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肥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肥胖(英語: obesity ),是體內脂肪積聚過多而呈現的一種狀態。肥胖按病因分為:

  1. 原發性肥胖:又稱單純性肥胖;
  2. 繼發性肥胖。按脂肪在身體分布分為:
  3. 普遍性肥胖:又稱均勻性肥胖;
  1. 腹型肥胖:又稱向心性肥胖、內臟型肥胖、男性型肥胖;
  2. 臀型肥胖:又稱非向心性肥胖,女性型肥胖。[1]

症狀起因

單純性肥胖多與遺傳、生活方式等因素有關;繼發性肥胖與多種內分泌代謝性疾病有關,對肥胖有影響的內分泌素有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甲狀腺素、性激素、胰島素等。

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對肥胖的影響主要通過增加機體對肥胖的易感性起作用,肥胖者往往有較明確的家族史。

內分泌因素

包括下丘腦、垂體疾病、庫欣綜合徵、甲狀腺功能減退症、性腺功能減退症及多囊卵巢綜合徵等。

生活方式

不良生活方式可引起肥胖,包括:

  1. 飲食過量;
  2. 進食行為(食物種類、進食次數、時間等)異常;
  3. 運動過少;
  4. 飲酒。

藥物因素

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氯丙嗪胰島素等可引起肥胖,為醫源性肥胖。

脂肪細胞因子

脂肪細胞內分泌功能的發現是近年來內分泌學領域的重大進展之一。目前研究較多的脂肪細胞因子有脂聯素、抵抗素、瘦素及腫瘤壞死因子α等,它們均參與胰島素抵抗、脂代謝紊亂、糖代謝異常的發生機制,同樣也是肥胖的發病機制。[2]

常見疾病

下丘腦垂體疾病庫欣綜合徵甲狀腺功能減退症性腺功能減退症多囊卵巢綜合徵醫源性肥胖

診斷

對肥胖症的診斷,首先應判斷是否肥胖,通過間接體脂測定法和直接體脂測定法可以對體內脂肪量進行評估,同時了解肥胖的程度;其次,應分析肥胖症的病因,排除由內分泌疾病等引起的繼發性肥胖;最後,評估因肥胖而帶來的健康危險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壓、脂質代謝紊亂等)。

鑑別診斷

皮質醇增多症

皮質醇增多症:即庫欣綜合徵,是由於各種原因導致體內皮質醇過多所致。臨床表現為向心性肥胖、滿月臉水牛背皮膚紫紋、痤瘡、高血壓、代謝異常、四肢肌肉萎縮等。實驗室檢查發現血尿皮質醇、ACTH、尿17-羥,17-酮異常、結合腎上腺B超、頭部CT、MRI檢查有助於定位診斷。[3]

胰島素瘤

胰島素瘤是胰島的細胞組織的腫瘤,能自主分泌胰島素,導致反覆發作的低血糖,迫使病人增強飲食來緩解症狀。多食、加之高胰島血症將導致患者肥胖。Whipples三聯征對診斷頗有意義:

  1. 空腹時低血糖症狀發作;
  2. 發作時血糖低於2.8 mmol/L;
  3. 進食或靜脈用葡萄糖後症狀緩解。血中胰島素水平測定、胰腺CT,選擇性血管造影有助於診斷。

甲狀腺功能低下

甲狀腺功能低下症是體內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導致細胞內液增多,微血管漏出的蛋白質增加,體液大量瀦留在機體內,導致黏液性水腫、體重增加類似肥胖,但並非脂肪組織增加。典型患者常有怕冷、皮膚乾燥、表情淡漠等,查T3 、4、

垂體瘤

垂體ACTH瘤、PRL瘤和GH瘤與肥胖相關。ACTH瘤為皮質醇增多症的一個常見類型。GH瘤分泌大量生長激素,導致軟組織、內臟及骨骼過度增生肥大,使體重明顯增加,但脂肪組織實際並不增生。PRL瘤分泌過多的泌乳素,有部分GH作用導致體重增加。對上述腫瘤的診斷有賴於激素測定,動態功能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

