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菟絲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菟絲子

中文學名:菟絲子

拉丁學名:Cuscuta chinensis

別稱:豆寄生、無根草、黃絲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管狀花目

科:旋花科

屬:菟絲子屬

菟絲子(學名:Cuscuta chinensis)又名吐絲子、無娘藤、無根藤、蘿絲子,為旋花科菟絲子屬下的一個種,是一種生理構造特別的寄生植物,其組成的細胞中沒有葉綠體,利用爬藤狀構造攀附在其他植物,並且從接觸寄主的部位伸出尖刺,戳入宿主直達韌皮部,吸取養分以維生,更進一步還會儲存成澱粉粒於組織中。[1]

形態特徵

一年生寄生草本。莖纏繞,黃色,纖細,直徑約1毫米,無葉。
花序側生,少花或多花簇生成小傘形或小團傘花序,近於無總花序梗;苞片及小苞片小,鱗片狀;花梗稍粗壯,長僅1毫米許;花萼杯狀,中部以下連合,裂片三角狀,長約1.5毫米,頂端鈍;花冠白色,壺形,長約3毫米,裂片三角狀卵形,頂端銳尖或鈍,向外反折,宿存;雄蕊着生花冠裂片彎缺微下處;鱗片長圓形,邊緣長流蘇狀;子房近球形,花柱2,等長或不等長,柱頭球形。
蒴果球形,直徑約3毫米,幾乎全為宿存的花冠所包圍,成熟時整齊的周裂。種子2-49,淡褐色,卵形,長約1毫米,表面粗糙。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內蒙古新疆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浙江福建四川雲南等省。伊朗、阿富汗向東至日本朝鮮、南至斯里蘭卡馬達加斯加澳大利亞等國亦有分布置。

繁殖方法

菟絲子以種子繁殖和傳播,菟絲子種子成熟後落入土中,休眠越冬後,豎年3~6月間溫濕度適宜時萌發,幼苗胚根伸入土中,胚芽伸出土面,形成絲狀的菟絲子,在空中來迴旋轉,遇到適宜寄主就纏繞在上面,在接觸處形成吸根伸入寄主。吸根進入寄主組織後,部分組織分化為導管和篩管,分別與寄主的導管和篩管相連,自寄主吸取養分和水分。
當寄生關係建立後,菟絲子就和它的地下部分脫離,莖繼續生長並不斷分枝,以至覆蓋整個樹冠,一般夏末開花,秋季陸續結果,成熟後蒴果破裂,散出種子,落地越冬。

栽培技術

人工栽培

菟絲子人工栽培與豆科植物混種,育期約100d左右。其種植技術是,採種與種子處理於6月中下旬,先播大豆,後播菟絲子,與大豆混播。
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30cm先開溝條播大豆。用豆種量180~225kg/hm2(比常規大豆播種量約多1倍)。大豆出苗後要精心管理,確保全苗、齊苗,這是栽培菟絲子寄主植物的關鍵。首先要使大豆生長旺盛,才能為菟絲子提供良好的寄主植物。待大豆株高20~25cm時,約15d左右,即可播種菟絲子,切勿早播,否則菟絲子出苗後,找不到寄主植物就要枯死。菟絲子播種在大豆豆棵株旁,越靠近豆棵越好,播時在大豆苗株旁順畦開溝,將菟絲子種子與細沙混拌均勻,然後均勻撒人溝內,覆蓋細肥土,以不見種子為宜,播後經常保持土壤濕潤,7d左右即可出苗,用種量為22.5kg/hm2。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性味辛甘,平。
①《本經》:"味辛,平。"
②《別錄》:"甘,無毒。"
③《本草正》;"味甘辛,氣微溫。"
歸經入肝、腎經。
①《本草經疏》:"脾、腎、肝三經。"
②《本草新編》:"入心、肝、腎三經。"

