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比亞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1月7日 (二) 14:32 由 一路奔跑吧涛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比亚迪
前往: 導覽搜尋
 比亞迪
 

中文名  :比亞迪

外文名  :BYD

創立時間  :1995年

所屬公司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

國 別  :中國

總 部  :深圳

年營業額  :192億美元(2018年)

比亞迪是一家中國汽車品牌,創立於1995年,主要生產商務轎車和家用轎車和電池。由20多人的規模起步,2003年成長為全球第二大充電電池生產商,同年組建比亞迪汽車,比亞迪汽車遵循自主研發、自主生產、自主品牌的發展路線,矢志打造真正物美價廉的國民用車,產品的設計既汲取國際潮流的先進理念,又符合中國文化的審美觀念,[1]2017年11月8日,比亞迪入選時代影響力·中國商業案例TOP30[2]

2019年12月,比亞迪入選2019中國品牌強國盛典榜樣100品牌。[3]同年12月18日,人民日報發布中國品牌發展指數100榜單,比亞迪排名第24位[4]

品牌介紹

比亞迪汽車遵循自主研發、自主生產、自主品牌的發展路線,矢志打造真正物美價廉的中國國民用車,產品的設 計既汲取國際潮流的先進理念,又符合中國文化的審美觀念。[5]

發展理念

比亞迪始終堅持「技術為王,創新為本」的發展理念,憑藉研發實力和創新的發展模式,獲得了全面的發展,並在電池、電子、乘用車、商用車和軌道交通等多個領域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電池領域,比亞迪具備100%自主研發、設計和生產能力,憑藉20多年的不斷創新,產品已經覆蓋消費類3C電池、動力電池(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電池)、太陽能電池,以及儲能電池等領域,並形成了完整的電池產業鏈。目前,比亞迪是全球產能最大的磷酸鐵鋰電池廠商。除新能源車和軌道交通外,比亞迪的電池產品廣泛用於太陽能電站、儲能電站等多種新能源解決方案。比亞迪是全球領先的太陽能和儲能解決方案供應商,產品已經出口至美國德國日本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客戶包括中國國家電網、中廣核、美國雪佛龍德國Fenecon、日本A-style等。

在電子領域,比亞迪憑藉強大的材料、產品研發能力,自動化設備開發和應用能力,以及規模龐大的加工製造能力,比亞迪已成為全球領先的電子產品設計製造服務商,可為客戶提供包括設計、研發、製造、物流及售後等「一站式」服務,並在移動終端結構件、金屬及塑膠結構件、3D玻璃及陶瓷結構件等領域獲得行業領先。主要客戶包括三星華為vivoOPPO小米LG聯想蘋果谷歌微軟等全球知名企業。未來,比亞迪將繼續在消費電子、汽車電子等領域拓展市場。

在汽車領域,憑藉技術研發和創新實力,比亞迪已經掌握電池電機電控新能源車的核心技術。目前,比亞迪新能源車已經形成乘用車和商用車兩大產品系列,涵蓋七大常規領域和四大特殊領域(即「7+4」戰略,其中「7」為私家車、出租車、城市公交、道路客運、城市商品物流、城市建築物流、環衛車;「4」為倉儲、港口、機場、礦山專用車輛),實現全領域覆蓋。

在乘用車市場,比亞迪涉及燃油車和新能源車兩大領域。自2008年推出全球首款量產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以來,比亞迪陸續推出e6、秦、唐、宋等多款新能源車型,並獲得市場的極大認可,助力公司於2015年-2017年連續三年斬獲全球新能源乘用車年度銷量冠軍。

2014年4月,比亞迪在北京首次發布542高性能車型系列(「5」代表0-100公里/小時加速5秒以內;「4」代表全時電四驅,瞬間反應、精準動力分配,操控好、能效高,提升操控的安全性;「2」代表百公里油耗小於2升),從超強加速、全時電四驅、超低油耗三方面重新定義高性能汽車標準,助力中國汽車工業真正實現「彎道超車」。隨着前奧迪設計總監Wolfgang Egger、原奔馳底盤調校專家Heinz Keck等全球頂級人才的加盟,比亞迪已邁入「造車新時代」。

在商用車市場,比亞迪擁有豐富的純電動巴士、純電動卡車和純電動叉車產品線。2012年,比亞迪發布「城市公交電動化」解決方案,隨後上升為中國國家戰略。比亞迪K9是全球首款集歐、美、日等多項權威認證於一身的純電動巴士,早在2011年就陸續在深圳投入商業運營。

2015年,22輛比亞迪T8純電動洗掃車承擔於北京舉行的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儀式路面清掃工作,出色完成任務。比亞迪各類純電動商用車獲得包括深圳巴士集團、倫敦交通局、洛杉磯公交公司、悉尼機場、斯坦福大學Facebook等國內外頂級客戶的高度認可,足跡遍布包含中國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法國在內的數十個國家和地區,並屢次創造行業紀錄。比亞迪已累計向全球合作夥伴交付超過3.5萬輛純電動巴士,2014-2017年連續四年位居10米(含)以上純電動巴士細分市場的全球銷量冠軍,並占據美國80%以上的純電動巴士市場份額。隨着全球各地訂單的爆發,比亞迪正逐步完善研發和生產布局,已於中國美國巴西匈牙利法國等國家設立純電動商用車工廠。

