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高梁 | |
---|---|
高梁,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稈較粗壯,直立,基部節上具支撐根。葉鞘無毛或稍有白粉;葉舌硬膜質,先端圓,邊緣有纖毛。性喜溫暖,抗旱、耐澇。按性狀及用途可分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帚用高粱等類。中國栽培較廣,以東北各地為最多。食用高粱穀粒供食用、釀酒。糖用高粱的稈可製糖漿或生食;帚用高粱的穗可制笤帚或炊帚;嫩葉陰乾青貯,或曬乾後可作飼料;穎果能入藥,能燥濕祛痰,寧心安神。屬於經濟作物。[1]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稈較粗壯,直立,高3-5米,橫徑2-5厘米,基部節上具支撐根。葉鞘無毛或稍有白粉;葉舌硬膜質,先端圓,邊緣有纖毛;葉片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40-70厘米,寬3-8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或微呈耳形,表面暗綠色,背面淡綠色或有白粉,兩面無毛,邊緣軟骨質,具微細小刺毛,中脈較寬,白色。
圓錐花序疏鬆,主軸裸露,長15-45厘米,寬4-10厘米,總梗直立或微彎曲;主軸具縱棱,疏生細柔毛,分枝3-7枚,輪生,粗糙或有細毛,基部較密;每一總狀花序具3-6節,節間粗糙或稍扁;無柄小穗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4.5-6毫米,寬3.5-4.5毫米,基盤純,有髯毛;兩穎均革質,上部及邊緣通常具毛,初時黃綠色,成熟後為淡紅色至暗棕色;第一穎背部圓凸,上部1/3質地較薄,邊緣內折而具狹翼,向下變硬而有光澤,具12-16脈,僅達中部,有橫脈,頂端尖或具3小齒;第二穎7-9脈,背部圓凸,近頂端具不明顯的脊,略呈舟形,邊緣有細毛;外稃透明膜質,第一外稃披針形,邊緣有長纖毛;第二外稃披針形至長橢圓形,具2-4脈,頂端稍2裂,自裂齒間伸出一膝曲的芒,芒長約14毫米;雄蕊3枚,花葯長約3毫米;子房倒卵形;花柱分離,柱頭帚狀。
穎果兩面平凸,長3.5-4毫米,淡紅色至紅棕色,熟時寬2.5-3毫米,頂端微外露。有柄小穗的柄長約2.5毫米,小穗線形至披針形,長3-5毫米,雄性或中性,宿存,褐色至暗紅棕色;第一穎9-12脈,第二穎7-10脈。花果期6-9月。染色體2n=20(Celarier, 1958)。[2]
生長習性
喜溫、喜光,高粱原產熱帶,是喜溫作物, 在生育期間所需的溫度比玉米高,並有一定的耐高溫特性,全生育期適宜溫度20-30℃。高粱是C4作物,全生育期都需要充足的光照。高粱屬於短日照作物,任何品種在短日照處理下都能加速發育。
抗旱、抗澇、耐鹽鹼、耐瘠薄 高粱根系發達,根細胞具有較高的滲透壓,從土壤中吸收水分能力強。同時,莖、葉表而有一層白色蠟質,乾旱時能減敏感。
地理分布
斯諾頓(1935)收集到17種野生種高粱,其中有16種來自非洲。他所確定的31個栽培種里,非洲占28種;158個變種里,只有4個種在非洲以外的地方。
現在於我國南北各省區均有栽培。
栽培技術
種植方法
產區
地區高粱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較強的抗逆能力,無論平原肥地,還是乾旱丘陵、瘠薄山區,均可種植。山西地區是高梁主要產區之一。
