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臺灣戰後時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臺灣戰後時期

圖片來自tonyhuang39

臺灣戰後時期是指臺灣歷史上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迄今、由中華民國統治的時期,也稱為中華民國時期,早期稱國民政府時期[1],其中後者通常指1990年代臺灣民主化之前由中國國民黨一黨獨大的執政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依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發佈的軍事命令《一般命令第一號》第一條甲項規定,於1945年10月25日在臺北公會堂以在臺日軍主官身分,接受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中正的代表何應欽所委派的臺灣地區受降主官陳儀將軍發布的《署部第一號命令》並簽署受領文件,自此臺灣由中華民國統治迄今。

1945年8月15日-10月25日之間,因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仍在中國大陸及其它戰區處理戰後事宜,官派接管臺灣的專責人員則需要一段行政流程與等待命令的作業時間,而大日本帝國在臺灣駐警、駐軍及所有日籍人員則是在1945年9月之後才開始分批被遣回日本本土(日方稱引揚歸國),這段期間臺灣既不屬於日方治理又尚未由中華民國接管,此時臺灣相當於無政府狀態[2][3],但因戰事已於1945年8月15日結束,使得這段兩個月的空窗期在臺灣歷史上也被納入「臺灣戰後時期」。

沿革

戰後初期(1945-1949年)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並簽署《終戰詔書》,在臺日軍依據同盟國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於1945年8月17日發佈《一般命令第一號》第一條規定,須向同盟國之代表蔣中正投降。中華民國將領於同年10月25日代表同盟國接受在臺日軍的投降。臺灣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至10月5日在臺北設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前進指揮所之間有近兩個月無政府狀態,臺日裔人士以原日治時期制度維持至行政長官公署接管後。

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設立與中國大陸省級行政體制不同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並由陳儀出任臺灣省行政長官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1946年1月12日,中華民國行政院以「節參字第0一二九七號訓令」之規定,單方面宣佈「原有我國國籍」之臺灣人民於1945年10月25日起恢復中華民國國籍。同年中華民國外交部訓令駐外單位通知各國政府臺灣人恢復中華民國籍,但因和平條約尚未締結,故美國、英國、荷蘭、日本政府不同意[4][5]

1946年3月,美國《Washington Daily News》以頭版標題「Chinese exploit Formosa worse than Japs did(中國人剝削台灣比日本人更嚴重)」,批評國民黨對台灣的統治。香港《知識青年》雜誌作者「史堅」於1947年3月16日發行的第20期雜誌見證:「...他們(國民政府官員)以「新征服者」的姿態出現,用元朝對待南人一樣的態度,對待臺灣同胞。...1895年日本的「接受」,臺灣人所得到的,是殖民地的「法治」,可是1945年中國的管理,臺灣人卻又得到「無法無天」的統治,他們覺得前者比後者還要好...」。

1947年初,因一起緝菸血案,使累積一年多不滿國民政府倒行逆施導致民不聊生的龐大民怨至此總爆發,各地發生軍民衝突,史稱「二二八事件」。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表面上向臺灣人士表示即將進行民主化改革,私底下卻以臺灣人「有組織叛亂行為」、「對於奸黨亂徒須以武力消滅」等理由,向中央政府請求增援兵力鎮壓。數星期後,國軍增援兵力抵達臺灣分別從基隆港高雄港登陸開始鎮壓動亂,後續還有清鄉行動,許多與臺籍菁英與百姓受到牽連慘遭殺害,或遭逮捕之後不經審判而被監禁、處死或就此失蹤。來自中國大陸記者王思翔在《臺灣2月革命記》報導:「配合著公開的大屠殺,還有掩耳盜鈴式的恐怖手段‧‧‧一經逮捕,多不加詢問,立即處死‧‧‧每夜間均有滿疊屍體的卡車數輛,來往於臺北-淡水基隆間。

至3月底,我在基隆候船10天,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從海中漂上岸來的屍體,有的屍親圍坐而哭,有的無人認斂,任其腐爛。‧‧‧軍警、警察、特務以及以征服者自居的外省人等,都可以隨時隨地捕人,公開綁架,甚至可以在辦公室內隨意捉人‧‧‧。」而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印的二二八暴動事件報告中,將事因歸咎於「日本奴化教育之遺毒」。王白淵發表評論質疑:「中國受滿清奴化三百年之久,現在女人還穿著旗袍,何以滿清倒臺後,漢人能可當權呢?」表示日本奴化教育之說乃是為欺壓所編造的藉口」。此事件揭開了1950年代白色恐怖政治高壓的序幕。

二二八事件後,國民政府調整臺灣省地方政治制度,廢除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改設臺灣省政府,由文人出身的魏道明任首屆省主席。1948年接獲第一筆美援後,隨即撥付款項重建台糖台鐵台電

