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台北孔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4月21日 (二) 23:50 由 LPR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臺北孔子廟''',現在位於臺灣臺北市大同區大龍街275號。創建於清光緒5年(西元1879年),至清光緒10年(西元1884年…”)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臺北孔子廟,現在位於臺灣臺北市大同區大龍街275號。創建於清光緒5年(西元1879年),至清光緒10年(西元1884年)竣工。日本明治40年(西元1907年)日人為建立日語學校,拆除孔廟。日本大正14年(西元1925年),臺北士紳多人成立臺北聖廟建設籌備處,綜理募建事宜,消失的臺北孔廟又再次復建。

歷史

臺北市孔廟的創建,於清光緒5年(西元1879年)動工後,在城內南門內建造文武廟,兩座廟皆座北朝南,文廟在左,武廟在右,這即是臺北府的孔廟。

臺北府孔廟初建時,由當時臺北知府陳星聚督工,在光緒7年(1881年,明治14年)完成了大成殿、儀門與崇聖祠。第2年,再由臺北士紳提議募捐,再建造禮門、義路、櫺星門、泮池與萬仞宮牆,到光緒10年(1884年,明治17年)才完成竣工,形成頗具規模的孔廟

這座孔廟在劉銘傳任臺灣巡撫時,每年均如期舉行盛大祭典,為臺北讀書人之盛事。到了光緒17年(1891年,明治24年)邵友濂繼任巡撫之後,派員赴福建添購祭祀用器,且敦聘禮官樂師來臺北教習




鹿港辜家陳悅記家族獻地,自臺灣日治時期的1925年開始規劃,以替代臺北府文廟,建物占地約四千多,1927年動工,1939年竣工。建築為泉州風格,總工程師王益順,1990年代被列為直轄市定古蹟。國曆9月28日教師節的秋祭釋奠禮時,政府官員會派代表祭祀,並有仿效明朝制度的佾舞


興建

日本人因建立臺北州立第一高女,拆除臺北府文廟(孔廟)後,1925年,臺北地方士紳群集永樂町(今迪化街漢醫醫師葉鍊金家宅,共議再建孔廟。陳悅記家族的詩人陳培根表示若如建於大龍峒(今大同區[lower-alpha 1]),就願捐獻私地,後來他捐地兩千餘坪,辜顯榮亦購田獻地一千餘坪。[2]


辜顯榮、陳培根、洪以南黃純青陳天來、黃贊鈞、吳昌才、謝汝銓、李聲元等九位士紳號召倡捐[3]林右藻之子林凌霜之子[lower-alpha 2]也發起募建,並寫了《素王本紀》、籌設孔道宣講團,親自巡迴臺灣全島講學[6]


廟身為1925年由溪底派大木作匠師王益順規畫設計[7],建於大龍峒保安宮東側[8],1927年動土興工[7]。部分材料由集大成木材行供應,也獲得建築商林秀、建築師周財出力,日本政府亦贈2萬日圓作建廟補助[9]。大成殿建造由溪底派王錦木負責施工[10],至1929年竣工[2]。雕刻師們在大成殿內製作一百八十六座神主,其中李松林[lower-alpha 3]負責孔子神主,在樟木上刻出九隻五爪蟠龍,再敷以金箔片[11]。至1930年8月,崇聖祠、儀門、東西廡(含東西廂)等均先後落成,然後擇吉恭奉先師、四配、十二哲暨後殿聖祖、兩廡先賢、先儒等神牌陞座[2]。1939年欞星門、禮門、義路、萬仞宮牆等完工後,整體建築群大功告成[8][12]。耗資26萬日圓[3]


臺灣戰後時期的地址曾為蘭州街261號[13],今址為大龍街[lower-alpha 4]275號[15][16][17],位於保安里[18][19]


格局

建地總面積4164.94坪[15]。廟身在主軸線上,自前而後,為萬仞宮牆、泮池、與主軸垂直的禮門與義路、欞星門、儀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兩翼為東、西兩廡;而在大成殿與崇聖祠之間為東、西廊[20][21][22]。明倫堂則在主軸的左側,另成院落[21][22]。原先的各種平面圖、立面詳細圖及大樣圖均已遺失[23]


