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屠呦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Mackerel讨论 | 贡献2019年9月4日 (三) 15:02的版本 瑞典皇家科学院頒予屠呦呦諾貝爾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屠呦呦 与 青蒿
出生 1930年12月30日
中华民国浙江省鄞县
国籍 中国(大陆)
母校 中国北京大学
知名于 医学
药物化学
奖项 世界文化理事会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 (1987)
第三届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2009)
葛兰素史克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1)
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 (2011)
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 (2011)
哈佛大学医学院华伦·阿尔波特奖 (2015)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5)

屠呦呦(英语:Youyou Tu,1930年12月30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抗疟药青蒿素双氢青蒿素的发现者[1]。这些抗疟药为20世纪热带医学带来显著的突破,为热带发展中国家的人带来福音,改善了他们的健康状况,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之前的经历
  • 到底是谁研发了青蒿素?
  • 屠呦呦的学术成就
  • 为何被质疑(独)得大奖?真相又是如何?
  • 三无的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内幕
  • 为什么屠呦呦当不上院士?
  • 入围BBC“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2]
  • 屠呦呦团队惊喜连连,青蒿素又有新进展[3]

发现青蒿素之前的经历

早年生活

1930年底,屠呦呦出生在浙江宁波祖籍江苏无锡。她是家里5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她的名字是其父亲取的,具有名出自“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意思是“鹿鸣之声”。谁也没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为这个女孩创造不平凡的一生。

读书时的屠呦呦“长得还蛮清秀,戴眼镜,梳麻花辫”;读中学时,她的成绩只在中上等,并不拔尖,但她有个特点,就是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

1951年,屠呦呦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读书。在那个年代,女孩能够接受大学教育是很不简单,也是很幸运的。[4]

为人师表

屠呦呦究竟算是西医还是中医呢?每次有人这么问她,她总是微微一笑,不作回答。屠呦呦唯一的博士生王满元说:“中医西医之争,屠老师并不关心。屠老师一辈子做科研的奔头儿,就是利用科学技术探索中药更好的疗效,她对我的培养也是坚持这个信念。”“屠老师是一个特别执着、坚定、事业心特别重的人,心无旁骛。””

王满元一入学就收到老师的“两份礼物” —— 屠呦呦已毕业的两位硕士研究生的硕士论文。这两份论文承袭了屠呦呦做青蒿素研究的方法。[5]

爱情、结婚

屠呦呦与其先生李廷钊是同乡,两人也是效实中学时的同学。1951 年,李廷钊赴北京外国语学校学习外语,屠呦呦却进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读书。

1955年,屠呦呦从北京大学药学系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李廷钊被分配到位于黑龙江齐齐哈尔的北满钢厂工作,后又在马鞍山钢铁厂、北京钢铁学院和冶金部等单位工作,曾留学苏联,也曾获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6]

李廷钊在马鞍山工时,常常从马鞍山去北京看望他自己的亲姐姐,也常会遇到老同学屠呦呦。李的姐姐看出他们之间互有意思,就主动当起了红娘。一来二往,两颗年轻的心,就渐渐走在一起了。

1963 年,他们在北京重逢,两年后,两人正式走进了婚姻殿堂。有朋友戏称,屠呦呦与李廷钊的结合,是传统(中药)与现代(钢铁)的融合。

不过,屠呦呦的一位熟䛊说:“婚后,屠呦呦不擅长做家务,家中大小事务基本上都是她先生全包;屠呦呦与一般女孩子不一样,她是个心胸开阔的人,精力都用在工作上了。”[5]

家庭、儿女情感

虽然屠呦呦和其丈夫在家中的角色有所不同,但婚后两口子共同的主题,实际上只有两个字 ——奉献。屠呦呦只要有任务,孩子一扔,就走了。1972年,她被派去海南岛时,丈夫李廷钊因为在苏联学过冶金的背景,已下放到五七干校,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咬牙把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到了托儿所全托班,小女儿则一直留在宁波老家由外公外婆照顾。也正是由于长时间的骨肉分离,以至于大女儿当时接回来的时候都不愿叫“爸妈”。

小女儿李军记得,自己第一次对母亲有清晰印象,已是3岁多。李军在宁波老家待了几年后,屠呦呦才有机会从繁忙的科研任务中,抽出一点时间去看看朝思暮想的小女儿。

三、四年才能有一次的母女相会,一直持续多年。小女儿李军也很长时间里无法理解,她母亲为何能为了科研、为了事业,就能舍弃自己的家庭,连孩子也顾不上照顾?这也让屠呦呦暗暗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甚至多年过后,她仍然有些懊悔:“孩子长大后,甚至一度不想回到北京和我们一起生活。”[5]

到底是谁研发了青蒿素?