1949年(民國卅八年),陳誠就任臺灣省主席,改革幣制(舊臺幣以四萬比一的比率兌換新臺幣),並實施長達38年之久的《臺灣省戒嚴令》。同年,國共內戰局勢大變,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使得於同年12月7日將中央政府遷至臺灣。此時中華民國僅統治臺灣地區(臺澎金馬),失去中國大陸的統治權。

兩蔣臺灣戒嚴時期(1949-1987年)

1949年,中國大陸易主,國軍和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臺灣,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主張反攻大陸,但缺乏美國的支持,兩岸間僅有一些小規模戰役發生,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確立現今兩岸的統治範圍。

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起在臺灣透過戒嚴令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等法令,配合黨、政府、軍隊、特務的結合掌控,持續政治與社會上的高壓控制,鞏固一黨獨大體制,許多人無故被指為「匪諜」而遭到沒收財產、監禁、處決,造成許多冤死冤獄,稱為臺灣白色恐怖。在此之前,國民黨在統治中國大陸時為打擊和消滅中共勢力亦曾在國統區內採取這種嚴厲措施,這種現象被統稱為白色恐怖

1950年起(民國卅九年),臺灣實行地方自治,省、直轄市議會議員及縣、市以下行政首長民意代表由公民直選產生。1950年代起雷震知識分子在《自由中國》雜誌上要求民主。1960年,雷震等人士籌組中國民主黨,但很快就被政府鎮壓。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兼系主任彭明敏與其學生謝聰敏魏廷朝於1964年共同起草《臺灣自救運動宣言》,主張「遵循民主常軌,由普選產生國家元首」、「重新制定憲法,保障基本人權,成立向國會負責且具有效能的政府,實行真正的民主政治」,三人隨即遭逮捕、以「叛亂罪嫌」起訴、並判處有期徒刑。

在國民黨政府解除戒嚴之前,臺灣黨外運動團體一直透過私下發行的政論雜誌,要求全面落實民主政治言論自由。1975年蔣中正逝世,由副總統嚴家淦接任。1978年由蔣經國出任總統國民黨主席來接掌政權。1979年1月1日,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

1979年12月在高雄市所發生的美麗島事件,是對20世紀後期臺灣民主化影響最深遠的一次民主抗爭事件,隨之而來的對被逮捕相關人士的軍事審判更是引起廣泛注目。1984年發生的江南案,政府形象大損,並且受到來自美國的強大壓力,隨後蔣經國於1985年表示下屆總統不會再由蔣家人擔任。江南案成為促使臺灣於1987年解嚴的關鍵事件之一。而在臺灣7月15日解嚴前四個月才發生於小金門三七事件 (東崗慘案) 則成為中華民國戒嚴動員戡亂時期最後一椿重大人權侵害案件[6]

1986年9月28日,政府遷台後第一個在野黨民主進步黨成立,此時台灣尚未解嚴。

李登輝政府(1988年-2000年)

隨著蔣經國在1988年1月去世,蔣家父子兩代的統治也隨之結束,開始朝向民主政治發展。1988年,副總統李登輝依憲法繼任總統,但當時執政的國民黨內的外省人勢力仍然龐大,宋美齡企圖阻止李登輝出任國民黨代理主席但未成功,李登輝於1988年7月接任國民黨主席,全面接掌黨政軍大權。1990年,李登輝當選最後一任由國民大會代表選出的總統,同年1991年5月1日,李登輝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代表著中華民國政府不再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中國共產黨政權統治中國大陸的合法性。李登輝任內推動民主化與臺灣本土化政策,陸續推動六次修憲,1947年在中國大陸選出而一直未改選的國民大會代表,俗稱萬年國會,在1991年12月31日全部退職。萬年國會在1993年1月31日立法院首次全面改選後才正式結果。

兩岸關係在1980年代緩和之後,因1989年的六四事件而大受衝擊,1990年發生了閩平漁事件,1994年千島湖事件之後又趨惡化。1995年,李登輝伉儷訪問美國,是首位中華民國總統正式訪問美國;1996年3月,中華民國在臺澎金馬舉行首次總統及副總統直選,國民黨的李登輝及連戰當選,成為中華民國首位民選總統及民選副總統,李登輝也是台灣首位民選領導人。中國大陸對李登輝訪美及臺灣舉行總統大選大表不滿,因而在臺灣近海試射導彈及進行軍事演習,美國為此兩度派出航空母艦戰鬥群巡弋臺灣海峽。1999年,李登輝接受德國記者專訪時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即「特殊兩國論」,簡稱「兩國論」,主要由蔡英文起草)。