功能主治

補肝腎,益精髓,明目。治腰膝酸痛,遺精,消渴,尿有餘瀝,目暗。
(1)補肝腎:本品為補腎縮尿,止遺精之常用藥。用於肝腎不足之腰膝酸痛、陽痿、遺精。本品性柔潤,平補肝腎而不燥。
(2)安胎:用於體弱易於流產者,常配桑寄生、續斷。
①《本經》:"主續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人,久服明目。"
②《雷公炮炙論》:"補人衛氣,助人筋脈。"
③《別錄》:"養肌強陰,堅筋骨,主莖中寒,精自出,溺有餘瀝,口苦燥渴,寒血為積。"
④《藥性論》:"治男子女人虛冷,添精益髓,去腰疼膝冷,又主消渴熱中。"
⑤《日華子本草》:"補五勞七傷,治泄精,尿血,潤心肺。"
⑥王好占:"補肝臟風虛。"
⑦《山東中藥》:"治婦人常習流產。"

各家論述

①《本草經疏》:"五味之中,惟辛通四氣,復兼四味,《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菟絲子之屬是也,與辛香燥熱之辛,迥乎不同矣,學者不以辭害義可也。為補脾腎肝三經要藥,主續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者,三經俱實,則絕傷續而不足補矣。脾統血,合肌肉而主四肢,足陽明、太陰之氣盛,則力長而肥健。補脾故養肌,益肝腎故強陰,堅筋骨,暖而能補腎中陽氣,故主莖中寒精自出,溺有餘瀝。口苦燥渴者,脾腎虛而生內熱,津液因之不足也,二髒得補,則二病自愈。寒血為積者,勞傷則血瘀,陽氣乏絕則內寒,血隨氣行,氣弱不能統血以行,久而為積矣。凡勞傷,皆脾腎肝三髒主之,肝脾氣旺,則瘀血自行也。"
②《本草匯言》:"菟絲子,補腎養肝,溫脾助胃之藥也。但補而不峻,溫而不燥,故入腎經,虛可以補,實可以利,寒可以溫,熱可以涼,濕可以燥,燥可以潤。非若黃柏、知母,苦寒而不溫,有瀉腎經之氣;非若肉桂、益智,辛熱而不涼,有動腎經之燥;非若蓯蓉、瑣陽,甘咸而滯氣,有生腎經之濕者比也。如《神農本草》稱為續絕傷,益氣力,明目精,皆由補腎養肝,溫理脾胃之徵驗也。"
③《本草新編》:"菟絲子,可以重用,亦可一味專用。遇心虛之人,日夜夢,精頻泄者,用菟絲子三兩,水十碗,煮汁三碗,分三服,早、午、晚各一服即止。且永不再遺。此乃心、肝、腎三經齊病,水火兩虛所致。菟絲子正補心、肝、腎之聖藥,況又不雜之別味,則力尤專,所以能直入三經以收全效也。他如夜夢不安,兩目昏暗,雙足乏力,皆可用之一、二兩,同人參、熟地、白朮、山荑之類,用之多建奇功。"
④《本經逢原》:"菟絲子,祛風明目,肝腎氣分也。其性味辛溫質粘,與杜仲之壯筋暖腰膝無異。其功專於益精髓,堅筋骨,止遺泄,主莖寒精出,溺有餘瀝,去膝脛酸軟,老人肝腎氣虛,腰痛膝冷,合補骨脂、杜仲用之,諸筋膜皆屬於肝也。氣虛瞳子無神者,以麥門冬佐之,蜜丸服,效。凡陽強不痿,大便燥結,小水赤澀者勿用,以其性偏助陽也。"
⑤《本草正義》:"菟絲為養陰通絡上品。其味微辛,則陰中有陽,守而能走,與其他滋陰諸藥之偏於膩滯者絕異。繆仲醇謂五味之中,辛通四氣,《經》言辛以潤之,菟絲子之屬是也,與辛香燥熱之辛,迥乎不同,所解極為剴切。《本經》續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人,於滋補之中,皆有宣通百脈,溫運陽和之意。汁去面皯,亦柔潤肌膚之功用。久服則陰液足而目自明。《別錄》所謂養陰強肌,堅筋骨,亦陰陽兩調之義。莖寒精滑,則元陽不適而至陰不攝也,溺有餘瀝,則腎陽不布而大氣不舉也。若夫口苦燥渴,明為陰液之枯涸,寒血成積,亦為陽氣之不宣,惟此善滋陰液而又敷布陽和,流通百脈,所以治之。以視地黃輩之專於補陰,守而不走者,固有間矣。"

參考來源

  1. 《中國藥典》:菟絲子, 中醫世家,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