多年来,美国华盛顿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两名研究员,Louis Miller和苏新专博士一直对“青蒿素发现者” 有著浓厚的兴趣,研读了大量的相关论文,却只得到“青蒿素最早的论文出现在1979年”,论文上并没有署名,他们纳闷“这么重大的发现,竟然没有署名,这实在令人惊讶!”

2005年,Miller博士和苏新专博士应邀去中国参加一次疟疾的学术研讨会。在研讨会上,Miller博士大声发问:“有人知道是谁发现了青蒿素吗?”在场的所有人都面面相觑,Miller博士感到很惊讶:“中国有专门的疟疾研究机构,却没人知道是谁发现了克服疟疾的青蒿素!”

于是,苏博士开始从网上寻找线索,他发现很多论文都提到了北京一家相同的研究机构,苏博士于是打电话过去谘询,对方寄鮯他一份资料。在这个厚厚的档案袋里,和青蒿素发现人有关的原始文件中,一个名字闯入了苏博士的视线:屠呦呦![7]

Miller博士和苏博士或许就是将屠呦呦推上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奖台的幕后功臣之二。

学术成就

以下就来谈谈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故事...

为何研发青蒿素?

屠呦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她最优秀的研究工作完成于1969年至1972年之间,正值“文革”时期。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那是一个不小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代号523,目的在帮助北越政府“打击美帝”,希望找到有效的抗疟新药,因为在1960年代的东南亚战场上,疟原虫已经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抵抗性了,所以需要新药来制止这地区的疟原虫。

当时的屠呦呦也参与了这个项目,那时她38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发现抗疟新药之青蒿素提取的关键

屠呦呦因为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在那个年代,许多资深科学家已被打为右派;所以,屠呦呦很快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带领一个小组的成员开始查阅中医药典籍,走访老中医,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耗时3个月,屠呦呦的研究小组从两千多个方药中,最终锁定两个样本,第一个様本是胡椒,虽对疟原虫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抑杀作用并不理想;第二个样本是青蒿(是菊科植物的中药物),虽然曾经有过68%的抑菌率,复年年筛结果却一直不好。

直到有一天,屠呦呦在一本由葛洪编写的传统草药书《肘后备急方》里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考虑到温度酶解等因素,这令她茅塞顿开,她发觉到之前使用传统热煎法,很可能会破坏青蒿里的成分,于是她决定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测试的结果非常惊人,疟疾的病原体疟原虫被全部杀灭。所以屠呦呦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说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4][7]

除了温度是关键之外,屠呦呦在自己的出版专著中(2009年)也提到了当时提取青蒿素的一系列实验过程:“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8][9]

发表第一次青蒿素提取之成果

1972年3月8日,屠呦呦作为中药所的代表,在全国 “523办公室” 主持的南京 “中医中药专业组” 会议上报告了青蒿乙醚中性粗提物的鼠疟猴疟抑制率达100%的结果,引起了全体与会者的关注[9]

1977年,为了赶在国外发表的前面,表明青蒿素为中国人发明,由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名义在《科学通报》上首次发表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8]

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通过,文中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 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只是含糊地说:北京中药所。在那个特殊时代,不需要个人署名的论文,新的发现迅速会变成了集体的财富[8],所以这篇文章没有作者署名是可以理解的。备注:虽然文章在1978年通过,但文章可能在1979年才正式发表在期刊上,所以Miller博士和苏博士找到相关于青蒿素之文章,最早是发表在1979年[7]

青蒿素的临床试验

屠呦呦的发现公布后不久,屠的研究小组将青蒿素提物取名为“青蒿素Ⅱ”的白色的针状结晶,后改称青蒿素。

不过,当研究小组拿小白鼠做实验时,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一部分小白鼠被治愈,另一些则中毒死亡。鼠和人毕竟不一样,想要知道青蒿素是否安全有效,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用人体做实验。屠呦呦坚信,青蒿素是有效的,所以她自愿成为青蒿素的试用者 -- 这位青蒿素的发现人,竟然要用自己的生命来检验药物的毒性![7]