高粱的種植可分為春作與秋作兩種。春作播種期約在農曆三月底至四月中旬,時間不宜過早,因早期播種氣溫低,生長緩慢,遇到寒流易枯死,秋作則選在農曆五月下旬至六月下旬之間播種,時間不宜太遲,以免生育中後期遇低溫,影響生育而延遲成熟期。其栽培過程大致如下:
整地:先將堆肥撒施於耕地上,然後耕犁12~15公分(4~5寸)深,充分耕碎土塊,除去雜草,並耙平土面,
按照行距50公分開挖4~6公分深的植溝。
播種量:每公頃約需15~20公斤種子,種子可向當地鄉鎮農會購買。
播種法:播種法分點播及條播兩種,一般以條播為主,把種子均勻播於植溝內然後覆土厚約3公分。
摺疊施肥法 春作及秋作:堆肥於整地前撒施於田間,然後翻入土中,磷肥全量及氮鉀肥半量作基肥,於播種前施用,余半量氮鉀肥於播種後30天施用。
宿根栽培:半量肥料於主作收穫後10天施用,余半量於主作收穫後30天施用。肥料施用位置應離植株10~15公分,以免傷及植株。
田間管理
間苗補植:高粱播種後20~25天,
苗高15公分時,實施第一次間苗,到苗高25~30公分,實施第二次間苗,最後株距保持約10公分,如發現缺株時,可挖取間苗中要拔除的健壯苗來補植。
中耕除草:高粱生育期間,按照雜草發生情形,實施中耕除草2~3次,尤其生育初期,特別注意將雜草除淨,以免影響發育。若使用除草劑時,應在播種覆土後萌芽前噴施。
培土:第一次中耕除草後,隨即施追肥於植株旁,並將土壅培於植株莖部,以防止倒伏, 促進發育。
灌溉排水:高粱耐旱,但在幼穗形成期(播種後35天左右)、(播種後60天左右)、乳熟期(播種後75天左右)如遇乾旱,影響產量很大,應加以適量灌溉。在多雨季節,應隨時排除積水,以免發生病蟲害及延長成熟期。
病蟲防治
苗枯病
主要發生在高粱苗期,以田間積水較多、濕度過大的田塊,尤其是在高粱移栽後遇持續降雨發病更重。其症狀是高粱生長到4-5片葉子時即可發病。始於下部葉片,後向上擴展。染病葉片生紫紅色條斑,漸聯合,致葉片從頂端逐漸枯死,種子很變褐。
該項病由半知菌亞門的串珠鐮孢菌引起。病菌以菌絲體和厚垣孢子在病部組織或遺落土中的病殘體上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濺射傳播,從植株傷口侵入致病。早春和初夏陰雨連綿,晝暖夜涼的天氣有利發病。植地低洼積水,田間鬱閉高濕,或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雜肥,會加重發病。
防治方法:(1)實行3年以上輪作;(2)合理密植,採用高壟或高畦栽培;(3)起苗移栽時儘量少傷苗,避免造成傷口讓病菌侵入;(4)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雨後及時排水,嚴禁大水漫灌;(5)苗床內用衛保或三保奇花普防一次再移栽。
炭疽病
高粱重要真菌病害,在苗期至成株期都可發生。苗期發病為害葉片、葉鞘,導致葉枯,造成死苗;中後期危害莖基部和穗部,造成莖腐和穗腐。以葉片和葉鞘症狀最為明顯。病株多由下部葉片先發病,逐漸向上部葉片發展,導致葉片逐層枯死。病葉則多由葉片端部開始發病,向葉片基部擴展。葉片病斑較小,近圓形或橢圓形,長2~4毫米,寬1~2毫米,中央深褐色或黃褐色,邊緣紫紅色、黃褐色或褐色,上生黑色刺毛狀小粒點。嚴重時,多數病斑匯合,致使葉片大片變褐枯死。葉鞘病斑較大,橢圓形至長條形,紅色、紫色或黑褐色,其上也有刺毛狀黑色小粒點。莖腐發生於近成熟期,莖基部節間初呈水浸狀變色,後形成中部紅褐色、邊緣紫紅色的斑狀,重者莖基部開裂,莖杆內部變色腐爛。病原菌還可侵染穗頸、小穗梗和籽粒,使之腐爛變色。
