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2型糖尿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Hxg123讨论 | 贡献2020年3月29日 (日) 17:06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2型糖尿病
原图链接

2型糖尿病原名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但到后期仍有一些病人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1]

英文名称 就诊科室 多发群体
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内分泌科 中老年人、有家族史者、肥胖者
常见病因 常见症状
遗传、环境、种族、年龄、生活方式等 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疲乏无力、肥胖

病因

2型糖尿病病因
原图链接

遗传因素

与1型糖尿病一样,2型糖尿病有较为明显的家族史。其中某些致病的基因已被确定,有些尚处于研究阶段。

环境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及增龄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年龄因素

2型糖尿病病因
原图链接

大多数2型糖尿病于30岁以后发病。在半数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病时年龄为55岁以上。

种族因素

与白种人及亚洲人比较,2型糖尿病更容易在土著美洲人、非洲--美洲人及西班牙人群中发生。

生活方式

2型糖尿病升高
原图链接

摄入高热量及结构不合理膳食会导致肥胖,随着体重的增加及缺乏体育运动,胰岛素抵抗会进行性加重,进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

导致2型糖尿病的主要诱因包括肥胖体力活动过少和应激。应激包括紧张、劳累、精神刺激、外伤、手术、分娩、其他重大疾病,以及使用升高血糖的激素等等。由于上述诱因,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能力及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逐渐降低,血糖升高,导致糖尿病。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控制人体的遗传因素。但是,我们能对环境因素进行干预,从而降低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 [2]


临床表现

2型糖尿病遗传
原图链接

常有家族史;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多见;多数起病隐匿,症状相对较轻,仅有轻度乏力、口渴,半数以上无任何症状;有些病人因慢性并发症、伴发病或体检时发现。 [3]

检查

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与受体结合含量少)所致,因此不仅要检查空腹血糖,而且要观察餐后2小时血糖,特别应做胰岛功能检查。

具体数值如下:正常人空腹血糖:3.9~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在7.8毫摩尔/升以下。如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就可诊断糖尿病。如空腹血糖在6.1~7.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毫摩尔/升之间为糖调节受损,是早期糖尿病的表现。而尿糖检查仅供参考,不能诊断糖尿病及用药的依据。 胰岛功能检查:验者口服75克葡萄糖水300毫升后观察血糖、胰岛素、C肽变化。 [4]

诊断

2型糖尿病病因
原图链接

1997年7月美国糖尿病协会提出了糖尿病诊断和分类标准。 有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机血糖≥11.1mmol/L。随机血糖是指就任意时间的血糖值,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和无其他诱因的体重下降。

空腹血糖≥7.0mmol/L,空腹状态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

OGTT时2小时血糖≥11.1mmol/L。OGTT仍然按WHO的要求进行。

没有糖尿病的症状而符合上述标准之一的患者,在次日复诊仍符合三条标准之一者即诊断为糖尿病。

在新的分类标准中,?糖尿病和葡萄糖耐量受损(IGT)及空腹葡萄糖受损(IFG)共属高血糖状态,与之相应的为葡萄糖调节正常的正常血糖状态。IGT?的诊断标准为:OGTT时2小时血糖≥7.8毫摩尔/升,但<11.1毫摩尔/升,IFG?为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但〈7.0毫摩尔/升。

2型糖尿病诊断
原图链接

2010年ADA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

空腹血糖FPG≥7.0mmol/L。空腹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

口服糖耐量试验时2小时血糖≥11.1mmol/L。

在伴有典型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状的患者,随机血糖≥11.1mmol/L。

在无明确高血糖时,应通过重复检测来证实标准1~3。

跟过去相比有两个方面的进步:增加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弱化了症状指标,更多人纳入糖尿病范畴,得到早期诊治。 [5]

治疗

2型糖尿病治疗
原图链接

口服降糖药

双胍类(如二甲双胍) 这类药物具有减少肝脏输出葡萄糖的能力,并能帮助肌肉细胞、脂肪细胞和肝脏从血液中吸收更多的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磺脲类(如格列美脲、格列本脲、格列齐特和格列喹酮) 这类口服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是刺激胰岛释放更多胰岛素。 噻唑烷二酮类(如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此类药物可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肌肉细胞、脂肪细胞和肝脏吸收更多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过罗格列酮可能会增加心脏病风险。

苯甲酸衍生物类(如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 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与磺脲类药物相似,主要是刺激胰腺产生更多胰岛素来降低血糖。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 这类降糖药能抑制人体消化道对糖类的吸收,主要作用是降低餐后血糖。

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
原图链接

胰岛素类药物

若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使用口服降糖药仍然不能很好地控制住血糖,或者服用其他药物会给你带来不良影响时,医生可能就会建议你使用胰岛素。目前,胰岛素不能口服,只能利用注射器或胰岛素笔等装置通过皮下注射。

不同胰岛素制剂的起效时间和作用持续时间也不同。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适合自身当前病情的胰岛素类型,并制定适当的胰岛素注射时间。

为了达到最好的血糖控制效果,有时也可能将多种胰岛素预混后进行注射。通常,胰岛素注射的频率为1~4次/天。 通过减轻体重和加强运动锻炼,有些2型糖尿病患者发现自己可以不再需要药物。因为他们在体重达到理想范围时,通过自身的分泌胰岛素和饮食调节就能控制住血糖。

目前还不清楚孕妇口服低血糖药物是否安全。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可能需要停止口服降糖药而注射胰岛素。 [6]

视频

2型糖尿病真凶大揭秘

[7]

2型糖尿病怎么治疗?

[8]

2型糖尿病:生活糖尿病

[9]

参考来源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 《 中国糖尿病杂志 》 , 2012
  • 潘长玉,高妍,袁申元等.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及相关因素调查. 《 中国糖尿病杂志 》 , 200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 《 中国糖尿病杂志 》 , 年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 《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 , 201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 cnki 》 , 年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