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津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月津港位在台南市盐水区,“月津港”一词由来可追朔至清雍年间,盐水区设盐水港堡,盐水的闽南语意指“咸水”,盐水港为临海泻湖有船舶可直航大陆福建,为嘉南地区商贸农产集散地,商旅繁华盛极一时,后因港口淤积,河港由东而南转西有如半弧弯月,呈现新月形状,故又称“月津”、“月港”[1],旧时曾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俗谚,即可想见盐水在当时的繁华程度。[2]四百年前,这里曾是倒风内海的天然良港,舟楫往来、络绎不绝。随著河道淤积、地势变迁,从原本的海港、河港到今日的亲水公园,曾经繁荣的商港只剩下历史记忆。[3]因2012年起由台南市政府开始举办的月津港灯节而打响知名度,已是每年春节期间及元宵节赏灯旅游台南的热门景点。
目录
月津港历史
明清时期
明代天启元年(西元1621年),郑芝龙据台时,盐水临海,大陆移民相继到盐水港口定居垦 。郑成功为反清复明,安排其部将何积善及范文章率军队及眷属到盐水垦殖(今牛墟附近),开拓盐水港附近地区,垦地务农,渐成聚落,清朝廷此时亦在此设立“大龟肉庄”;而后更与大陆泉州、厦门等地进行贸易,一时成为兴安平、鹿港并列的南台湾水路交通要地。盐水港因处水路粮道,在雍正时期已是大市镇;加上乾隆期间由于倒风内海为急水溪和八掌溪带来大量砂石淤填,变成河洲浮埔,住民乃扩垦新生地,规模更见扩大;迄乾隆二十七年(西元1762年)铁线桥筑成后,更成南北通衢。在17、18世纪倒风内海地形,在清朝时期盐水不仅是贸易港,也是重要的军事要地,巿街已辟建东西南北四城门,港边建有护庇宫主祀妈祖。
盐水因有通船之便,市集渐次形成,往来诸罗与府城间,盐水是必经之地,又是货物转运站,人口逐渐往盐水聚集,而北方的八掌溪与南方急水溪冲刷而成的三角地带,状似新月,使盐水又有“月津”、“月港”之称,也因而有“一府、二鹿 、三艋舺、四月津”的俗话流传下来。清道光末期,倒风内海为急水溪和八掌溪带泥砂填积,海岸线逐渐东移,盐水不再临海,海港功能逐告丧失。清光绪11年(西元1885年)七、八月,本地瘟疫猖行,死亡人数众多,加上急水溪又在此间泛滥,港口再度淤塞,盐水港更趋衰弱。
日治时期
明治28年(西元1895年),日人在盐水设有“盐水港办务署”及“盐水港渡办务署 ”。台南县分台南厅与盐水港厅,盐水厅所管辖范围包括布袋庄、白河庄、新营街、柳营庄、前大埔庄、麻豆街、牛挑湾庄、鹿草庄等地,可见此时盐水因为交通所带来地位是相当高的。可惜在盐水港淤积日趋严重的同时,水路交通没落,再加上明治38年(1905)盐水地方人士因担心纵贯铁路穿过盐水,破坏当地风水,因此向日人提出反对铁路的兴建的意见,结果造成铁路的兴建转往新营,盐水也丧失了昔日的交通枢纽的地位。明治 42年(1909)盐水地位再度降级,成为台南新营郡辖下的的盐水街。
光复初期
盐水港在太平洋战争期间迭遭美军轰炸,市区房屋几乎全毁,盐水镇几成废墟。民国三十四年(昭和二十年)八月,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1945年后,当时“布街”、“竹仔街”、“蕃薯纤市”,都是人潮聚集五谷杂粮交易处,盐水牛墟的存在,也使各地的牛贩群集于盐水,不过这样的好现象并没有维持多久 …。因港而成镇的盐水,八掌溪与急水溪分别自北与南雨方流经盐水,透过八掌溪水路,原为内陆港的盐水镇,可经由布袋通往台湾海峡,商船云集,每有商船靠港,米、竹笋就透过盐水与来自大陆的商船交换布匹、陶瓷、酒、烟草、木材 、中药等物资,贸易的兴盛与衰败写出了盐水月津港的历史过程。倒风内海淤积后,使得盐水月津港没落,还导致地方水患连连,瘟疫、疾病接踵而来,倒风内海故事呈现了三、四百年前繁荣及历史地方。[4]
古月津八景
清朝时期盐水风景秀丽,骚人墨客吟咏期间,并赋以“月津八景”,然沧海桑田,旧景已非后人,现在只能靠这些诗作来感受当时秀丽的风光:[1]
一、兴隆水月