該病由半知菌亞門的禾生炭疽菌引起。病菌除為害高粱外,還可寄生小麥、燕麥、玉米等多種禾本科植物,引發炭疽病。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中或種子內外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田間發病後,病斑上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風雨或氣流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不斷蔓延擴展或引起流行。多雨的年份或低洼高濕田塊普遍發生,高溫、高濕、多雨有利發病。
防治方法:(1)收穫後及時處理病殘體,進行堆漚發酵,高溫殺菌;(2)深翻土地,把土壤中殘留病殘體翻入土層深處,減少初侵染源;(3) 實行3年以上輪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4)及時追肥,確保後期不脫肥,增強抗病力。 (5)及時摘除植株基部老病葉;(6)嚴格進行種子處理,防治苗期種子傳染的炭疽病;(7)流行年份或個別重病田塊,從孕穗期施藥,藥劑可用衛保或三保奇花。
高粱紫斑病
發生於高粱生長的中後期,主要為害葉片和葉鞘。下部葉片先發病,逐漸向上擴展,嚴重時高粱葉片從下向上提前枯死。葉片病斑紫紅色,橢圓形或長圓形,邊緣不明顯,多限於平行葉脈之間,有時呈現淡紫色暈圈,濕度大時病斑背面上生灰色霉層;葉鞘病斑較大,橢圓形紫紅色,邊緣不明顯,很少產生霉層。
該病屬半知菌亞門尾孢屬真菌引起氣傳重複性侵染病害。病菌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在病株殘體內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田間發病後,產生的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重複侵染,使病菌不斷擴散,。該病的發展與氣候關係密切,一般高溫多雨年份發病重。
防治方法:(1)秋後及時深翻土地,將病殘體深埋土中;(2)高粱生長後期及時追肥,增強植株抗病力。(3)儘早打去病株下部的1-2片老葉,增強通風透光,減少病菌傳染。(4)在發病初期用藥防治。
紅條病毒病
病毒性病害,整個生育期都可發生,以苗期發病的植株受害最重。發病初期心葉基部葉脈間出現褪綠條點,斷續相連成行,後擴展到整個葉片,產生淡綠色、黃色條紋。有時條紋變紅,出現紫紅色梭條狀壞死斑,病斑擴展受粗葉脈限制。嚴重時全葉紫紅乾枯。病株矮小,苗期發病的病株株高是健株的1/3~1/2,不能抽穗,提早枯死;拔節至孕穗期被侵染的病株株高為健株的1/2~4/5,穗數,穗長,穗粒數和粒重都有所減少;抽穗後被侵染的,株高基本正常。
病毒依靠蚜蟲、病株汁液摩擦和帶毒種子而傳播,但以蚜蟲非持久性傳播方式為主。防治上以藥劑治蚜為主,適期播種,增施有機肥,及時中耕除草,培土保墒。
黑穗病
高粱黑穗病有絲黑穗病、散黑穗病、堅黑穗病、花黑穗病和長粒黑穗病五種,都是危害穗部。
絲黑穗病以土壤帶菌浸染為主,屬幼芽浸染,每年浸染一次。浸染時期為白尖期至幼芽長2cm期間的幼苗。發病後整個穗子變成菌癭,不結實。病株在5~6片葉時明顯比健株矮小,葉色濃綠。孕穗期旗葉直挺,剝開苞葉可見白色棒狀物,俗稱"烏米"。烏米初期小,指狀,逐漸膨大為圓柱形,較堅硬,內部組織由白變黑。隨後烏米從苞葉中外伸,表面有白色薄膜。薄膜破裂後散出黑粉狀物,殘留一束束黑色絲狀物。散黑穗病的病株也比健株矮小,病穗籽粒被病原菌破壞,變成一個個的橢圓形或圓筒形小"灰包"。小灰包比健粒稍大,外被被暗灰色薄膜。薄膜易破裂,散出黑粉。一般全穗發病,但仍保持原來的穗形,個別病穗僅部分籽粒被害,其餘籽粒照常結實。