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禹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2月13日 (四) 14:42 由 Kongde001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两度贬谪
前往: 導覽搜尋

劉禹錫



圖片來源互動百科
夢得
出生 772年
逝世 842年
籍貫 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
配偶 薛氏
親屬

父親:劉緒
母親:盧氏
子:劉咸允(字孟郎)、劉同(字侖郎)

File:劉禹錫像.JPG
白帝城劉禹錫像

劉禹錫(772年-842年),河南洛陽人,夢得,祖先來自北方,自言出於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又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唐朝著名詩人,中唐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因曾任太子賓客,故稱劉賓客,晚年曾加檢校禮部尚書秘書監等虛銜,故又稱秘書劉尚書

生平

劉禹錫一生的經歷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1. 代宗大曆七年(772年)到德宗貞元六年(790年):他19歲前的少年時期;
  2. 德宗貞元七年(791年)到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從他20歲到34歲走上仕途,參加政治革新時期;
  3. 憲宗元和元年(806年)到敬宗寶曆二年(826年):從他35歲到55歲的貶謫時期;
  4. 文宗大和元年(827年)到武宗會昌二年(842年):從他56歲到71歲去世的晚年時期。

家世及早年

近人卞孝萱提出劉禹錫是匈奴後裔,出生於嘉興的新說,據鄧聲斌考證其父劉緒遭遇安史之亂,舉族東遷定居彭城

依據《元和姓纂》:「【廬陵】漢長沙定王后,生安成侯倉(劉蒼),子孫徙焉。梁安成內史劉元偃,代居吉州,雲其後也。曾孫紹榮,吉州刺史。孫行昌,左司員外。孫淑(漵),殿中御史。淑生禹錫,屯田員外郎。」以及出土的《唐邢州司法劉光墓誌》:「君諱光,字行口,沛國彭城人也。曾祖乾宗,平坊二州刺史、宜春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祖紹榮,雲穎吉三州刺史,藁城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父霸,太常主簿,遷侍御史。解褐拜桂府參軍、泉州司法、潞州司倉、邢州司法,襲藁城縣開國男。春秋六十二,以開元十年十二月十八日終於洛陽縣思恭里之私第。以開元十一年正月十日旋窆於河南縣龍門鄉平原,禮也。嗣子庭。」可知劉禹錫郡望沛國彭城,祖籍江西吉州(廬陵),但他卻自稱中山人,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舊唐書劉禹錫傳云:「祖雲。父漵,仕歷州縣令佐,世以儒學稱。」

七世祖劉亮北魏冀州刺史,隨北魏孝文帝遷入洛陽,父親劉緒,為避安史之亂,寓居嘉興。劉禹錫生於嘉興(當時屬蘇州)。劉禹錫幼年即開始學習寫詩,19歲之前沒有離開過江南

出仕與改革

德宗貞元九年(793年),劉禹錫與柳宗元同榜登進士,又舉博學宏詞科,授太子校書,升監察御史。此時劉禹錫銳意仕途,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與柳宗元等參加主張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團。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德宗病死,順宗即位,王叔文集團在皇帝支持下,為解決當時日趨嚴重的社會問題,發動了永貞革新。劉禹錫深受王叔文器重,表現出卓越的才幹,對當時的朝廷有較大的影響力。

兩度貶謫

唐順宗即位不久,中風病重,不能發聲,宦官俱文珍劉光琦等人聯合西川節度使韋皋荊南節度使裴鈞等逼宮,迫使唐順宗禪讓予太子李純,史稱永貞內禪李純即位,是為唐憲宗,由於藩鎮和宦官集團的壓力,王叔文永貞革新宣告失敗,王叔文被賜死,劉禹錫被貶為連州刺史,行至荊南,又改授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與劉禹錫一同被貶的共有八人,史稱「八司馬」。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期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在被貶期間,劉禹錫接觸到民間風俗,作《竹枝詞》十餘篇,並深感不得志,創作《問大鈞》、《謫九年》等詩賦數篇。

元和九年(815年),劉禹錫與柳宗元等人一起被召回長安,欲任南省郎。但是劉禹錫在遊覽玄都觀時,作《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又名《玄都觀桃花》),諷刺時政,招致不滿,不久又被貶為播州刺史。

後經御史中丞裴度以其母年邁為由說情,改授連州刺史。因為思想的極度苦悶,劉禹錫開始將佛法作為自己的精神寄託,與僧人多有往來,但並沒有陷入消極的精神狀態中。元和十四年,劉禹錫母親去世,遂回洛陽守喪。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授夔州刺史。長慶四年,調任和州刺史。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年)冬卸任,並於次年春返洛陽,再次遊覽玄都觀,作《再游玄都觀》詩,表達對權貴的蔑視與自己決志。

晚年

劉禹錫於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入朝,任東都尚書省主客郎中,因裴度推薦,兼集賢殿學士。大和三年,改官禮部郎中,仍兼集賢殿學士。大和五年(831年),裴度罷知政事,劉禹錫也被外放,任蘇州刺史。大和八年,任汝州刺史。大和九年改同州刺史。開成元年(836年)秋,劉禹錫因患足疾,改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1],與白居易、裴度寫詩唱和。後曾加檢校禮部尚書秘書監等虛銜。晚年多病,會昌二年(842年)秋逝世,享年71歲[2]。臨終前寫文章《子劉子自傳》。