1972年,屠呦呦带队在海南岛观察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疗效。很可惜,中药所用青蒿素Ⅱ赴海南开展的临床试用效果很不理想。临床试验。探路试服显示,虽然青蒿素Ⅱ没有毒性,但在临床上的表现却不那么令人满意 ——“效果不好,出现了较明显心脏毒副作用”。所以,1973年下半年到1974年期间,中药所对青蒿素提取的工作进展一直不顺,也没有进一步的临床验证[9]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青蒿素主要产自黄花蒿大头黄花蒿,屠呦呦研究小组的523项目是从黄花蒿提取青蒿素。后来,由云南药物研究所用汽油从大头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李国桥主持的临床试验中展示了极好的抗疟疗效[8]

其他相关研究成果

回朔到1941年,上海药理学张昌绍就曾尝试利用中药常山治疗中国南部沿海地区流行的疟疾。1946年和1948年,他分别在《科学》和《自然》上报导中药常山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疟作用。不幸的是,张昌绍于1967年自杀,而另一些原本致力于此的科学工作者正被关牛棚或靠边站[8]

1972年,参加过南京会议的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魏振兴等人借鉴经验,应用乙醚及酒精,于1973年11提取出7种结晶,其中第5号结晶因抗疟有效命名为“黄花蒿素”[9]

1973年4月,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的罗泽渊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并暂时命名为“苦蒿结晶Ⅲ”,后改称为“黄蒿素”[9]。后来,由云南省的药物研究所用汽油从大头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李国桥主持的临床试验中展示了极好的抗疟疗效[8]

1976年,上海有机化学所的周维善研究小组测定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也发现了青蒿素全新的抗疟机理[8]

在这之后,在数十个单位,数百馀位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青蒿素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发成为一个与以往抗疟药化学结构完全不同的抗疟新药。如今,这些有效的抗疟药,在全球范围内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9]

屠呦呦在研制青蒿素等抗疟药方面的卓越贡献

至今,屠呦呦的学术成就可以总括概述如下:[1]

1)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

2)首先发现双氢青蒿素:在研究青蒿素化学结构中,屠呦呦于1973年首创其还原衍生物双氢青蒿素。双氢青蒿素结构中的羟基得可以制备各类青蒿素衍生物,增加其效果并扩大生物活性,促使当今国内、外对青蒿素类药物研究不断深入,为人类保健作更好的贡献。经屠呦呦的科研小组七年努力,创制出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又复燃率低至1.95%的新一代抗疟药,该药已大批生产,经销国际市场,反映良好,被认为是国际上治疗各型疟疾较理想的口服药。

3)完成“青蒿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

4)机理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5)研制青蒿素类和阿啶类抗疟药组成的“复方双氢青蒿素”。

6)根据临床需要,研究多种剂型。

7)扩展药效至免疫领域。

8)2018年,屠呦呦的研究团队更发现双氢青蒿素可以有治疗红斑狼疮,已获国家食药监总局批复同意开展临床验证。[10][11]

瑞典皇家科学院颁予屠呦呦诺贝尔奖

获得拉斯克奖

屠呦呦在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9]

拉斯克奖通常是颁发于诺贝尔奖之前;所以拉斯克奖获奖者与诺贝尔奖得主的高重合率而闻名,被誉为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获得诺贝尔奖

之后,屠呦呦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为何被质疑(独)得大奖?真相又是如何?

当获得拉斯克奖时,在中国国内引发的第一个疑问:“为什么青蒿素没有拿到国内的科技大奖,反而先拿到了国外的大奖?”[8]

对于屠呦呦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更有一些质疑她获得此殊荣的疑问也都出来了[9]

为何有一些中国人会怀疑瑞典皇家科学院和拉斯克奖的评审委员?以下让我们来看看他们在质疑什么。

屠呦呦研究小组的发现:低温提取实现技术突破,但没有提升到理论高度

1)在评论[9]中提到:“科学发展首先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最为宝贵,理论突破意味我们对世界有了全新的更高认识,所以很多科学家更希望自己在理论上获得更高的成就和认可。”

  • 真相是:在科学界,大部分理论文章的发表不需要复杂的实验作佐证,所以有许多理论性的文章最后都被实验证明是错的。

2)在评论[9]中提到:“物理学理论上的突破多一些,比如获得过诺贝尔物理的杨振宁和丁肇中。”