堅黑穗病病株與健株無異,抽穗後病穗籽粒變為灰白色,露出穎殼之外,穗形不變。灰包圓筒形,內含黑粉狀冬孢子,外被灰白色薄膜。薄膜較堅硬,不易破裂。破裂時,僅頂部裂開小口。花黑穗病僅部分小穗發病,其餘健康。發病小穗多位於穗的下部,靠近旗葉葉鞘的部位。受害子房白色,多從一側開始膨大,形成隆起的皰斑(菌癭)。菌癭外膜灰白色,不規則開裂,露出黑粉狀冬孢子。長粒黑穗病僅部分小穗發病。染病小穗的子房變為稍彎曲的長角狀菌癭,突出於護穎之外,外膜灰白色。菌癭頂端破裂,散出黑色粉狀冬孢子球。黑粉散落後,無中柱,僅剩下8~10根黑色絲狀物,即殘留的維管束組織。
防治方法:(1)與非寄主植物輪作;(2)秸稈漚肥,高溫發酵,充分腐熟,防止肥料帶菌。深翻滅茬,消除病殘體。(3)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4)在"烏米"出現後但尚未破裂前及時拔除病株,集中深埋或銷毀。(5)種子處理,用45-55℃溫水浸種5分鐘後悶種,待剛出芽時播種。(6)提高播種質量,縮短幼芽出土時間,減少病菌浸染時間。
生理性病害
為高粱缺乏營養元素所引起,症狀因所缺元素不同而異。
缺氮:生長緩慢,莖稈細弱,葉片變窄,葉色發黃,根少且瘦弱,生育延遲,穗粒小米質差產量低。早期缺氮不易察覺,只有幼苗呈淺黃色時,才能發現。高粱長到膝蓋高后則症狀明顯,其特徵是株型細瘦、葉色黃綠。下部老葉從葉尖開始變黃,然後沿葉脈伸展,葉邊緣仍綠色,最後整個葉片變黃乾枯,引起植株早衰。補救方法是及時追施腐熟清糞水或根外追施沼液;
缺磷:葉片變窄,呈暗綠色,花數減少,開花結實延遲,根系發育不好,根少且短,植株生長變慢,造成貪青晚熟。解決辦法是增施腐熟農家肥。
缺鉀:葉片中心部暗綠,葉尖、葉緣出現部分黃化或壞死,黃化及壞死部分與健部之間具明顯界限,葉片褶皺彎曲狀。防治方法:增施農家肥。
缺微量元素:缺錳植株生長緩慢,出現明顯的失綠,葉脈間具紅褐色的色素帶;缺硫葉脈間變黃,晚秋莖基部變紅,多沿葉緣逐漸擴至整葉;缺鐵下位葉變為棕色,莖稈、葉鞘變為紅紫色,新長出的嫩葉出現缺綠症。
地下害蟲
主要咬食幼苗葉片和幼莖,造成缺窩斷行。常見的有地老虎、螻蛄、蠐螬、蟋蟀幾種,均發生於苗期。地老虎俗稱土蠶,以幼蟲為害;螻蛄俗稱土狗,成蟲幼蟲均可為害;蠐螬為金龜子的幼蟲;蟋蟀以稱蛐蛐、蟈蟈,成蟲幼蟲均為害。防治上以灌根和毒餌誘殺為主,用藥時間以早上和傍晚(下午六點鐘後)為宜,藥劑只能選用清源保、三保奇花、綠晶生物製劑、Bt製劑、蘇雲金桿菌、青蟲菌、芽孢桿菌、白僵菌、魚藤、苦楝、煙草石灰水等。
粘蟲
又名粟夜盜蟲、剃枝蟲,俗稱五彩蟲、麥蠶、行軍蟲等。鱗翅目食葉害蟲,以幼蟲為害,主要發生於5-6月份高粱苗期,大發生時可將高粱葉片莖杆全部食光,造成嚴重損失。因其具有群聚性、遷飛性、雜食性和暴食性的特點,已成為全國性的重大農業害蟲。
老熟幼蟲體長38mm。頭紅褐色,兩側有八字形褐色粗縱紋。體色由淡綠至濃黑,因食料和環境不同而變化甚大;大發生時背面常呈黑色,腹面淡污色。初孵幼蟲有群集性,初齡幼蟲僅能啃食葉肉,使葉片呈現白色斑點1、2齡幼蟲多在植株基部葉背面背光處為害,3齡後食量大增,可蠶食葉片成缺刻,開始具備假死性,受驚動即迅速捲縮墜地。幼蟲畏光,晴天白晝潛伏在根際處土縫中,傍晚後或陰天爬到植株上為害,當幼蟲發生量大且食料缺乏時,常成群遷移到附近地塊繼續為害;5-6齡幼蟲進入暴食階段,食光葉片或把穗頭咬斷,其食量占整個幼蟲期90%左右;6齡後陸續入土化蛹。幼蟲取食禾本科植物的發育快,羽化的成蟲產卵量高。
成蟲晝伏夜出,傍晚開始活動,黃昏時覓食,半夜交尾產卵,黎明時尋找隱蔽場所。對糖醋液趨性強,產卵具有趨枯性。成蟲需取食花蜜補充營養,蜜源豐富時,產卵量高;成蟲喜在茂密的田塊產卵,生產上長勢好的小麥、粟、水稻田、生長茂密的密植田及多肥、灌溉好的田塊,利於該蟲大發生。
