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九·一八”闲走(林徽因诗歌)」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作者简介
 
行 44: 行 44: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糅合得浑然一体。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ref>[https://www.sohu.com/a/273760167_570559 林徽因的十大彩色照片,张张惊艳,仿如一场视觉盛宴!]</ref>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糅合得浑然一体。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ref>[https://www.sohu.com/a/273760167_570559 林徽因的十大彩色照片,张张惊艳,仿如一场视觉盛宴!]</ref>
  
 在文学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筑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诗中,就以古塔檐边无数风铃转动的声音,比喻笑声的清脆悦耳,直上云天,既贴切,又新颖,别具一格。由于她兼通文理,在建筑学和文学创作上都显露出惊人的才华,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誉,被列入当时出版的《当代中国四千名人录》。
+
 在文学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筑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诗中,就以古塔檐边无数[[ 风铃]] 转动的声音,比喻笑声的清脆悦耳,直上云天,既贴切,又新颖,别具一格。由于她兼通文理,在建筑学和[[ 文学]] 创作上都显露出惊人的才华,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誉,被列入当时出版的《当代中国四千名人录》。
  
 
===文学===
 
===文学===
 
 在当时,知识分子是社会少数、精神贵族,像林徽因这样受过良好教育才貌出众的女子,更是凤毛麟角。她承认自己是受双文化教育长大的,英语对于她是一种内在思维和表达方式、一种灵感、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中西文化融合造就了一个“文化林徽因”。她是诗人,一生写过几十首诗,在诗歌创作上受徐志摩影响很明显,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在当时,知识分子是社会少数、精神贵族,像林徽因这样受过良好教育才貌出众的女子,更是凤毛麟角。她承认自己是受双文化教育长大的,英语对于她是一种内在思维和表达方式、一种灵感、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中西文化融合造就了一个“文化林徽因”。她是诗人,一生写过几十首诗,在诗歌创作上受徐志摩影响很明显,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在文学方面,林徽因著述甚多,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代表作有《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诗集》(1985年)等。1931年3月,林徽因到香山双清别墅附近平房养病。先后发表诗《那一晚》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个夏夜》《笑》《深夜里听到乐声》《情愿》及短篇小说《窘》,《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另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
+
 在文学方面,林徽因著述甚多,包括[[ 散文]] 、诗歌、[[ 小说]] 、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代表作有《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诗集》(1985年)等。1931年3月,林徽因到香山双清别墅附近平房养病。先后发表诗《那一晚》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个夏夜》《笑》《深夜里听到乐声》《情愿》及短篇小说《窘》,《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另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於 2024年5月24日 (五) 22:58 的最新修訂

作品原文

天上今早蓋着兩層灰,

地上一堆黃葉在徘徊;

惘惘的是我跟着涼風轉,

荒街小巷,蛇鼠般追隨!


我問秋天,秋天似也疑問我:

在這塵沙中又掙扎些什麼,

黃霧扼住天的喉嚨,

處處僅剩情緒的殘破?


但我不信熱血不仍在沸騰,

思想不仍鋪在街上多少層;

甘心讓來往車馬狠命的軋壓,

待從地面開花,另來一種完整。


暑中在山東鄉間步行,二十五年夏

載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詩刊》第三期

作者簡介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林徽音,出生於浙江杭州,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中國近現代傑出的建築師詩人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領導小組成員,梁思成妻子。[1]

林徽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主要設計者,主要文學作品有《你是人間四月天》《九十九度中》等。1955年4月1日,林徽因逝世。[2]

在民國時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藝比蕭紅張愛玲等顯得更全面一些,人生際遇也更幸運。她不僅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繪畫、翻譯等方面成就斐然。[3]

她幾乎標誌一個時代的顏色,出眾的才,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個春天的童話,幸福而浪漫。[4]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築學家的科學精神和作家的文學氣質糅合得渾然一體。她的學術論文和調查報告,不僅有嚴謹的科學內容,而且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和讚美祖國古建築在技術和藝術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5]

在文學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築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詩中,就以古塔檐邊無數風鈴轉動的聲音,比喻笑聲的清脆悅耳,直上雲天,既貼切,又新穎,別具一格。由於她兼通文理,在建築學和文學創作上都顯露出驚人的才華,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譽,被列入當時出版的《當代中國四千名人錄》。

文學

在當時,知識分子是社會少數、精神貴族,像林徽因這樣受過良好教育才貌出眾的女子,更是鳳毛麟角。她承認自己是受雙文化教育長大的,英語對於她是一種內在思維和表達方式、一種靈感、一個完整的文化世界。中西文化融合造就了一個「文化林徽因」。她是詩人,一生寫過幾十首詩,在詩歌創作上受徐志摩影響很明顯,但又有自己的特點。

在文學方面,林徽因著述甚多,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作品。代表作有《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詩集》(1985年)等。1931年3月,林徽因到香山雙清別墅附近平房養病。先後發表詩《那一晚》 《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個夏夜》《笑》《深夜裡聽到樂聲》《情願》及短篇小說《窘》,《一天》《激昂》《晝夢》《瞑想》等詩篇幾十首;話劇《梅真同他們》;短篇小說《窘》。另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陽光》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