陳水扁政府(2000年-2008年)

2000年3月18日的總統選舉,執政的國民黨分裂,宋楚瑜「新臺灣人服務團隊(後組成親民黨)」分散了國民黨支持者的票源,最終由民進黨提名的陳水扁呂秀蓮以2.5%的勝差比例當選中華民國第10任總統、副總統,中華民國行憲後首次政黨輪替,民進黨首次執政,終結國民黨統治台灣55年,國民黨首次成為在野黨,但立法院仍由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為多數。

陳水扁上任後曾發表四不一沒有。2002年8月,陳水扁任內公開表示臺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是一邊一國,引發臺灣各界、中國大陸及美國的不少爭議。

2003年底,訂立公民投票法,2004年首次舉行。

2004年總統選舉,陳水扁及呂秀蓮在總統大選前一天遭到槍擊受傷,陳呂二人僅以兩萬五千多票勝差當選連任。泛藍陣營以三一九槍擊案等事件,對其當選的合法性提出質疑,並發動激烈抗爭。

2005年,任務型國大通過憲法修正案,規定立法委員選舉改採單一選區兩票制,這有利於兩黨制的形成[7]。國民大會同年正式廢除,此後修憲須經立法院同意和公民投票複決。此次修憲亦是近年最後一次修憲。

2006年2月27日,陳水扁終止《國統綱領》。2006年9月9日,民進黨政府爆發多起弊案(高捷案等),已退黨多年的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發起百萬人民倒扁運動,但此運動因各種因素,在執政民進黨「挺扁」及於同年結束。

2007年,興建逾6年的連接臺北至高雄左營臺灣高鐵通車,為臺灣南北提供兩小時生活圈,往返臺北和高雄只需兩小時。

2007年7月19日,陳水扁總統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致函,正式以「臺灣」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遭退件。

馬英九政府(2008年-2016年)

2008年1月12日,2008年立法委員選舉完成投票,立法院從這屆開始總席次改為113席,其中國民黨獲得81席、民進黨獲得27席、無黨團結聯盟獲得3席、親民黨1席、無黨籍獲得1席。而在2008年總統選舉中,國民黨提名的馬英九當選中華民國第12任總統,使得國民黨重新獲得執政權,也達成第二次政黨輪替[8]。國民黨在立法院是絕對多數,同時掌握行政立法的「完全執政」局面。

2012年1月14日,2012年立委選舉完成投票,113席中,國民黨獲得64席、民進黨獲得40席、臺灣團結聯盟獲得3席、親民黨3席、無黨籍獲得1席。而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國民黨的馬英九成功連任中華民國第13任總統。

2014年3月18日,發生太陽花學運,學生及社會運動分子佔領立法院議場,要求取消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結果被實際擱置。2014年九合一選舉,執政的國民黨大敗,民進黨取得13個縣市的執政權。

2015年11月,總統馬英九在新加坡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會面,為兩岸最高領導人66年來首次會面

蔡英文政府(2016年-)

2016年1月16日,2016年立委選舉完成投票,民進黨獲得68席、國民黨獲得35席、時代力量獲得5席、親民黨獲得3席、無黨團結聯盟獲得1席、無黨籍獲得1席。而在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中,民進黨提名的蔡英文當選第14任中華民國總統,成為中華民國首位女性總統,也是台灣首位女性領導人,也使得民進黨重新取得執政權,締造中華民國第三次政黨輪替。民進黨並因首次在立法院過半,首次同時掌握行政及立法的「完全執政」局面。

2018年的九合一選舉,執政的民進黨大敗,國民黨取得15個縣市的執政權。

2020年1月11日,2020年立委選舉完成投票,民進黨獲得61席、國民黨獲得38席、台灣民眾黨獲得5席、時代力量獲得3席、台灣基進獲得1席、無黨籍獲得5席。而在2020年總統選舉中,民進黨的蔡英文成功連任,以817萬票當選第15任中華民國總統,成為中華民國歷史上最多得票的總統,使得民進黨繼續取得執政權,並且持續在立法院過半。

兩岸關係與國際地位之變化

1943年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同盟國的《開羅宣言》發表,其中表示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包括臺灣澎湖群島要歸還中華民國,並於1945年所發表之《波茨坦公告》重申必將實施《開羅宣言》。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命令在臺日軍向同盟國之代表者蔣介石將軍投降,日本第十方面軍於1945年10月25日在臺北公會堂向蔣介石將軍委派的陳儀將軍投降,國民政府開始接管臺灣。1951年,日本正式簽署《舊金山和約》,但因國共內戰中國情勢不明,和約僅聲明放棄臺灣、澎湖的一切權利,未註明臺灣主權歸屬。

