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萧何

风清扬讨论 | 贡献2019年8月25日 (日) 11:23的版本 (new key for Category:农民起义人物: "汉" using HotCat

萧何(前257年-前193年),沛县(今中国江苏省沛县)人。是朝初年丞相西汉初年政治家。谥号文终侯”,汉初三杰之一。辅助汉高祖刘邦建立政权。

萧何
名臣、谋士
萧何
国家 秦、汉
时代 秦末→ 西汉
主君 刘邦
姓名 萧何
籍贯 沛县
后世称号 汉初三杰
出生 前257年
丰县
逝世 前193年

目录

生平

早年生活

萧何出生于丰县,早年在沛县任沛县狱吏。秦末佐刘邦起义。沛县时代,萧何为主吏,刘邦曾担任亭长,为其下属。萧何与汉高祖刘邦、曹参樊哙皆为沛县人,但萧、曹二人已当上官吏,县中多有好名声,刘、樊二人之地位相当于地痞,在乡里父老眼中地位大有不同[1]。刘邦任亭长时,常犯错,萧何皆袒护刘邦为其掩过,刘邦也很感激,与萧何关系良好。[2]萧何在沛县为县令所倚重的主要官僚,但萧何曾经拒绝来自秦朝中央提出的仕宦机会。当时秦国御史来到沛县察看各郡国事务实行情形,并召唤沛县各个从事事务的人问话。萧何头头是道,上论泗水周边情势,而以各项历史典故作终,为秦国御史评为第一。秦国御史想要征召萧何进入秦国朝中侍宦,萧何坚拒,因此仍留在沛县继续主吏的工作。[3]

反秦战事

西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假托太子扶苏楚国将军项燕名号,发动了大泽起义,反抗秦朝,各地纷纷出现响应者,天下大乱。萧何和曹参、樊哙、周勃等沛县人士聚集商议应如何面对。沛县县令原本听从萧何、曹参的意见,认为应该从天下大势反秦,不料却马上反悔,打算将萧、曹二人以反贼罪名逮捕献给秦国官员。此时,担任亭长的刘邦已纵放囚犯,开始反秦起义,萧、曹二人与刘邦里应外合,杀了沛县县令而反秦,萧、曹二人因地位较高,原被推为首领,但两人却有所顾忌,乡中父老卜筮,认为刘邦最适合[1],因此推举刘邦为沛县反抗军首领,萧何、曹参成为其臣子。

刘邦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银财宝,萧何却独入府库内寻找秦国各种内政资料,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户口,并知民间疾苦,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使刘邦对于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等都能了若指掌。因刘邦先攻下咸阳,平定秦国,项羽先发后至,意图攻击刘邦取咸阳城,刘邦于是向项羽谢罪,表明自己不应急于立功,抢在抗秦军主帅之先,并将统治权让予项羽。项羽接管后,即屠、烧咸阳城[2],而萧何必须随同刘邦离开咸阳城。

楚汉相争

入咸阳取得秦朝律令图书

楚后怀王让刘邦攻取关中,刘邦攻入咸阳,诸将都忙著想抢金、帛、财物。萧何独自先收集秦丞相御史所收纳的律令图书。项羽与诸侯在咸阳屠杀、焚城而去,封刘邦为汉王,刘邦以萧何为丞相,刘邦之所以具知天下关塞,户口的资料,民生疾苦,都是因为萧何收纳了秦朝的图书资料。

推荐韩信

萧何认同韩信的才干,向刘邦推荐,但刘邦一时还未重用。在刘邦进汉中南郑的时候,韩信认为萧何已经推荐过,刘邦不会重用他而逃离。萧何听到消息,来不及报告刘邦就追上去,就是后世所称的“萧何月下追韩信”。追回韩信后,萧何极力推荐他担任大将军。

镇抚关中

楚汉相争时,萧何留守关中,为法令约束,侍奉太子盈,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每每后勤支援刘邦,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2]

汉朝初立

论功行赏位次第一

汉代建立后,以他功最高封为侯,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户。许多功臣见到萧何受封第一,甚为不悦,向刘邦抱怨道:“我们像狗像马一样地作战,在战事中出生入死,冒著性命危险,徒然增加的是自己身上的伤痕。为什么萧何一个文弱书生,拿著一支笔,动动嘴巴大放厥词,居然论功是第一?这又是什么道理!”刘邦说:“你们懂得狩猎的道理吗?知道猎犬的作用吗?今天诸将你们就好像负责追踪的猎狗,但是发现猎物踪迹,并指挥猎狗追杀的人,是萧何!而且你们只以个人身份追随我,但萧何是全家亲族都为我卖命,我不能忘记他的功劳。”群臣听到后都没有怨言。[2]