下丘腦綜合徵

多種疾病累及下丘腦可致下丘腦綜合徵,病變損害下丘腦前部及腹內側核導致飽食中樞受損,病人多食肥胖。此病患者常有神經系統異常表現並伴有內分泌功能異常,下丘腦、垂體激素水平檢測及影像學檢查可鑑別。

多囊卵巢綜合徵(POCS)

多囊卵巢綜合徵可能是生育期婦女最常見的內分泌疾病之一,多數PCOS病人呈中等肥胖,比理想體重高出5%左右,PCOS的特徵性病理生理變化是高雄激素性無排卵。由於胰島素抵抗導致高胰島素血症,是PCOS的一個共同特徵。PCOS常有肥胖、多毛、月經異常、無排卵性不孕;B超示卵巢腫大,可資鑑別。[4]

檢查

體重指數(BMI)

亞洲成年人BMI正常範圍為18. 5~22.9;<18. 5為體重過低;≥23為超重;23~24. 9為肥胖前期;25~29. 9為I度肥胖;≥30為Ⅱ度肥胖。

腰臀比(WHR)

分別測量肋骨下緣至髂前上棘之間的中點的徑線(腰圍)與股骨粗隆水平的徑線(臀圍),再算出其比值。正常成人WHR男性<0.90,女性<0.85,超過此值為中央性(又稱腹內型或內臟型)肥胖。

理想體重

(kg)等於身高(cm)減105;或等於身高(cm)減100後再乘以0. 9(男性)或0. 85(女性)。實際體重超過理想體重的20%者為肥胖;超過理想體重10%又不到20%者為超重。

其他方法

可用X線和B超測定各部位皮下脂肪厚度,也可通過磁共振(MRI)、CT掃描或雙能X線吸收測量體脂分布,還可應用L3/L4的CT或MRI掃描來計算內臟的脂肪面積。脂肪面積大於130 cm2與代謝性疾病相關,小於110 cm2則危險性低。

治療

肥胖是慢性疾病,治療上強調以行為、飲食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使患者自覺地長期堅持,且不應依賴藥物,以避免發生副作用。肥胖治療是一個長期過程,治療方案要個體化。

制定合理的減肥目標

治療後體重減輕5%-15%即是合理的減肥目標,而不必一定要減到理想體重。

治療原則

肥胖症的治療既要針對肥胖本身包括減低體重,防止體重再度增加,又要治療和預防肥胖的合併症,改善肥胖者的心理狀態,提高生活質量。

治療方法

  1. 行為矯正:矯正患者不良的生活和飲食習慣。肥胖者多伴有不健康飲食和生活行為,行為矯正是所有治療的基礎和獲得長期效果的關鍵。包括調查肥胖症者每日進食的種類、數量,進食的時間、速度,進食後的活動情況,是否經常吃零食,吃各種零食及進食時的心理狀態等,由此分析出飲食和生活行為中促進肥胖發生的因素,進行相應的矯正。
  2. 增加體力活動:與行為矯正配合進行會收到很好的效果。體育鍛煉可以消耗能量,培養毅力,增加生活樂趣,控制食慾,防止肌肉萎縮,促進新陳代謝,預防和治療肥胖的相關合併症,並可長期維持減肥效果。根據個人的愛好、年齡、居住條件,身體狀況,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如:散步、跑步、游泳、騎車等,並要長期堅持。
  3. 飲食療法:控制熱量的攝入是減肥的基本措施。減肥與減輕體重的含義不同。減肥是減少機體過多的脂肪組織,而減輕體重包括脂肪組織的減少、水分丟失、肌肉組織的減少等。飲食治療首先要改變飲食品種,不吃高熱量低營養的飲食,然後再減少攝入量。一般多採用限定每日熱量的療法。
  4. 藥物治療:肥胖症的藥物治療應在行為矯正,增加體力活動和飲食治療的基礎上進行。減肥藥分為中樞作用和非中樞作用兩類。
  • 中樞作用的減肥藥:該類藥物的減肥效果因藥而異。目前FDA批准使用的是西布曲明,這是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通過抑制5-羥色胺的再攝取提高飽腹感,減少能量攝入。另外,增加產熱可消耗更多的能量。
  • 非中樞作用的減肥藥:目前上市的惟一經FDA批准的該類藥物是奧利司他(商品名是賽尼可)。它是一種強效的胃腸道胰脂肪酶抑制劑,可減少小腸脂肪的吸收,減少膳食中30%的甘油三酯的吸收。