原先規劃左畔空地前為明倫堂,後為朱子祠,樓上奉祀朱子及文昌帝君,樓下闢為圖書館。右畔空地計劃興建武廟,後面建造奉祀魁星的奎樓。但當時因經費不濟,左右畔四座建築物均未興建。[22]


廟前則有六藝廣場,為2005年9月5日計畫宣告定案[lower-alpha 5][24]


宮牆

該廟正南邊、酒泉街一側有一座高大的照牆,「萬仞宮牆」書於外側,內側繪麒麟[20]。廟無正門,以此牆阻擋,入廟須從黌門(西邊門)或泮宮(東邊門)進入[11]。一說萬仞宮牆是代表孔子學問道德高深[25][26]、求學絕無捷徑[25];另說台北州沒有出過狀元,依舊俗,孔廟需有狀元及第者才能建造正門──狀元門,並開正門迎接狀元入廟祭孔[11]。黌門是此孔廟最重要出入口[27],門口不置石獅[28]。東邊的泮宮的出入則受貼近門牆的住戶影響[29]


欞星門和泮池

從黌門走進,再穿過禮門便能見到分列孔廟中軸左右的櫺星門和泮池[20]

泮池位於欞星門之前,萬仞宮牆之後,為半月形的水池,具防災、調節暑熱和風水之象徵意義[20]。植有桂花,意寓「折桂集大成」,比喻科舉及第[30]。在泮池中有座三孔的石拱橋,橋面彎曲虹,兩側圍以石彫竹節形欄杆,稱為「泮橋」[20]。泮池與欞星門間的路稱為「青雲路」,有兩棵1962年植樹節由蔣中正陳誠種植的龍柏,2011年園區整修時鋪設水泥鋪面[30]

欞星門有如牌坊,面寬七開間,用歇山重簷式屋頂,入口中央有泉州石材的蟠龍石,門板上的108枚凸出的門釘乃遵循古制的門扇作法[20]。櫺星門墀頭裝飾著姚自來、林再興的交趾陶作品[31]。牆上也具各種花鳥圖案的石雕,多採簡潔的花鳥題材[20]

合院

大成殿、儀門及東西兩廡所共同組成的合院,乃孔廟核心[20][26]。經過櫺星門後第二座是儀門,又稱「大成門」,為大成殿主門,門內放置祭孔用的鏞鐘和晉鼓,屋頂為露明造,樑架左右細部雕琢不同,面寬五開間,左右的金聲門與玉振門作為平時出入之用[20]。儀門東側在2006年後設有弘道祠[32]

經過儀門就是立在花岡石庭院中央的大成殿[20],共用四十二根泉州白石石柱[22]。面寬五開間,進深六開間[7][20][22]。台基階級共5級,以代表尊貴的大殿才可用[26]。殿四周設走馬廊,可沿屋簷迴廊繞行一周[20]。殿前凸出的台座叫「月台」,也喚作「丹墀」,乃祭孔時安置樂器、供佾生佾舞之場所[20]。月台前方嵌有御路,又稱「石陛」,不得踐踏[26]。這些石彫出自泉州惠安一帶的匠師,風格蒼勁古拙[22]


此廟與台南孔廟彰化孔廟大成殿丹墀皆受空間限制,祭孔時只能排定諸侯的六佾舞(佾生三十六人)[33]。1965年9月24日時,立委谷正鼎就有提議[lower-alpha 6]要另建規模宏大的孔廟,讓八佾舞應求合式[34]。在1990年報導,民政局已研究在祭孔中再加上武舞,以補文舞之不足[35]。該年原本有意擴大以八佾舞取代六佾舞[36][37],但因預算遭市議會刪除而作罷[36]。直到2001年首度舉行八佾舞[38][39]。第二次則是2008年時任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親臨秋祭時[39]