在1952年的《臺北和約》第二條中,日本依據《舊金山和約》,重申業已放棄對臺灣、澎湖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之主權。1972年日本與中華民國斷交,並宣佈臺北和約失效,同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簽訂了《中日聯合聲明》。關於臺灣的政治地位,或走向兩岸統一,亦或是持續相互獨立狀態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方面宣稱:「無論從歷史、政治還是國際法上,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並在統一無望以及某些其他前提下,不放棄以武力解決。」而主張台灣地位未定論的人士則認為:由美國、日本等國家所簽署的「舊金山和約」並未明白指出臺灣的主權歸屬,而且臺灣的未來走向應由全體臺灣人民自主決定,不容許中華人民共和國以武力威脅。

2005年3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高票通過《反分裂國家法》,首次以成文法形式將「一個中國」原則明確化。臺灣人民對此事感到不滿,在3月26日號召數十萬人走上臺北街頭,以表示強烈的不滿與抗議[9]。2005年4月26日起,國民黨親民黨新黨前後訪問中國大陸,引發兩岸政黨交流的熱潮,兩岸緊張的情勢有所緩解,但兩岸關係仍充滿不確定性。

在修憲與總統直選後的民主鞏固時代,支持臺灣獨立的比例快步上升、且通常穩定地高於支持統一的比例,但無論統獨,都遠低於支持維持現狀。2010年12月,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所作的的民意調查,高達87.3%的絕大部分臺灣民衆認為應該維持現狀(廣義):儘快宣布獨立:6.4%;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17.6%;永遠維持現狀:28.4%;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34.2%;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7.1%;儘快統一:1.2%;不知道/無意見:5.2%。

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直到1970年代,都被認為是國際社會中中國的合法代表,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逐漸增加。1954年,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到1971年,聯合國通過第2758號決議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稱「即刻將蔣介石的代表,非法佔據聯合國及其一切所屬機構中的席位上,驅逐出去。」中華民國政府退出聯合國,此後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大幅度滑落;1979年,與美國斷交,更是對中華民國的外交處境造成嚴重衝擊。

臺美關係持續升溫

2018年1月,美國眾議院通過《臺灣旅行法》。2019年5月7日,美國眾議院通過《2019年臺灣保證法》法案與「重新確認美國對台及對執行台灣關係法承諾」決議案。2019年6月6日,臺灣相應美國在台協會的機構「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Coordination Council for North American Affairs,CCNAA)更名為「臺灣美國事務委員會」(Taiwan Council for US Affairs,TCUSA),被視為臺美關係的重大進展與突破。

2020年1月11日總統選舉蔡英文勝選連任後,獲得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發表聲明表達祝賀,以「蔡總統」(President Tsai)稱呼,讚揚臺灣再次展現民主力量。

2020年2月2日,中華民國副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前往美國,出席該年度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舉辦的「國家祈禱早餐會」(National Prayer Breakfast),被視為是自1979年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以來,臺灣訪問華府的最高層級官員。

2021年1月9日,美國國務院宣布取消美臺交往限制。2021年3月18日,美國國防部 《國防部新聞》文中指「台灣從來不是中國的一部分」。(Taiwan was never part of China) [10] [11]

參考文獻

  1. 邱各容. 臺灣兒童文學史. 台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5. ISBN 9571139475. 1945年日本投降,1949年大陸淪陷,政府播遷來臺總稱為戰後時期(或稱中華民國時期)。 
  2. 台灣公民教育的轉變歷程 (II):戰後的變動與挑戰(1945–1949),第53頁,湯梅英,台灣人權學刊 第三卷第四期,2016-12
  3. 族群與國家: 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1683-1973),第256頁,陳麗華,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11-02
  4. 孫中山先生眼中的台灣地位,第255-256頁,張寒青,北台灣學報第30期,2007-03
  5. 何義麟. 戰後台灣人之國籍變更與國家認同──以澀谷事件之考察為中心 (PDF). 臺北市: 財團法人交流協會: 第6, 11頁. 2002年2月 [2016-05-1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10-16). 
  6. 管仁健. 國軍屠殺越南難民的三七事件. 《你不知道的臺灣》. 2008-03-07. 
  7. 修憲國民黨版 國大定位任務型 }
  8. 2008總統大選
  9. 美國媒體紛報導台灣反反分裂法百萬大遊行,中央社記者劉坤原華盛頓二十六日專電,2005-03-27
  10. 吳美依. 美國防部新聞:台灣從來「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分析最新印太局勢. EtToday新聞雲. 2021-03-18. 
  11. JIM GARAMONE. DOD Officials Describe Conditions in Indo-Pacific. US Dept of Def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