手術治療包括胃縮窄術,小腸搭橋術等。

臨床表現

肥胖患者活動時會出現呼吸急促、行動不靈活、下肢關節變形、心悸頭昏眼花盜汗等;體重過重會增加心臟負荷,導致心衰及下肢水腫等;胃腸道會出現便秘等症狀。按脂肪組織的分布,通常分為兩種體型。中心性肥胖者脂肪主要分布在腹腔和腰部,多見於男性,故又稱為內臟型、蘋果型、男性型。另一類多見於女性,脂肪主要分布在腰以下,如下腹部臀部大腿,稱為梨型、女性型。蘋果型者發生代謝綜合徵的危險大於梨型者。肥胖患者可因體型而引起自卑感、焦慮抑鬱等身心相關問題。與肥胖密切相關的一些疾病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患病率和病死率也隨着增加,肥胖的併發症有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靜脈血栓等,並增加麻醉和手術的危險性。此外,肥胖患者惡性腫瘤發生率升高,肥胖婦女子宮內膜癌比正常婦女高2~ 3倍,絕經後乳腺癌的發生率隨體重增加而升高,膽囊和膽道癌也較為常見。肥胖男性結腸癌直腸癌前列腺癌發生率較非肥胖者高。肥胖患者皮膚皺褶易發生皮炎、擦爛,並容易合併條件致病菌感染。

注意事項

體重過度增加的患者或許需要心理諮詢,特別是當其引起情緒問題或形象改變時。如果患者肥胖或有心肺疾病,任何肥胖都應在密切監護下。進一步研究應除外可能的激發因素包括促甲狀腺激素測定、地塞米松抑制試驗。理論上實驗室檢驗結果應反映有無心血管系統高危因素:膽固醇、三酰甘油和血清葡萄糖水平。

日常護理

飲食控制

  1. 計算每日總熱量。
  2. 營養素分配。
  3. 每日以三餐為主,且熱量平均分配於三餐,並戒掉吃零食的習慣。

心理護理

鼓勵患者說出其心中的感受,護士應給予患者心理支持,傾聽患者的訴說,並進行恰當的分析和解釋,消除其自卑感和緊張心理,從而正確對待目前存在的問題,積極配合治療。鼓勵患者家屬參與護理,使患者獲得更多關心和支持,堅定患者治療的信心。

運動療法

運動在肥胖治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據患者的健康狀況選擇適合的運動項目,逐漸增加運動量,以消耗多餘能量而減肥。運動應持之以恆,每周至少3次以上,才能有顯著的減肥效果。

皮膚護理

肥胖患者應每日洗澡並更換內衣,皮膚皺褶處應塗以爽身粉以保持皮膚乾燥,並注意有無皮炎、因摩擦導致的潰爛、化膿性感染或真菌感染等皮膚問題,並給予相應處理。

健康教育

  1. 指導肥胖患者建立減肥的信心,並提醒患者減肥需要長期堅持的重要性,減肥效果不依靠一時的減重成功,而以長期維持標準體重為標準。若一經放鬆飲食控制,恢復舊飲食習慣,體重會很快增加、而為再次減重增加困難。若要減肥取得效果,持之以恆很重要。
  2. 提高患者對肥胖危害的認識,從而使患者能夠自覺遵守執行減肥計劃,以達到減輕體重的目標。
  3. 若患者飲食控制後出現極度乏力,甚至有虛脫的表現,則應立即查明原因。檢查食譜中是否有足夠的蛋白質,特別是動物蛋白質,如食物中蛋白質含量不足應及時補充。完全素食的減重方法不可取。
  4. 重度肥胖患者若欲採用飢餓療法或非平衡的低熱能的飲食療法時,需在醫生的指導和監督下進行,防止合併症的發生。

視頻

肥胖的原因與減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