樑柱上所使用斗栱,支撐中央的藻井及四周的天花板,其構造都以木榫結合,不用鐵釘,為典型的泉州風格[26]。屋頂採閩南式歇山重簷,結合閩南廟宇及臺灣在地廟宇裝飾,以黃瓦覆頂[7]。上有豐富的龍、馬、象、花、草、鳥、人物等剪黏及泥塑[8]。規帶上又有數十隻泥塑梟鳥[20],以身為惡鳥的梟鳥會聽孔子講道來代表有教無類[28]。水車堵有洪坤福的文王聘子牙、堯聘舜、商湯聘伊尹、劉備聘孔明這些交趾陶系列作,合稱「四聘」[31]。屋頂上左右各有一根通天柱,傳說是代表儒教能通乎天意,或說是秦始皇焚書坑儒時的儒生在自宅屋頂上建造煙囪狀來藏匿經書[11]。1977年9月30日,林洋港面對台北市議員黃聯富市議會總質詢時說,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執行秘樑柱上所使用斗栱,支撐中央的藻井及四周的天花板,其構造都以木榫結合,不用鐵釘,為典型的泉州風格[26]。屋頂採閩南式歇山重簷,結合閩南廟宇及臺灣在地廟宇裝飾,以黃瓦覆頂[7]。上有豐富的龍、馬、象、花、草、鳥、人物等剪黏及泥塑[8]。規帶上又有數十隻泥塑梟鳥[20],以身為惡鳥的梟鳥會聽孔子講道來代表有教無類[28]。水車堵有洪坤福的文王聘子牙、堯聘舜、商湯聘伊尹、劉備聘孔明這些交趾陶系列作,合稱「四聘」[31]。屋頂上左右各有一根通天柱,傳說是代表儒教能通乎天意,或說是秦始皇焚書坑儒時的儒生在自宅屋頂上建造煙囪狀來藏匿經書[11]。1977年9月30日,林洋港面對台北市議員黃聯富市議會總質詢時說,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執行秘書王國璠解釋時任福建漳州知府的朱熹於重修漳州府文廟時,在大成殿的屋頂上豎兩根通天柱,代表孔子人格道德與天相通,被臺灣各地孔廟模仿[40]。屋脊中央還有一座七級的小塔[lower-alpha 7][20]。孔廟指導委員蔣復璁依據《舊都文物略》及重修台郡各建築圖說》,極力主張拆此佛教色彩的塔[42]。1987年8月18日廟方開會時,學者曾討論是否趁整修時,拆除有道教色彩的通天柱與佛教色彩的寶塔,結果無共識[41]

  1.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沈長祿3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2. 2.0 2.1 2.2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敖智寧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3. 3.0 3.1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卓克華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4.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程發軔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5.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1952-09-28孔誕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6.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李庭蘭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7. 7.0 7.1 7.2 7.3 7.4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劉于翔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8. 8.0 8.1 8.2 8.3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陳璟民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9.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盧蕙馨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10.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吳志明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11.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習賢德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12.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陳秀玲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13.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1953-12-18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14.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1975-06-14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15. 15.0 15.1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洪惠琪1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16.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李光儀1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17.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蔡亞樺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18.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楊正敏2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19.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鍾年晃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2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沈長祿2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21. 21.0 21.1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1983-02-11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22.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陳盈珊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23.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1984-03-30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24. 24.0 24.1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陳俍任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25. 25.0 25.1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牛慶福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26.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1994-09-26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27.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洪淑惠2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28. 28.0 28.1 28.2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邱淑玲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29.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楊正敏1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30. 30.0 30.1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黃福其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31. 31.0 31.1 31.2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陳妍君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32.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許雅筑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33.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林麗雪1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34. 34.0 34.1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1965-09-25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35.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洪淑惠5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36. 36.0 36.1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洪淑惠4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37.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1989-09-27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38.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楊正敏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39. 39.0 39.1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姜穎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40.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1977-10-01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41. 41.0 41.1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1987-08-19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42.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陳小凌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引用錯誤:使用群組名稱 "lower-alpha" 的 <ref> 標籤已存在,但查無對應的 <references group="lower-alpha"/> 標籤,或缺少 </ref> 結束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