“ | 月转兴隆夜倍莹,波心添出一轮明, 月转兴隆夜倍莹,波心添出一轮明, 今古长留蟾影洁,水天磨洗镜华清, 年年最爱中秋夕,吟望桥头到五更。 |
” |
兴隆桥距今已有一百八十馀年的历史,原本是座木桥,后来被卡车压坏,才改现今模样。昔日桥下溪水粼粼,水质清澈,游鱼溪石直视无碍,而黄昏时候舟船停泊,渔夫时人漫游桥上,观赏波中水月,十分快意,于是成为一景。
二、聚波渔火
“ | 鼓詍归来趁晚潮,辉煌灯斗夜迢迢, 影浮碧水星千点,光射金波蛇万条, 艇乱秋萤迷路去,樯危寒炬耀通宵, 鱼虾卸罢祠堂外,残焰摇红倚绛霄。 |
” |
聚波亭是盐水大众庙前身,古月津八景之一,聚波亭是盐水港时代的码头边古榕树下建筑凉亭,聚波亭位月津港处,昔日榕树高茂,而且有井一口,水质清甜,往来船只,渔人、商贾在此休憩,后来郑成功部将何积善为首创建,命为聚波亭,取其为急水溪、八掌溪支流交会,水波在此汇集之意。由于港边波浪起伏,水色澄清,夜间船只返港,映得满江渔火,非常美丽,遂成一景。现今变成盐水大众庙的前殿,位置在中境里。而聚波渔火在今之众庙前,早期为一蜿蜒小溪,现已干涸,目前是镇民晨起跳土风舞及打羽球的场地。清朝时期月津港尚未淤积,直接急水溪、八掌溪支流出口处交会,直接面向海洋,看著港湾里渔火点点非常美丽,聚波亭前的港湾遗迹,如今因淤积早已成小河道,不过乡野景色还是很美。聚波亭旁原有聚波亭石碑,后来移至月津港河道旁。
三、莲寺荷花
“ | 观音亭外芰荷芳,馥郁风生水殿凉, 梵宇顿开清净界,莲台空现法轮王, 暑消九夏擎青盖,香散诸天逗夕阳, 鼻观静参禅味颖,闲来坐月对银塘。 |
” |
莲寺,就是玉莲寺,位现今修德禅寺附近,又称观音亭,先明时期香火鼎盛,寺前有一个大池塘,广达数亩,满植荷花,每到夏天荷花绽放,荷香四亿溢,宛如天国,是避暑胜地。日据时以抗日义士聚集为由而遭烧毁,“莲寺荷花”一景已经完全没有遗迹可寻。因古玉莲寺已毁坏,古玉莲寺所在地位于现今修德禅寺金炉附近。
四、东门晓月
“ | 羲和驭日上峰头,远近村墟晓雾收, 东郭鸡催千户辟,南枝鸦浴一轮浮, 银河欲曙晨星淡,芳草霑天玉露稠, 阳德呈祥城上望,云霞辉映大瀛洲。 |
” |
东门是道光年间防寇所设的四城门之一,位牛墟附近,每日早晨阳光从云斜照大地,东门礁楼映著阁楼,光彩回射迷人景色,使赶集的商客驻足流连。城门在日据时期由于治安获得改善而失区作用,逐渐颓坏拆除,“东门晓日”一景亦无迹可寻。 位址:盐水东门遗址
五、释寺甘泉
“ | 寺外方池一鉴开,源头滚滚接天来, 清波衅玉无盐质,灵水烹茶润喉朋, 地脉穿通流泽远,井心澄澈挽澜回, 甘泉不减杨枝露,方便还兼镇旱灾。 |
” |
传说中,释寺甘泉乃释仔寺,位于康乐路,而甘泉位置则在康乐路五号至六号之间,由于水井储满泉水,清洁如萤,居民终年汲用不枯,而且用泉水烧饭作菜,风味清香。现在庙颓不存,而“甘泉”也因马路的拓宽而被填平,完全没有遗迹可寻。
六、里仁松涛
“ | 松飙蓦地起桥东,静听浑如海啸同, 朝卷虬枝鸣夜月,涛翻云叶撼秋空, 萧萧影漾千重浪,稷稷声含万壑风, 徒倚西窗倾耳处,文澜增壮荡胸中。 |
” |
里仁松涛之“里仁”是一座桥名,在今武庙(关帝庙)后,港镇时期是交通台南嘉义的要道,地位险要,当时桥边绿榕成阴,秋风吹送,劈哗作响,在诗人的吟咏美化下于是成了一景。
七、赤兔望月
“ | 赤兔青丘待月昇,诗心清澈玉台冰, 只同谢诸扁舟赏,胜似庾楼曲槛凭, 草埔举杯人意好,方塘浣璧夜光凝, 坟中多少争名客,领略蟾辉几个曾。 |
” |
赤兔望月得名于清光绪时期,在现今土库与菜寮仔之间,一片绿野与陂塘,幽静的氛围向兔子一样闲静而得名,夏夜携伴在此席地赏月,饮酒作乐,别有一番风味。
八、月池蛙鼓
“ | 曲翻新调两馀天,括耳蛙鸣鸣莫眠, 两部笙歌声阁阁,三更月沼鼓渊渊。 不平叫闹嗔谁甚,无病呻吟问熟怜, 鼓吹文风凭振起,宫商协奏韵悠然。 |
” |
指的是在月池(在今兴隆桥侧,即月津港副港)一带,乃一河道冲刷而成之半月湖,围著文昌祠(今已无存),夜间青蛙鸣犹如鼓声,白天天池清如镜,气候凉爽时,居民时常聚在月池旁乘凉说笑。月池因被定位为盐水的蓄水池,因此大体保持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