劉禹錫墓

  • 劉禹錫墓位於河南鄭州滎陽城東二十里舖鄉(今豫龍鎮)狼窩劉村南高地上,古稱檀山。墓北距鄭州至上街公路約70米,坐北面南,有圓形土冢,冢高約有7.5米,周長約有20米。據民國《滎陽縣誌》載:「劉禹錫墓在檀山。」

文學成就

詩歌

劉禹錫擅於寫詩,詩風樸實流暢,其詩作受到當時的眾多詩人及民眾的喜愛[3],其與白居易的交情甚篤[4]。今存詩八百餘首,內容豐富,一部分是反映人民生活、抨擊社會現實的作品,一部分是詠史、懷古、抒情的作品,一部分是融入民歌風情、民間景況的作品,還有一些描繪山川風光的作品。由於他重視友情,與友人酬唱的作品也非常多。

所作多首《柳枝詞》《竹枝詞》《楊柳枝詞》融入民歌特色,廣為傳唱。

《竹枝詞》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兩首政治諷刺詩,與他一生政治遭遇有關,從中可見他的性格,亦是重要作品。

《玄都觀桃花》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再游玄都觀》

予貞元二十一年為尚書屯田員外郎,時此觀中未有花木。是歲出牧連州,尋貶朗州司馬。居十年,召還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紅桃滿觀,如爍晨霞,遂有詩以志一時之事。旋又出牧,於今十有四年,得為主客郎中。重遊茲觀,蕩然無復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於春風,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後游。時大和二年三月。[5]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詠古詩、懷古詩中多有佳作,如《烏衣巷》《西塞山懷古》《金陵懷古》等。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西塞山懷古》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韻文

陋室銘》是韻文中借物抒情的名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6]。該文被中國大陸初中語文教科書,與中華民國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中收錄[7]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散文

劉禹錫在唐代古文運動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他鄙棄駢體文,認為文章應該是「見志之具」[8],重視論說文,騷賦也比較有特色。其中最有分量者如《天論》、《華佗論》、《明贄論》等。

評價

文學方面,劉禹錫是中唐文壇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韓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等同時,尤以詩歌著名,與白居易交好,合稱「劉白」,多有詩歌應酬。白居易稱他為「詩豪」,相當推崇。政治方面,劉禹錫是王叔文永貞革新這一歷史事件的重要參與者。他熱愛生活,關注民生,具有不屈的鬥爭精神,這些特點在他的政治主張和文學作品中都有體現。

相關研究文獻

史略傳記

舊唐書》、《新唐書》中均有《劉禹錫傳》,唐、宋人筆記中也記載了他的一些軼事。

作品集

  • 《劉禹錫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分析評價

  • 《劉禹錫評傳》,卞孝萱、卞敏,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 《劉禹錫叢考》,卞孝萱,巴蜀書社,1988年版
  • 《劉禹錫及其作品》,蘆荻、朱帆,時代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
  • 《劉禹錫謫居武陵》,戴至傳,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年版
  • 《論劉禹錫詩的歷史地位》,蕭瑞鋒,《人民大學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6年第1期
  • 《試論中唐政治革新對劉禹錫詩歌創作的影響》,邵之茜,《人民大學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10期
  • 《劉禹錫對遷謫文學傳統的突破》,劉夢初,《人民大學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3年第4期

參考文獻

  1. 新唐書·列傳第九十三》(卷一百八十一):「俄分司東都。宰相裴度兼集賢殿大學士,雅知禹錫,薦為禮部郎中、集賢直學士。度罷,出為蘇州刺史。以政最,賜金紫服。徙汝、同二州。遷太子賓客,復分司」。
  2. 新唐書·列傳第九十三》(卷一百八十一):「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二,贈戶部尚書。」
  3. 新唐書·列傳第九十三》(卷一百八十一):「禹錫恃才而廢,褊心不能無怨望,年益晏,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適。素善詩,晚節尤精,與白居易酬復頗多。居易以詩自名者,嘗推為『詩豪』,又言:『其詩在處,應有神物護持。』」
  4.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一十》(卷一百六十四):「禹錫晚年與少傅白居易友善,詩筆文章,時無在其右者。」
  5.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一十》(卷一百六十四):「其前篇有「玄都觀里桃千樹,總是劉郎去後栽」之句,後篇有「種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劉郎又到來」之句,人嘉其才而薄其行。」
  6. 《陋室銘》在劉禹錫諸集均未見收錄,後人質疑為託名之偽作。唐代崔沔亦有《陋室銘》一文。參見《文學遺產》,1987年,第6期,吳汝煜《談劉禹錫陋室銘》。
  7. 超狂國文課本!劉禹錫臉書+白居易按讚 網友推爆
  8. 劉禹錫·《獻權舍人書》:「乃今道為施於人,所蓄者志。見志之具,匪文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