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商场
中华商场 |
---|
|
中华商场是台湾台北市一座已拆除的大型商场,原址位于中华路一段及纵贯线铁路之间,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爱国西路口,由一连八座三层楼连栋式的楼座所组成,于1961年落成启用。
中华商场曾为大台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公有综合商场,紧邻西门町,兴盛一时;后来为了因应市区重新规划与捷运的施工进程等需求,于1992年10月下旬拆除,原址则配合中华路改造计画而成为林荫大道的一部分。
目录
历史概述
中华商场的位置与清治时期所兴建台北府城的西城墙位置大致重叠,城墙的高度则约略为商场二楼的高度。到了日治时期,西城墙连同西门于1900年代初全面拆除,城墙原址随后配合已填平的西护城河稍作拓宽,改筑成为西三线路(即现今中华路一段)。由于西三线路在兴筑之前已有铁路(即纵贯线)沿路行经,所以总体路幅比当时的其他三条三线路来得宽广。
起建与落成
1949年第二次国共内战时,大批军民随中华民国政府大规模撤退来到台湾,许多来自中国大陆各地的居民因为一时无法在台北市内找到适当的栖身之处;中央政府为求有效安置,便委托台北市警民协会,沿著行经中华路的铁路东侧,利用原有三线路中紧邻铁路侧车道的空间,搭建三列1661个单位临时性质的简易竹造棚屋,低价出租供居民暂住并摆摊维持生计,成为大陆南北小吃的集散地。之后随著涌入该处寄居的人越来越多,在毫无限制的持续扩建下形成大型违章建筑群,不但生活环境恶劣,也衍生出不少卫生与治安问题,被批评为“都市之瘤”。曾经有市议员多次在议会提到应加以整建,但都无疾而终。
1959年10月,时任总统蒋中正巡经该处,看到凌乱不勘的景象,即于反共抗俄动员会报第63次会报中指示应予彻底整顿。当时的台湾省政府主席周至柔、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黄杰等人,随即指定省府委员暨警备总司令部副总司令李立柏将军负责成立指导会报,并由台湾省政府、警备总部及台北市政府组成“中华商场整建委员会”,由当时台北市长黄启瑞兼任主任委员,综理全盘整建工作。1960年3月5日周主席召集会议做成决定,以特案签呈行政院长陈诚核定就地整建。铁路东侧的旧有违章棚屋931间乃于6月30日由居民先行自动拆除。1960年年7月1日起开始进行违建的拆除与商场的兴建工作。当时迫于经费不足的限制,因此总工程经费新台币47,335,845元由居民以预付20年租金的方式筹措改建经费,兴建八栋三层钢筋水泥结构楼房,房屋产权属台北市政府所有,居民则取得承租权。如政府建设需要时,得随时无条件拆除,并由居民具结。负责规划设计的是中国兴业建筑师事务所的赵枫建筑师,承揽营造施工的是陆根记营造,工程进展相当快速;经过八个多月的施工,1961年4月22日,单一建筑体呈长条状、以连栋方式形成一长串排列的八座三层楼建筑正式落成,命名为“中华商场”,由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司令黄杰命名并题字。
