串連,使自然融於建築。到晚期內庭依然是貝聿銘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唯在手法上更着重於自然光的投入,使內庭成為光庭,如香山飯店的常春廳、紐約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廳、香港中銀大廈的中庭、紐約賽奈醫院古根漢館、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與比華利山創意藝人經濟中心等。光與空間的結合,使得空間變化萬端,「讓光線來作設計」是貝聿銘的名言。他持續地對形式、空間、建材與技術研究探討,使作品更多樣性、更優秀。
貝聿銘所獲的重要獎項包括1979年美國建築師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築學院金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1989年第一屆日本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及里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Medal of Liberty),2009年獲得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金獎等等。
貝聿銘—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貝聿銘,現代建築史的傳奇人物,他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等,在將建築人格化的同時為其注入東方的詩意,被稱為「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
貝聿銘一生作品無數,尤其是1979年落成的肯尼迪圖書館,由於設計新穎、造型大膽,在建築界引起轟動,被公認是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
作為華人建築師,貝聿銘為中國設計了多座經典的建築,包括中國銀行總部、香山飯店、香港中銀大廈等。
從巴黎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到卡塔爾多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從中國的香山飯店再到日本的美秀美術館,貝聿銘從東方和西方兩種截然的文化土壤中汲取了精華,又遊刃有餘地在兩個世界裡穿越。
作為建築巨匠,貝聿銘傾盡一生的時間,只為向世人呈現最美、最極致的設計,為世界留下了永恆的美。
榮譽與獎項
學術
- 1940年,麻省理工學院「阿爾法羅池獎章」(MIT Alpha Rho Chi Medal)
- 1940年,麻省理工學院遊學獎學金(MIT Traveling Fellowship)
- 1940年,麻省理工學院「建築師學會獎章」(MIT AIA Medal)
- 1951年,惠爾賴特遊學獎學金(Wheelwright Traveling Fellowship)
- 1975年,獲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終生院士
- 1978至80年,當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首位建築師背景的院長
- 1979年,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校長院士
- 1984年,成為法蘭西藝術院(L'Académie des Beaux-Arts de France)外籍院士
- 1993年,獲選為英國皇家藝術學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名譽院士
- 1997年,獲選為法國建築學院(L'Académie d'Architecture de France)海外院士
專業
- 1961年,美國藝術文學院「阿諾·布魯納獎」(The Arnold Brunner Award)
- 1963年,美國建築師學會紐約分會「榮譽獎章」(The Medal of Honor)
- 1970年,美國波士頓國際學院「金門獎」(Golden Door Award)
- 1976年,美國「湯瑪斯·傑佛遜記念獎章」(The Thomas Jefferson Memorial Medal),表揚其「對建築領域的卓越貢獻」(for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 1978年,美國室內設計師協會「埃爾希·德·沃爾夫獎」(Elsie de Wolfe Award)
- 1979年,美國藝術文學院「建築學金獎」(The Gold Medal for Architectur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 1979年,美國建築師學會金獎(AIA Gold Medal)
- 1981年,法國建築學院「建築學金獎」(La Grande Médaille d'Or)
- 1981年,美國紐約市「藝術文化類市長榮譽獎」(The Mayor's Award of Honor for Art and Culture)
- 1981年,美國國家藝術委員會「榮譽金獎」(Gold Medal of Honor)
- 1983年,普利茲克獎
- 1989年,日本高松宮殿下記念世界文化賞「建築終身成就獎」
- 1990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獎」
- 1991年,美國柯爾貝爾基金會「卓越首獎」(First Award for Excellence)
- 1994年,以色列貝扎雷藝術與設計學院(Bezalel Academy of Art and Design)「藝術與文學類耶路撒冷獎」(Jerusalem Prize for Arts and Letters)
- 1994年,中國建築學會「傑出成就金獎」(Gold Medal for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Architecture)
- 1994年,美國紐約州政府「藝術獎」(New York State Governor's Arts Award)
- 1996年,義大利「新世紀金玫瑰國際獎」(Premio Internazionale Novecento La Rosa d'Oro)
- 1996年,美國紐約市政藝術協會「賈桂琳·甘迺迪·歐納西斯獎章」(Jacqueline Kennedy Onassis Medal)
- 1997年,美國布朗大學「獨立獎」(Independent Award)
- 1998年,美國麥克杜威部落「麥克杜威獎章」(Edward MacDowell Medal)
- 1999年,美國紐約市歷史地標保存中心「文化桂冠獎」(Cultural Laureate)