群臣又认为猛将曹参军功无数,应列第一,但刘邦仍较属意萧何。关内侯鄂君于是进谏:“群臣当然也没有错。曹参的确有野战略地之功,但楚汉相争五年,却失军亡众,丧失不少兵将。但是萧何却从关中遣军补足士兵的不足,不是萧何,汉军早就折损所有兵卒了。楚汉相争在荥阳时,汉军面临缺粮危机,萧何利用关中的漕运,使得我们都有兵粮可吃。虽然萧何没有随军,却守在关中支援,形同随时陪伴陛下一般,这应该是万世之功。我认为论功应该是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高祖曰:“你说的没错。”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给锦带,允许萧何可以配剑,穿鞋子上殿,入朝拜见汉王不用行趋礼。[2]

萧何任丞相定法制

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增加《户律》、《兴律》、《厩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高祖十一年,陈豨谋反,刘邦回军遇平定,此时吕后用萧何的计谋把韩信骗入宫内,声称有人密告他与陈豨共谋,将韩信诛杀,刘邦回来时听说韩信已死,于是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后世有名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韩信的成、败都是萧何一手造成的。

晚年

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征陈豨时,萧何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被拜为相国,同时派了五百名士兵以保护之名就近监视;翌年征英布时,又不断派人探问萧何动向。萧何为了避免高祖猜忌,听从门客建议拒绝封赏,更强占民地自毁声誉,试图避开被杀害的危机。但当高祖让萧何向民谢罪时,萧何又忍不住请高祖将上林苑闲置的土地开放给贫苦百姓耕种,高祖怀疑他收买民心愤而回绝,并以勾结富商、谋盗国土的罪名将萧何予以囚禁,所幸获得其他官员直谏才得以释放。

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逝世。萧何一向很避讳与曹参相比能力,病危时,推荐曹参继任相国。[2]

人物逸话:请命入苑风波

高帝十一年,刘邦征陈豨时听说韩信已死后,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并派兵卒五百人为萧何贴身侍卫。群臣都不住向萧何道喜,召平却深以为惧,于是向相国说:“祸害自此开始了。现在淮阴侯刚刚才因谋反伏诛,陛下在外征战,相国你留守京中没有战功却得封赏,是因为怀疑你有二心。陛下给你配置卫士,实在是为了防备监视你而不是宠信你。我劝你拒绝所有封地,并且将自己的私有财产献出用作汉军军费。”萧何听从召平劝谏,刘邦非常高兴。[2]

高帝十二年秋天时,黥布谋反,刘邦屡屡遣使问相国在做什么,萧何表示愿谨守本份以奉公,并像陈豨谋反时一样捐献家财充作军需。有人向相国劝说:“我看萧氏距离灭族不久了。你以相国居功第一,陛下再没有什么能封赏于你。自你初入关中以来,已得到十多年的好名声,百姓依附你,你却仍在不断善待百姓。陛下探问于你,是怕你会趁机煽动关中百姓造反。你不如自己强买人民田产,再以贱价賩借,自毁名声,主上就会安心了。”萧何听从劝谏。刘邦讨伐黥布归来时,听说此事,拿著百姓的陈情,笑著告诉萧何:“相国竟然如此‘造福人民’啊!”在命令萧何谢罪时,萧何却请刘邦让百姓进入君王园林上林苑没有使用之空地上耕作。刘邦大怒,下令逮捕萧何,交给廷尉下狱。[2]

有王姓尉侍随侍在刘邦身边时,问刘邦:“萧相国到底犯了什么错需要被逮捕呢?”刘邦回答:“我听说李斯任秦相国时,好事都归于主上,过错都归自己头上。现在萧相国受商人贿赂关说想要使人民进入御苑,故意讨好人民,所以我要将他治罪。”王姓尉侍说:“为百姓福祉而向陛下请求,正是相国的本分。况且陛下过去亲自出征抵抗楚军数年,之后又御驾讨伐陈豨、黥布,相国身在长安,只要稍有动作已轻易夺得关中了。相国不觉得那时是谋反的好时机,难道现在受贿后就觉得是好时机吗?而且秦朝因为君主不知过错而亡,李斯为君王分担过失,又有什么值得效法?希望陛下不要怀疑相国,认为他是这么肤浅不懂得打算之人。”刘邦于是赦免萧何之罪,年迈的萧何赤脚向刘邦谢罪,刘邦才说:“不要这样了吧!我不答应你为百姓请求开放御苑,不过是像一样的昏君,而相国你才是贤相啊,我把你下狱,就是要让人民知道我的过错。”[2]