八座三层商场建筑由北(忠孝西路口)而南(爱国西路口),以“八德”为名,分别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栋,总长1,171公尺。中华商场总计有1644间,除分配中华路原住户1486间半,及商场管理委员会购置4间外,尚馀153间半,其中半间系指小间。整建委员会应台北市政府委托,作为分配拆迁周边妨碍交通市容的违建。一楼做为商店使用,二楼三楼则多作为住家使用。一楼每间面宽2公尺,深度4.5公尺,两侧均有人行骑楼宽3.5公尺。二楼及三楼每间宽2公尺,深6公尺,单面(东向)走道宽3公尺。每间都有一个小阁楼。每座中央设7.2公尺宽大楼梯,两端各设4.5公尺楼梯一座。各户没有厕所,厕所集中于楼梯间旁设置。商场完成后成立管理委员会,由居民推选代表参与管理。
1969年,台北市政府为增进交通安全,兴建中华路武昌街行人天桥,衔接“爱”栋与“信”栋。1971年,天桥连接东西向的武昌、汉口、开封街,直通二楼,连贯各栋商场,也让二楼店家生意兴盛起来。在天桥的串联下,人潮络绎不绝,这可是中华商场最辉煌的时代。[1]
商场的黄金时代
中华商场落成后,总共可容纳1,644个租户,平均每户只分得约2坪大的空间。八座商场建筑中,每一座商场内的租户所经营的行业各有其特色:贩售家用电器、音响与电子零组件的商家多位于忠、孝两栋,1980年代随著个人电脑产业兴起,贩售相关软体、硬体与周边设备的商家也开始出现;玉器、珐琅及台湾民俗艺品曾经是1970年代台湾中南部及日本游客采购的重点,此类商家与贩售古董、古玩及字画的商家皆分布在仁、爱两栋,邮票、古币搜集与交换专门店及相命、堪舆铺子则零星穿插其间;信、义、和三栋有许多中国各地的小吃,著名的有“徐州啥锅”、“真北平饭馆”、“点心世界”等;成衣、制服、牛仔裤、军用衣料、老人茶馆、旗帜徽章等相关商家则分别位于和、平两栋。早期中华商场内商家与顾客漫天叫价、讨价还价(甚至杀价)的交易风格盛极一时,懂得行情的顾客较有机会买到价格实惠的物品。当年在中华商场知名的饭馆有“致美楼”、“清真馆”、“老陆馅饼”、“老夏水饺”、炸麻花、山西小吃店,还有后来的“徐州啥锅”、“上大人酒酿汤圆”、水煎包,还有晚上9点以后在六栋长沙街口的炸猪排及各式小菜。
1960年代与1970年代,是中华商场的全盛时期。由于西边即为日治时代以来的休闲娱乐街区——众多电影院汇集的西门町,因此吸引了不少人潮;而在商场落成后数年间,附近也有一些初具规模的百货公司接连开幕(台湾首间大型百货公司“第一百货”即位于中华路上),加上城中市场、衡阳路与博爱路等传统商圈,配合周围方便的交通(多条公车路线行经),共同形成当时大台北最繁华的中心商业区。
除此之外,西门圆环及其以北商场建筑栋与栋间的重要路口,后来亦设置行人天桥,不但借此得以安全跨越铁路平交道,连络中华路东、西两侧,还可以直通商场二楼。由于商场位置离台北车站并不算远;且在铁路尚未地下化的时代,北上的列车进入台北车站之前,必定会经过商场西侧的铁道,因此中华商场经常成为中南部游客旅途中的重要印象。而商场的屋顶,也曾经成为各家企业竞相设置大型霓虹灯广告的场所,入夜之后,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更衬托出街景的亮丽。 各栋的知名店家如下:
忠段(第1座)
忠段聚集最多家电、电脑、音响及电子材料商店
- 1楼:海利电子、宝岛钟表、万雅斋(骨董艺品店抓住古玩生意商机,推出的商品新奇有趣、五花八门,受到日本及美国客人的青睐)、美声乐器、金山工艺社、三光电脑、皇家文具邮票古玩行(101号)、世昌电脑行(84号)
- 1楼后排(面向铁路):德昌电料(德昌富鸿)、瑞丰音响(Marshall 瑞丰,即今雅瑟音响)、龙腾电子
