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地形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構造地形學(morphotectonics)也稱構造地貌學,是研究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關係的學科,是地貌學的重要分支。20世紀50年代中期,A·L·韋格納於1912年提出的大陸漂移說的復活[1],以及60年代海底擴張說和板塊構造說的提出,極大地推動了全球性地形的研究,使構造地形學研究與地球動力學的研究結合起來,構造地形學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了新發展。
研究簡史
地形和地質構造的關係很早受到人們的注意。在19世紀80年代,W·M·戴維斯明確指出:構造是地形發育的三大因素之一。戴維斯的觀點推動了地質構造與地形關係的研究,但他對大區域構造地形的發育建立在一次強烈上升後地殼長期穩定條件下有序發展的觀點,則是不完全符合事實的。
1923年W·彭克在《地形分析》一書中指出:地形的形成和演化要從動態構造的變化中去研究,使構造地形學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從此,地形學從研究靜態構造地形擴展到研究動態構造地形。20世紀50年代中期,A·L·韋格納於1912年提出的大陸漂移說的復活,以及60年代海底擴張說[2]和板塊構造說的提出,極大地推動了全球性地形的研究,使構造地形學研究與地球動力學的研究結合起來,構造地形學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了新發展。
研究領域
基本分為兩個方面:
根據地形形態分析構造,了解地形內的動力機制,研究構造運動的性質和幅度。
從構造的角度來解釋地形形態。構造地形學的研究有三個等級:
研究整個地球的形狀,從構造角度分析大陸、洋盆等大型地形單元。研究地球內部動力和宇宙動力的作用如何形成地球表面的大地形形態;
研究獨立的山等小地形單元,地質構造受外動力的地質作用形成的地形形態。
研究內容
研究對象是構造地形,包括斷層地形、褶曲地形、火山地形、熔岩地形,以及丹霞地形等。
參考文獻
- ↑ 魏格納大陸漂移說7篇,豆丁網,2018-02-22
- ↑ 什麼是海底擴張說?,海洋財富網,2015-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