世系图

酂文终侯
萧何
酂侯
酂哀侯
萧禄
酂定侯
萧延
酂炀侯
萧遗
武阳侯
萧则
武阳侯
萧嘉
酂共侯
萧庆
武阳侯
萧胜
酂侯
萧寿成
酂安侯
萧建世
酂思侯
萧辅
酂釐侯
萧喜
酂侯
萧获
酂质侯
萧尊
酂质侯
萧章
萧乡侯
萧禹

王莽篡汉后,酂侯被废,建初七年,汉章帝采纳韦彪的建议,复封萧何后裔萧熊为酂侯。

评价

  • 刘邦:“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 鄂秋:“郡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失军亡众,跳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今虽无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加万世之功哉!萧何当第一,曹参次之。”
  • 刘盈:“故相国萧何,高皇帝大功臣,所与为天下也。”
  • 司马迁:“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钥,因民之疾奉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髃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
  • 班固:“萧何、曹参皆起秦刀笔吏,当时录录未有奇节。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以信谨守管龠,参与韩信俱征伐。天下既定,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二人同心,遂安海内。淮阴、黥布等已灭,唯何、参擅功名,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为一代之宗臣,庆流苗裔,盛矣哉!”
  • 曹操:“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
  • 荀勖:“昔萧曹相汉,载其清静,致画一之歌,此清心之本也。”
  • 陆机:“堂堂萧公,王迹是因。绸缪睿后,无竞维人。外济六师,内抚三秦。拔奇夷难,迈德振民。体国垂制,上穆下亲。名盖群后,是谓宗臣。”
  • 葛洪:“邓禹马援田间诸生,而善于用兵;萧何曹参不涉经诰,而优于宰辅,尔则知人果未易也。”
  • 应詹:“昔高祖使萧何镇关中,光武令寇恂守河内,魏武委钟繇以西事,故能使八表夷荡,区内辑宁。”
  • 朱敬则:“萧何之镇静关中,寇恂之安辑河内,葛亮相蜀,张昭辅吴,茂宏之经理琅琊,景略之弼谐永固,刘穆之众务必举,扬遵彦百度惟贞,苏绰共济艰难,高颎同经草昧,虽功有大小,运或长短,咸推股肱之林。悉为忠烈之士。”
  • 司马贞:“萧何为吏,文而无害。及佐兴王,举宗从沛。关中既守,转输是赖。汉军屡疲,秦兵必会。约法可久,收图可大。指兽发踪,其功实最。政称画一,居乃非泰。继绝宠勤,式旌砺带。”
  • 独孤及:“汉兴,萧何、张良、霍去病、霍光以文武大略,佐汉致太平,一名不尽其善,乃有文终、文成、景桓、宣成之谥。”
  • 薛稷:“恪居尔位,勤不告劳,则萧公堂堂,吴汉纠纠,冯豹伏于阁下,黄公宿于台上:忧国奉公,可以不谓忠乎?”
  • 洪迈:“萧、曹、丙、魏、房、杜、姚、宋为汉、唐名相,不待诵说。然前六君子皆终于位,而姚、宋相明皇,皆不过三年。……萧何且死,所推贤唯曹参;魏、丙同心辅政;房乔每议事,必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姚崇避位,荐宋公自代。唯贤知贤,宜后人之莫及也。”
  • 陈亮:“汉高帝所籍以取天下者,故非一人之力,而萧何、韩信、张良盖杰然于其间。天下既定,而不免于疑。于是张良以神仙自托;萧何以谨畏自保;韩信以盖世之功,进退无以自明。萧何能知之于未用之先,而卒不能保其非叛,方且借信以为自保矣。”
  • 徐钧:“相国人夸佐沛公,收图运饷守关中。不知用蜀为根本,此是兴王第一功。”
  • 张闰:“汉祖肇炎图,三杰咸辅翼。功成及酬赏,相国独第一。发踪指示语,谁曰匪其实。焉知英主心,方谨操纵术。勋高疑益深,固异亭长日。守关忠弗念,置卫防百出。堂堂明且审,自计亦无失。护军给饷馈,入秦收图籍。用智既有余,保身岂难必。逊封散宏财,非真召平力。污名起田宅,犹愈受斧锧。终加恭谨辞,贤哉史臣笔。”
  • 曾国藩:“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
  • 周恩来:“刘邦百战百败,却屡败屡起,靠的就是萧何为他当宰相,经营关中作他的根据地,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粮有粮。项羽百战百胜,却经不起一败;一败涂地,一败就亡,原因之一是没有萧何这样的宰相。”


参考文献

  1. 1.0 1.1 司马迁. 高祖本纪. 史记. 西汉. 
  2.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司马迁. 萧相国世家. 史记. 西汉. 
  3. Template:Wikisource history/汉书
  4.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陕西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