防治方法:(1)誘殺成蟲。利用成蟲多在禾穀類作物葉上產卵習性,在田間插穀草把或稻草把,每畝20-100個,每5天更換新草把,把換下的草把集中燒毀。(2)用糖醋盆、黑光燈等誘殺成蟲,壓低蟲口。(2)根據預測預報,掌握在幼蟲3齡前及時施藥防治。
芒蠅
雙翅目蠅科鑽蛀性害蟲,俗稱高粱稈蠅、蛀稈蠅,主要以幼蟲在植株體內越冬,也有以幼蟲或蛹在生育後期高粱的分櫱苗里及土中越冬現象,每年7代。以幼蟲為害高粱,初孵幼蟲多於7時前從喇叭口或葉縫侵入心葉,再由由心葉間隙鑽入生長點附近取食,造成枯心苗或穗畸形,俗稱"削心"。幼蟲侵入後1天出現枯心,嚴重時枯心率高達60%一70%,甚至絕收。成蟲有趨食蚜蟲蜜月露和腐臭動物的習性。卵多散產在最內3片心葉背面主脈兩旁或葉尖葉緣,每株1粒,每蟲產卵24-34粒。。多發生於5月中下旬和6月初高粱苗期。
防治方法:(1)適時播種;(2)及時拔除枯心苗;(3)毒餌誘殺成蟲;(4)毒土點殺或藥液灌心。
蚜蟲
俗稱"厭蟲"、膩蟲、蜜蟲、油汗,為高梁的主要的害蟲。一般發生高粱苗期和抽穗舉灌漿期。以卵越冬,次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產生有翅胎生雌蚜遷移到位高粱上為害,初呈點片發生,多以成、若蚜群集在高粱下部葉片背面吸汁液,使受害葉片者發紅、重者葉枯。後逐漸向上部葉片蔓延直至穗部,並產生有翅蚜擴散到全田。該蟲為害時分泌大量蜜露,滴落在莖葉上,油亮發光,並招致黴菌寄生,受害重者葉片枯萎,莖杆發軟彎曲,甚至不能抽穗。若抽穗揚花至灌漿期氣溫高,連續多天高溫乾旱少雨,則蚜蟲就會大發生。
防治方法:(1)按6:2與大豆間種,改善田間生態條件;(2)黃板粘殺;(3)發生初期用藥噴霧防治。
高粱條螟
俗稱高粱鑽心蟲,鱗翅目鑽蛀性害蟲,多發生於高粱生長中後期。該蟲以老熟幼蟲在玉米、高粱莖杆內越冬,每年發生2-4代。成蟲晝伏夜出,具趨光性但不強,初孵幼蟲常群集於心葉內啃食葉肉,被害葉可見網狀小斑和許多不規則的小孔,3齡後開始蛀莖為害,蛀食早的可咬斷生長點造成枯心苗,遲的莖杆被蛀則易造成風折枯死。
防治上以高粱揚花前後和灌漿初期兩次用藥為宜。
防治藥物:1、防病藥物可選用:CuSO4、Cu(OH)2、石硫合劑、松脂合劑、衛保、三保奇花、生石灰等;2、防蟲藥物可選用:清源保、三保奇花、綠晶生物製劑、Bt製劑、蘇雲金桿菌、芽孢桿菌、白僵菌、青蟲菌等生物農藥和苦楝、魚藤、核桃、煙草等植物農藥。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性味:《綱目》:"甘澀,溫,無毒。"
歸經:《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陽明經。"
功能主治:
高粱味甘性溫,食療價值相當高。中醫認為,高粱性平味甘、澀、溫、無毒,能和胃、健脾、止瀉,有固澀腸胃、抑制嘔吐、益脾溫中、催治難產等功能,可以用來治療食積、消化不良、濕熱、下瀝、小便不利、婦女倒經、胎產不下等。
食用價值
禾本科草本植物蜀黍的種子。又稱木稷、蜀秫、蘆粟、荻粱。我國各地均有栽培。秋季採收成熟的果實,曬乾除去皮殼用。味甘、澀,性溫。能益脾溫中,澀腸止瀉。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便溏腹瀉。
綜合利用高粱的籽粒、穗蕘(花序)、穗頸、莖稈,是中國高粱栽培的傳統習慣。高粱籽粒加工後即成為高粱米,在我國、朝鮮、原蘇聯、印度及非洲等地皆為食糧。食用方法主要是為炊飯或磨製成粉後再做成其他各種食品,比如麵條、面魚、面卷、煎餅、蒸糕、粘糕等。除食用外,高粱可制澱粉、製糖、釀酒和制酒精等。