3)在评论[9]中提到:“此外技术性诺贝尔奖占诺贝尔奖比例也相当多,如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尼尔斯·杰尼发展了单克隆抗体技术,给人类带来很多检测手段甚至治疗疾病机会;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凯利·穆利斯发明PCR技术;以及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桑格合作研发了快速为DNA定序,极大推动了人类对基因蛋白质的认识。”“屠呦呦获得诺是由于技术出现突破而获得了一种新药,其研究也并不是普遍性的技术。当年青蒿素制备出来后对疟原虫有很好的杀伤作用,但是具体的原理是什么,能不能根据这个再涉及更多更好的药物,当时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些问题,没有提升到理论高度,因此屠呦呦获得的是技术性诺贝尔奖。”

  • 真相是:“技术性”的成果发现需要借助仪器和实验过程一步一步达成的,屠呦呦研究小组的发现是第一个在黄花蒿里找到具有抗疟效果的青蒿素,纵使当时他们的临床试验不是很令人满意,却是率先提出青蒿素提取的关键方法[8][9],让后来的人在做实验时有依据可循的方向进而改善它。 所以,瑞典皇家科学院和拉斯克奖的评审委员确实具有充分何理由,颁发奖项给第一个发现青蒿素的屠呦呦。

发现青蒿素的主要贡献者应为屠呦呦?

有人质疑:“科学界主流的答案是:没法确定奖项的归属。”[8] “正因为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作战,是全国数家单位共同努力开发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因此,到底谁是发现青蒿素的主要贡献者也存在一些争议。有些人,在提出提取方法及纯化后,屠呦呦并没有发表文章,而且提取的结晶临床试验结果也很差。据此,云南省与山东省两个小组认为,是他们首先提纯出抗疟有效单体,而他们获得青蒿素的方法也是独立想出来的。”[9]

  • 真相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认为,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此外,具体分离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也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成员,而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南京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疟作用以后才进行的。因此,青蒿素的发现主要归功于屠呦呦[9]

为什么屠呦呦当不上院士?

在过去很多年里,许多报导都认为青蒿素的发现的发现是集体的贡献,而非屠呦呦一人的功劳。例如:[9]
1)2011年,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写到:“由于 “523” 项目是一项庞大的合作研究工作,前后有全国各地不同单位的数以百计的人员参与其中,因而青蒿素的发现在过去很多年里都被强调是集体成果。”

2)2006年,原全国 “523” 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剑方主持编写的《迟到的报告》一书里写道:“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 无论是哪一个单位,以当时的人才、设备、资金、理论知识和技术,哪一家都不可能独立完成。”

3)2009年,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吴毓林2009年亦在一篇回顾文章中表示:“虽然30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听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从他们的字里行间看不到 “523” 项目参加人员的协作奋斗,但是这改变不了青蒿素是团队协作成果的事实...”

国际上有许多奖项是颁给第一个发现者或者是某个实验的领导者,被世界公认国际最具权威性的诺贝尔奖即是一例,此奖䨃被批评为何得主限制在三人以下[17],其评审委员或许体悟到一些事实:“若没有第一个发现者,后面追赶上来的人就没法源可依循;一个实验团体若没有领导者,在关键时刻就难以决择方向。”丁肇中在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即是很好的例子,他所领导的实验团队发现"J"粒子,而他即是此实验团队的领导者[13]。而上面也提到了青蒿素的发现要归功于屠呦呦[9],她是她那个小组的组长,而她的小组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具抗疟性效果的团队[9]

有人批判,有人赞赏

屠呦呦无法当选院士,或许是因为有反对者,有一些人认为青蒿素研究主要归功于集体功劳,屠呦呦不能将功劳独揽[9]

甚至还有人就屠呦呦的个性作批判。例如:香港大学教授金冬雁曾在科学网博客中分析称,屠呦呦在学术同行中声誉不高屡被举报。又例如,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屠呦呦除了 “不善交际”,还 “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9]

但是也有人称赞屠呦呦:“几年前在中药所读硕士时曾见过屠老师,感觉就是一个慈祥的老太太,后来她得了诺贝尔奖,越来越出名,我才知道生活在我身边的老太太有这么高的学术成就。所以在报考博士时我义无反顾地‘投奔’了屠老师。”[18]


成就

  • 是历史上第三位因疟疾研究获奖的人;
  • 是首位亚洲及华人女性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19]
  • 2017年1月9日屠呦呦由此成为第一位非两院院士身份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女性[20]
  • 最值得一提的是, 她是首位接受本土高等教育且在中国大陆进行研究工作的自然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得主。

视频

“三无”中国女学者写历史 共夺诺贝尔生医奖
屠呦呦的诺贝尔奖,是第一次彻底的“中国制造”
屠呦呦伟大之处,是为全人类抗疟疾事业从0突破到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