- 2楼:三中行、乐音堂(高级音响零件,后期有卖APPLEII主机板套件)、佑昇(进口高级音响零件)、电子眼音响(Electronic Eyes- 电子眼成品音响、前级、后级)、名鸿音响(Super-Kit音响DIY套件,镇店招牌是 AR-9 落地喇叭)、阿婆的店(CB无线电套件:40CH半套件、金龙五瓦PCB、13.8V@5A电路、小金龙)、诠脑资讯世界、扬威电子材料行(97号)、铭胜电器五金行、远东电脑行、文钟书局(仿效日本古书店经营模式,按文学、哲学、美术、农业、园艺、植物、地质、台湾关系等各领域分门别类,以手写油印方式定期出版了自家的古书目录)
孝段(第2座)
- 1楼:籁好音乐器行、明泰电器行、鸿昌牛仔服饰、丽华皮鞋行(20号)、善美电料行(14号)、建源行(68号)
- 2楼:艾钜电脑、浙平音响(1953年陈花平创立,原本为浙平木箱)[2]
仁段(第3座)
- 1楼:中一皮鞋(10号)、华昌皮鞋店(44号,于1982年设立)、联妮服装(36号)、鸿霖唱片行(43号,于1982年设立)、宏祥洋服店(25号,于1987年设立,订做西服)、大荣西服行(4号,于1985年设立)、古今茗壶专卖店(19号)、三雅画廊(西画国画装框裱褙)
- 2楼:欣洋行、尖峯行(1980年设立唱片行)
爱段(第4座)
爱栋聚集许多成衣店家,举凡学生制服、结婚西装,当时最流行的喇叭裤、AB裤都一应俱全
- 1楼:海派牛仔裤、协益牛仔服饰(4号于1983年设立)、牛仔屋(59号,于1974年设立)、光华艺品馆(5-7号,于1973年设立)、三绮西服社(48号)、世桦蒸笼店(75号)
- 2楼:温州大馄饨、吴抄手(四川菜、红油抄手)、大汉邮币社、叶记商行
- 3楼:永康电脑(15号于1989年设立)、乐舞戏剧舞蹈服饰社
信段(第5座)
信段是八座中最长的一栋,在这里聚集许多不同类型的唱片行,几乎是台湾流行音乐的流行指标。无论是西洋摇滚乐、爵士乐,还是美国告示牌的西洋流行歌曲,亦或是中国上海时代流行金曲,甚至是地方戏曲及京戏,可说是应有尽有。[3]
- 1楼:哥伦比亚唱片行(1961成立,天花板的展示柜有明星照片,贩售黑胶唱片是该店特色之一)、环球唱片行、新新唱片行、米高梅唱片行、大吉昌香烛礼品行、五福皮件行、佳旺皮件行、荣丰特产行、东昇塑胶皮件制品(120号)、美公子西服号(98号)
- 2楼:佳佳唱片行(1976成立,除了黑胶唱片还有录音带、光碟唱片,西洋乐、流行乐与古典乐)、松竹唱片行(专营古典音乐唱片)、金门唱片行(专卖由“女王”及“鸣凤”出品的国剧及地方戏曲唱片)、中华供应社、摩特皮鞋、兴奕鞋行、康迪皮鞋店
- 3楼:长沙集邮社
义段(第6座)
义段以各省南北美食小吃最为著称
- 1楼:点心世界(1号1962年成立,鲜肉锅贴、蒸饺等北方面食,还有酸辣汤与冰豆浆最有名,店内45度角摆放的四方木头桌椅更是经典)[4]、黄河美术工艺社(17号)、建兴蒸笼店(25号)
- 2楼:真北平饭馆(张体安将军创立于1962年,以北平片皮烤鸭闻名,酸菜白肉锅、软兜代粉、合菜戴帽与京酱肉丝佐上荷叶饼、烙饼,或是小米粥及花素蒸饺最著名)[5]、徐州啥锅、清真馆、致美楼、老陆馅饼、老夏水饺、炸麻花、山西小吃、上大人酒酿汤圆、兰记小吃、汛音宙电子材料行、龙兴集邮社。
和段(第7座)
和段、平段由于位在中华商场八栋的南端,人潮并不如前面两栋这么多,因此店面也发展成特定客群为主的店面,例如军用品店、礼品店、戏服出租店。几乎全台湾的部队都知道,如果部队当中缺什么,就可以到中华商场来采购,除了枪炮、弹药以外的物件都买的到。[6] 山东饺子馆、牛肉面店、中兴清茶馆、炝锅面、中国音乐书房、联达广告社(21号)
平段(第8座)
- 1楼: 中华传统服装店(53号)、新安乐药品行(67号)、翰墨斋(15号)、安仁蒸笼号、雄军汽车材料行(27号)