20世紀50年代初,高粱籽粒曾是中國東北地區的主食。
茅台酒、汾酒等名酒,主要以高粱為原料。
甜高粱的莖稈含有大量的汁液和糖分,是新興的一種糖料作物、飼料作物和能源作物。
在中國、朝鮮、原蘇聯、印度及非洲等地皆為食糧。
菜譜:高梁酒烤排骨、高粱米粥、高粱螵蛸粥、高粱豬肚粥、高粱米糕等。
營養成分
高粱的主要利用部位有子粒、米糠、莖稈等。其中子粒中主要養分含量:粗脂肪3%、粗蛋白8~11%、粗纖維2~3%、澱粉65~70%。
蛋白質在子粒中的含量一般是9~11%,其中約有0.28%的賴氨酸,0.11%的蛋氨酸,0.18%的胱氨酸,0.10%的色氨酸,0.37%的精氨酸,0.24%的組氨酸,1.42%的亮氨酸,0.56%的異亮氨酸,0.48%的 苯丙氨酸,0.30%的蘇氨酸,0.58%的纈氨酸。高粱子粒中亮氨酸和纈氨酸的含量略高於玉米,而精氨酸的含量又略低於玉米。其他各種氨基酸的含量與玉米大致相等。高粱糠中粗蛋白質含量達10%左右,在鮮高粱酒糟中為9.3%,在鮮高粱醋渣中是8.5%左右。高梁稈及高粱殼的蛋白質含量較少,分別為3.2%及2.2%左右。
高粱蛋白質略高於玉米,同樣品質不佳,缺乏賴氨酸和色氨酸,蛋白質消化率低,原因是高粱醇溶蛋白質的分子間交聯較多,而且蛋白質與澱粉間存在很強的結合鍵,致使酶難以進入分解。
脂肪含量3%,略低於玉米,脂肪酸中飽和脂肪酸也略高,所以,脂肪熔點也略高些。亞油酸含量也較玉米稍低。高粱加工的副產品中粗脂肪含量較高。風乾高粱糠的粗脂肪含量為9.5%左右,鮮高粱糠為8.6%左右。酒糟和醋渣中分別為4.2%和3.5%。子粒中粗脂肪的含量較少,僅為3.6%左右,高粱稈和高粱殼中含量也較少。
無氮浸出物包括澱粉和糖類,是飼用高粱中的主要成分,也是畜禽的主要能量來源,飼用高粱中無氮浸出物的含量變化於17.4~71.2%之間。高粱稈和高粱殼中的粗纖維較多,其含量分別為23.8%和26.4%左右。澱粉含量與玉米相當,但高粱澱粉顆粒受蛋白質覆蓋程度高,故澱粉的消化率低於玉米,有效能值相當於玉米的90~95%。高粱稈和高粱殼營養價值雖不及精料,但來源較多,價格低廉、能降低飼養成本。
礦物質與維生素礦物質中鈣,磷含量與玉米相當,磷約40~70%,為植酸磷。維生素中B1、B6含量與玉米相同,泛酸、煙酸、生物素含量多於玉米,但煙酸和生物素的利用率低。據中央衛生研究院(1957)分析,每千克高粱子粒中含有硫胺素,(維生素B)1.4毫克,核黃素(維生素B2)0.7毫克,尼克酸6毫克。成熟前的高粱綠葉中粗蛋白質的含量約13.5%,核黃素的含量也較豐富。高粱的子粒和莖葉中都含有一定數量的胡蘿蔔素,尤其是作青飼或青貯時含量較高。
丹寧屬水溶性多酚化合物,也稱鞣酸或丹寧酸。丹寧具有強烈的苦澀味,影響適口性;丹寧能與蛋白質和消化酶結合,影響蛋白質和氨基酸的利用率。
植物文化
中國制酒源遠流長,品種繁多,名酒薈萃,享譽中外。傳說,發明酒的人,名叫杜康。他當長工時,有一次偶然把高粱米飯放在樹洞中,時間久了,發酵成了酒。所以開始名叫"久",後來才有"酒"字,增加"酒"的歷史典故。酒產生於何時,現已無可考。
1、墳上有高粱秸,表示逝者把陰間的門打開了,逝者可以自由出入陰間大門,可以轉世。(另有一說:把陰間的門打開了,不會變成孤魂野鬼。)
2、墳上長高粱,表示逝者有陰德,寓意其後人要出人頭地,紅紅火火。(高粱寓意出人頭地,易招風,風即妒忌者,須提防。)
生活中常見雜糧
綠豆 燕麥 高粱 蕎麥 黑米 小米 糯米 玉米 小麥 紅薯 豌豆 紅芸豆 黃豆 高粱屬 雜高粱 高粱 卡佛爾高粱 彎頭高粱 甜高粱 硬稈高粱 石茅 多脈高粱 光高粱 擬高梁 蘇丹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