- 2001年,美國哲學會「湯瑪斯·傑佛遜藝術、人文、社會科學卓越成就獎章」(The Thomas Jefferson Medal for Distinguished Achievement in the Art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2003年,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庫珀·休伊特國家設計博物館「國家設計獎之終身成就獎」(National Design Award: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 2003年,美國國家房屋博物館「亨利·C·特納獎」(Henry C. Turner Prize),表揚其「對建造技術創新的貢獻」(for Innovation i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 2006年,德國埃爾文·維克特基金會「東方與西方獎」(Orient und Okzident Preis)
- 2009年,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皇家金獎 (Royal Gold Medal)
勳章
- 1984年,獲法國政府授與藝術及文學勳章司令勳位
- 1988年,獲法國密特朗總統授與法國榮譽軍團勳章騎士勳位
- 1993年,升格為軍官勳位
- 1988年,獲美國雷根總統授與美國國家藝術勲章
- 1993年,獲美國布希總統授與美國總統自由勳章
主要作品
- 1956年-1963年:臺灣臺中市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與陳其寬共同設計,由陳其寬執行)
- 1961年-1967年:美國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國家大氣研究中心
- 1962年:加拿大蒙特利爾瑪莉亞城廣場 (Place Ville-Marie)
- 1967年:香港中文大學校園設計(外聘顧問)
- 1968年-1974年: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基督科學教會中心
- 1968年:美國紐約州雪城埃弗森藝術館
- 1969年:美國印地安納州哥倫布克萊奧羅傑斯紀念圖書館
- 1970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5年由香港著名建築師嚴迅奇負責翻修設計;而兩次擴建由關善明建築師事務所設計)
- 1971年: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海港大樓(Harbor Towers)
- 1972年:美國得克薩斯州達拉斯達拉斯市政廳
- 1973年:美國紐約州伊薩卡康乃爾大學約翰遜藝術館
- 1974年-1978年: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
- 1976年: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羅徹斯特大學,紐約時報選為當時全美最佳的前十大學生活動中心建築
- 1977年: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漢考克大廈,當時單塊玻璃面積最大的全玻璃幕牆建築,由於當時玻璃幕牆的技術不夠成熟,大廈建成初期曾經出現過玻璃脫落的事故,後經過技術改進得以解決。
- 1978年-1982年:美國印第安納州布盧明頓印第安納大學美術館
- 1979年-1986年:美國紐約州紐約市賈維茨會展中心
- 1981年: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敦摩根大通大廈
- 1982年:中國北京香山飯店,該飯店是外國建築師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國大陸建築界對中國傳統建築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大討論。
- 1982年-1990年:香港中銀大廈,當時的香港第一高樓,建築面積是諾曼·福斯特設計的香港滙豐總行的兩倍,而造價不及其五分之一。
- 1985年: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威斯納館(Wiesner Building)
- 1989年:法國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紀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個不是經過投標競賽而由法國總統密特朗親自委託的工程。
- 1990年:德國柏林德國歷史博物館新翼
- 1995年:中國北京中國銀行總行
- 1996年-1997年:日本滋賀縣甲賀市美秀美術館
- 1998年: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搖滾音樂名人堂
- 2002年:中國大陸江蘇蘇州蘇州博物館
- 2004年:美國華盛頓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國大使館
- 2006年:澳門澳門科學館
- 2006年-2008年:卡達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相關影片
參考文獻
- ↑ 華人建築傳奇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 BBC. 2019-05-17 [2019-05-18].
- ↑ 2.0 2.1 大潮下的貝家——一個600年望族90年的變遷. 工成網. [2009-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18).
- ↑ Ieoh Ming Pei. World of Biography. [2009-07-01].
- ↑ 4.0 4.1 4.2 與貝聿銘對話. [2009-07-02].
- ↑ I. M. Pei.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2009-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18).
- ↑ Biography (I.M. Pei 1983 Laureate).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2009-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8).
- ↑ Curriculum Vitae of I. M. Pei.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2009-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