- 2楼: 李慎恩鞋店(专制平剧用鞋,李国修父亲所开设)、东海礼品店(5号)
- 3楼: 松记皮鞋号、百利印刷品行
从没落到化为瓦砾
拆除时间 | 拆除建物 |
---|---|
1992年10月20日 | 忠栋 |
1992年10月23日 | 孝栋、仁栋 |
1992年10月27日 | 爱栋、信栋 |
1992年10月30日 | 义栋、和栋、平栋 |
到了1980年代,随著台北市的商业重心逐渐东移,加上原有消费型态的快速改变,年久失修、已经显得陈旧的中华商场吸引力与日俱减,影响力也大不如前;而整个西区商圈几乎也都逐渐面临老旧所带来的瓶颈。沿商场西侧而行的铁路,虽然已经于1989年地下化,但商场西侧长久累积下来的脏乱,却已经难以改善;且对都市景观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台北捷运的兴建计画中,南港线-板桥线行经中华路,并设置西门站,须取得工程所需用地。因此随著中华路改造计画的提出,黄大洲决定拆除商场,并提出后续方案:包括未来优先进驻兴建的西门地下街及费用补偿等。但由于此时商场内租户以年纪较大者居多,有些租户经济能力较薄弱,以及情感上因素使然,因而引发普遍反弹,拆除前夕甚至频传激烈抗争。1992年10月20日,黄大洲正式下令拆除商场,8座商场建筑全部被拆除殆尽。
原本在商场内作生意的商家,有一些搬迁到附近或较远的地方继续营业(例如贩售音响的商家移到中华路东侧和武昌街;贩售电脑周边产品的商家大部分移到光华商场,也有一些移到西宁电子商场;小吃店移至商场拆除当时尚未整建的原理教公所遗址),但更多的商家却从此消失无踪;当时安置计画未尽完善的结果,也导致许多租户仓皇搬离而不知所措。至于商场原址,大部分于商场拆除后随即作为捷运工程用地。直到地下部分工程告一段落并展开地面恢复工作后,即配合改造中华路为林荫大道的计画,原地面改筑为车道与安全岛(2003年完工),捷运西门站与西门地下街则设置于原商场爱栋、信栋、义栋原址地下。
影剧场景借镜
1986年,香港电影《英雄本色》曾出现台北市西门圆环与中华路平交道之片段,此外中华商场也曾作为万仁《超级市民》、侯孝贤《恋恋风尘》、周腾《菜刀与六个朋友》、蔡明亮《青少年哪吒》等台湾电影的取材场景。
2021年,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迷你剧集《天桥上的魔术师》,于汐止片场中重现中华商场的荣景。
参考文献
- ↑ 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中华商场见证大台北的经济发展及繁荣.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网. 关键评论. 2021-05-05 [2021-06-17] (Chinese (Taiwan)).
- ↑ 王思涵. 【再见中华商场3】难忘商场拆除 浙平音响陈岳锋. 镜周刊 Mirror Media. 2021-03-20 [2021-06-19] (中文(繁体)).
- ↑ 佳佳唱片行. 青春的印记:中华商场记忆征集. [2021-06-19] (Chinese (Taiwan)).
- ↑ 点心世界. 青春的印记:中华商场记忆征集. [2021-06-19] (Chinese (Taiwan)).
- ↑ 严勋业. 真北平. 青春的印记:中华商场记忆征集. [2021-06-19] (Chinese (Taiwan)).
- ↑ 柯雅芸. 和栋. 青春的印记:中华商场记忆征集. [2021-06-19] (Chinese (Taiwan)).