為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比亞迪於2016年10月發布軌道交通產業子品牌——「雲軌」,正式宣告進軍軌道交通領域。 「雲軌」由比亞迪組建1,000多人的研發團隊,歷時5年,累計投入50億元,成功打造而成。「雲軌」屬於中小運力的軌道交通,綜合優勢非常突出:造價僅為地鐵的1/5;建設周期僅為地鐵的1/3;爬坡能力強,轉彎半徑小,具有極強的地形適應能力;噪音低,可從城市建築群中穿過;橋樑通透,獨立路權,景觀性好,能很好適應城市生態環境;編組靈活,單向運能為1-3萬人/小時;最高時速可達80km/h。「雲軌」可廣泛用於一二線城市的交通接駁線、加密線,三四線城市的交通主幹線,以及旅遊景區的觀光線等。目前,比亞迪已經與銀川廣安深圳汕頭蚌埠菲律賓伊洛伊洛埃及亞歷山大等多個城市就「雲軌」達成戰略合作,發展勢頭非常迅猛。

秉承「用技術創新,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品牌使命,比亞迪通過強有力的市場布局,以及堅定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動,贏得了《財富》雜誌「改變世界的51家公司」、「扎耶德未來能源獎」,以及「聯合國特別能源獎」等一系列讚譽。[6]

車標含義

比亞迪新標識將不再沿用原有的藍白相間色,圖案改為橢圓形狀,並加入了光影元素。從字體的排列、圖形的顏色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突出了比亞迪汽車的創新、科技和企業文化精髓,令比亞迪品牌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

比亞迪高層人士透露,比亞迪新標識更加簡潔直觀,並具有國際化元素。通過這次換標,比亞迪汽車將圍繞打造國際品牌這個目標,全面促進企業產、科、研、銷各個層面國際品牌意識的提高,不斷提高企業的市場洞察力,最終達到比亞迪品牌的優質和高含金量。

品牌歷史

比亞迪股份公司創立於1995年,由20多人的規模起步,2003年成長為全球第二大充電電池生產商,同年組建比亞迪汽車。以做電池起家的比亞迪談到造汽車,無非是在扮演一位「門外漢」的角色。正是利用了「自主知識產權」的響亮名號和對秦川汽車的收購行為,使得比亞迪有了相對於其他新手的先發優勢。短短一年內,比亞迪汽車的產品線由原來單一的「福萊爾」微型轎車,迅速擴充為包括a級燃油車、c級燃油轎車、鋰離子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在內的全線產品。

所獲榮譽

2017年11月,獲得「2017年中國大陸創新企業百強榜單」榮譽。

2018年5月9日,「2018中國品牌價值百強榜」發布,比亞迪排名第88位。

2019年,獲評艾媒金榜(iiMedia Ranking)發布的《2019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概念股網絡口碑排行榜》TOP45。

2019年,獲評艾媒金榜(iiMedia Ranking)發布的《2019國產汽車品牌排行榜》TOP10。

2019年12月12日,《匯桔網·2019胡潤品牌榜》發布,比亞迪以155億元品牌價值排名第93;「2019胡潤最具價值民營品牌」第49位。

2019年12月18日,人民日報發布中國品牌發展指數100榜單,比亞迪排名第24位。

旗下產品

比亞迪秦

全新一代唐

全新一代宋

比亞迪元

宋MAX

比亞迪F3

速銳

思銳

福萊爾

最新動態

2019年11月7日,豐田汽車公司與比亞迪(01211)就合資成立純電動車研發公司達成協議[7]

企業事件

1. 2018年9月5日,隨着汽車技術和互聯網的不斷進步,智能網聯技術走入車生活,以「開放·創未來」為主題的比亞迪全球開發者大會應運而生。大會的設立,旨在聯合各行業合作夥伴,共同構建汽車智慧生態——D++生態,在汽車的上百個數據接口開放後,加速汽車從代步工具向移動互聯終端的轉變。[8]

2. 2018年7月31日據巴西巴伊亞州州政府官方網站公布的信息,「巴伊亞州的招標委員會完成了資格分析並批准文件,正式公布比亞迪中標巴西名城薩爾瓦多市的軌道交通項目,新的線路選用比亞迪雲軌方案,並與現有的地鐵線路連接。」這意味着,比亞迪雲軌將成為薩爾瓦多市歷史上首條跨座式單軌。[9]

3. 2018年7月4日,比亞迪在官網上發布了一則不足150字的簡短聲明,稱公司發現有不法單位或個人偽造比亞迪公司印章、冒用比亞迪公司名義開展廣告宣傳類合作業務,在公司報案後,犯罪嫌疑人李娟已被公安機關採取強制措施。2018年7月12日,比亞迪發布了一則《關於李娟等人冒用比亞迪名義開展相關業務的聲明》,披露了這一事件更多詳情,聲稱李娟假冒上海比亞迪電動車有限公司市場部總經理身份,使用與比亞迪郵箱域名高度近似的郵箱域名,偽造比亞迪多枚印章,以比亞迪名義,與多家單位及機構展開廣告宣傳類合作。這份聲明再次明確,李娟等人的這一行為比亞迪均不知情,也與比亞迪無關[10]

熱點

比亞迪系列

視頻

比亞迪-概念車視頻

2.9s破百的中國轎車!獨家揭秘全新比亞迪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